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1082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为什么微软溢价50%并购LinkedIn,“估值、增长、变现、以及背后的魔法”

$
0
0

编者按:本文作者 GrowingIO 创始人&CEO 张溪梦,文章首发于 GrowingIO官网博客,授权 36 氪转载。

今天可能大家都听到了 LinkedIn 被微软 262 亿美元收购的消息,一个接近溢价 50%的 offer,把世界上第一大职业社交网络、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 SaaS(软件即服务)的厂商融入到微软的迅速崛起的商业云战略中。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过往 LinkedIn 会有这么高的估值,为什么微软会溢价 50%收购 LinkedIn。很多朋友问我,“一个社交网络值吗?”“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其实事务的核心往往很简单,并购、估值、溢价的本源就是 “增长”。 微软收购 LinkedIn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通过并购来获得进一步增长。非常重要的一点,LinkedIn 在过去 6年 间从一个 7000 万左右年营收的企业,一下子增长至 30 亿美元营业额的企业,五年业务增长超过 40 倍。这种增长速度在企业服务领域里面是惊人的。

6年 多以前,我第一次在 LinkedIn 的公司例会上听到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一个事情,你不能衡量它的话,那么你就不能增长它。这句话的核心理念沉淀出了 LinkedIn 的企业价值观。增长带动数据分析,数据带动变现,变现进一步促进增长。而且这种文化折射出硅谷里面蔓延的精益创业的文化,即创业公司必须要做三件事——Build(建立)、Measure(衡量)、Learn(学习)。这句话在过去的 6年 间不断得到验证,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产品,运营,销售,市场推广等各个领域得到大规模的实践。

很多人曾经怀疑 LinkedIn 的估值过高,实际上华尔街给予 LinkedIn 的估值,基于很多非常基础的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就是获客成本(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之间的关系,LinkedIn 获取企业客户的成本远远低于普通的 SaaS 竞争对手。比如说我们曾经打造的整个销售线索数据系统,客户成功分析系统,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系统,产品分析系统等等让各个部门做到完全数据分析驱动。这里的直接结果就是,LinkedIn 对比普通运营良好的 SaaS 企业,她的 CAC/LTV 比值,一般只有竞争对手的一半左右。销售和市场的总 cost,比竞争对手或同类型的公司低一倍以上。这就让整个的公司增长在同等资源支持下要快好几倍。

(图片来源自 www.tomtunguz.com对 LinkedIn 的 S1 分析)

因为大量的客户都是企业级客户,LinkedIn 的企业级客户销售效率是业内最佳公司之一。其中的数据驱动整个的变现团队(销售,市场,运营,产品)用超快的速度获取了客户,最有效率的减少了用户的流失,同时在单位时间内,在既有客户上有效率的变现和增长。这是华尔街一直给予 LinkedIn 较高估值的核心原因。

LinkedIn 早期的变现战争

 数据是 LinkedIn 增长战略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无论在产品设计、业务运营里面,数据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LinkedIn 是 2002 年底成立的,2003 年业务框架基本上设计完成,成立早期它就已经把用户数据和变现的框架讲得很清楚了。

整体战略就是这三个圆圈,第一个是用户的增长、使用和活跃度,第二个是产生大量的数据,然后数据变现,进行业务变现和增长,再次促进用户使用,产生数据,变现,使用,增长,数据变现。

哈弗曼(LinkedIn 创始人&CEO)设计 LinkedIn 战略的时候,他收集大量的用户信息,想了三种变现方式。

  • 第一种,通过用户的基本信息来变现,比如说公司发布职位。
  • 第二种,用户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 B2B 企业投广告。
  • 第三种,当有大量人的信息以后,公司的猎头会用这个平台来找候选人。

变现的方式他也想得很清楚,但并没有在第一天就去做,他核心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和使用度,是整体的增长,增长产生大量的数据,他从数据里学习,未来才做变现。

LinkedIn 在只有 1 万用户的时候就开始用数据驱动业务。早期的时候,第一批用户获取就完全靠创始人冷启动,所有的联合创始人和最早期的 10 个员工,每个人需要拉 500 个朋友进来,这就是他获取的第一批 1 万个用户。

之后,招来第一个产品经理,开始做下一轮的增长,从 1 万到 2 万 5 千,这段时间他们去观测两个渠道,一个是电子邮件,一个是搜索:

LinkedIn 刚出来创始团队都有一些光环,所以会有用户主动搜索 LinkedIn 或者搜索人。我们从数据里发现,从 SEO 的渠道里进来的用户,比电子邮件邀请进来的人数量差不多,但在产品平台上的活跃度要高 3 倍。这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于是做了一个决定:如果要获取同样数量的用户,他们更愿意投入资源在使用频次更高、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这里的,所以,放弃低活跃的用户,专注活跃的用户。

我认为,这是他的产品战略执行层面里面第一个事情正确做的事情。 

创业者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数据?

Greylock 也是投资人,以前是 Pinterest 的产品经理。当时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年他们都是几倍的增长,他总结出来一套框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面,创始人在什么时候应该对数据敏感。

在产品最早期,不需要太多数据,凭借创始人的直觉,产品经理的直觉,做决策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到后来的话,数据化运营就越来越重要了,一个人在赌场里面不可能永远的赢,一个团队不断变大的话,不可能所有的员工都有直觉决策力,到未来以后数据来驱动决策能保证效率。

数据会告诉你很多信号,这些信号让你有一个标准,可促进增长的空间,你带着假设迅速的验证。我们现在还在持续的优化,今天我们变成 20% 多的转化率了。

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培养的。

LinkedIn 的 CEO 每天早晨是五点半、六点就起床,发大量的邮件,为什么搜索效率增加了,为什么昨天广告营收是这样的,产品经理就跟着起床,全公司的数据分析就跟着起床,全公司运营人就跟着起床。到后来,我们说全公司最好的分析师是谁,是 CEO,他对所有的数据了若执掌。2014年,我邀请他去我们组里做一次分享,大家问他,你每天看那么多文件不烦吗?他说,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报表,像一张热力图一样,他一看就有感觉了,就知道问题在哪儿。而且到后来数据已经变成了他的一种感觉,对数据的直觉和对产品的深入使用,令他很快就定位到问题所在。这也是为什么 LinkedIn 的 Net Income,会比很多亏损的 SaaS 企业在财务报表上面好得多的一个原因。这又再次推动 LinkedIn 估值的提高。

(图片来源自 www.tomtunguz.com对 LinkedIn 的 S1 分析)

如果全公司只做一件事的话,这件事是什么?

LinkedIn 每年反复要去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只有一件事全公司要做的话,是什么?得用数字来证明的:一星期内加到 5 个联系人的用户,他们的留存/使用频度/停留时间是那些没有加到 5 个联系人的用户的三倍到五倍,这是他们找到的驱动增长的魔法数字。

但是当时这样的人非常非常少,于是他们在产品各个入口都增加社交关系。LinkedIn 还有一个上传地址簿的功能,还给你推荐哪些人你可能认识,同时把这些功能点放在各个产品页面的入口。

LinkedIn 最早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增加社交关系会产生那么大的留存度,我们分析了起码有两三百个各种不同的指标,最后没有任何一个指标能告诉我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是加权以后的结果是这些用户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间接就成为变现的可能。但是产品经理就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化,让所有的东西都关注这一个点:关注这个魔法数字,让更多的用户在第一周里加到 5 个联系人。于是,当时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数据驱动应该成为企业文化

数据驱动首要的第一点是, CEO 要认识到它的价值;第二点,我们需要基本的框架和方法论,框架很简单,就是三个,有个 idea 迅速落地,进行验证,进入下一次闭环;第三点,必须要变成一种数据文化。

在 LinkedIn 全公司都有这样一种数据文化:

  • 产品部门:虽然今天有 4 亿用户,但是从 1 万到 2 万 5 千个用户的时候就开始用数据分析。例如 2004 年发现不同渠道来的用户活跃度不一样,决定做更活跃的用户。
  • 客户服务:利用用户的使用数据判断哪个客户会流失。例如使用度下降的客户会流失,客服每天观察各个客户公司的指标,及时跟进联系客户增加留存。
  • 销售部门:95%以上的销售每个星期都在用用户行为数据,判断哪一家公司有购买服务的可能。他们对每一个客户进行数据应用量的排名,根据使用度高、使用频次多、上次距离近等各种因素进行排序,销售团队客户服务团队会有针对性的互动。智能预测客户流失,客户需求,为销售人员,客服人员提供协助。
  • 市场部门:用数据每周都会优化广告投放,价格变动,电子邮件营销,线下活动效果的衡量来促进营业额的提升。

过去很多年,在美国的生活是很舒服的,我之所以从 LinkedIn 离开,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数据驱动的力量。2010 年的时候我们做了销售分析,把公司按照使用度来排名,让销售就盯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五个用户,当时给 LinkedIn 带来 超过 200%以上的增长。

数据驱动对变现有多重要?

创业时,首先你要有一个很好的概念,让他迅速地落地,然后我们用数据去证明它是不是有效率。现在流量越来越贵,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迅速循环的方法,用数据来证明我们做的事是有效果的,这种效果可以很快地叠加和堆积,形成未来的增长,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核心。

举个例子,网站用户注册,大家都在做,但这里面有很多的坑。LinkedIn 优化了好几年,非常小的改动,就能带来几何倍数的变化。

我们的用户注册步骤是三个页面,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最终注册转化率是 7.7%,听上去 8% 和 15% 又能怎么样呢?但是很多东西要看细节,我们当时把这个注册转化率通过浏览器做了一个分群,发现用 Chrome 的人注册成功率是 12%,用 IE 的注册成功率是 1% 。

因为我们用了一套新的 Java 的框架,在老版 windows 浏览器里得不到支持。因此我们接下来只要提高 IE 的注册成功率,就可以把整体的成功率提高。

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其实查过很多文献,普通一个 SaaS 软件的话,基本上从访客到最后成功的注册应该是 5% 左右,我们当时觉得 7% 还挺好,但实际上很多人想进来,想买东西都买不了,因为他根本堵在中间了。

为什么离开 LinkedIn 和很多小伙伴出来打造移动数据分析公司?

我们在过去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中,亲眼见到了,亲手实践了若干的数据分析项目。看到了数据分析在各种企业里面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是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的。而且这种数据驱动的价值能够在各种企业里面得到彰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企业没有做到最简单的三件事,错过了用数据驱动增长的机会。

1. 没有认识到数据分析带来的巨大价值。

2. 没有掌握数据分析的非常简单的方法论和框架,企业内部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应用这套框架。

3. 没有使用正确的,适合现代潮流的分析工具来做到事半功倍。

这是我们创业的原因,数据分析对很多企业都有好处,他不只是对大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小的创业企业没有那么多资源和时间,更需要工具化。今天是工具化的时代,如何很快的用工具来实现价值,是一个核心的竞争力的体现。


【首发】米熊科技获唐人影视3000万天使,属于直播的奇葩说会不会从这里长出来?

$
0
0

当市面上出现了 200 多家直播平台后,除了巨头布局,现在进场的创业公司还有机会么?

米熊科技觉得还有,唐人影视也觉得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给这个四月才组建完成的团队 3000 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他们认为直播平台仍有机会最大的逻辑在于,直播内容将迎来进化,但是现有的直播产品并不能很好的将直播内容的互动部分支撑起来。

“在未来的直播综艺中,假设胡歌需要选一件道具才能通过某个关卡,该道具的选择是需要跟观众互动才能完成的,那现在的直播产品该怎么去完成这样的互动?”

米熊科技创始人曾雄杰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他认为目前直播产品中弹幕和刷礼物的互动方式是满足不了这种场景的,现在的方案可能是胡歌跟观众说选择红色的扣 1,绿色扣 2,然后自己看着满屏的弹幕再做决策。“这显然不是更加自然的互动方式,而且是不精确的。”

米熊科技要做一个综艺直播平台,从产品出发来解决内容团队在做直播优质内容互动性缺失的问题。回到刚刚综艺那个场景,米熊并不是要简单的在现有的产品上添加一个简单的投票模块,而是观众在使用他们提供了互动方式之后,这些互动信息能转化为内容嵌入到直播的视频流里面,跟现在在屏幕上跑的弹幕和火箭不一样。

“这就变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也是我们竞争壁垒所在。” 曾雄杰告诉我,他们的产品将于第三季度底上线,现在已经完成了核心模块的开发,接下来就是用户体验和产品层面的不断迭代和优化。首批内容会在产品上线之后推出,曾雄杰表示第一批内容主要由他们参与策划,然后跟国内顶尖制作团队合作而来,这些内容中的互动模块都是深度定制,来保证产品和内容之间的契合性。

这也是曾雄杰认为现在的直播平台很难去做的事情,“你让现在已经流量这么大的平台专门为一档内容去定制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定制互动模块的头部内容,米熊会将一些公用的互动模块开放给 UGC、PGC 团队,将平台长尾内容补上。

曾雄杰认为未来直播综艺或者直播剧等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监视型,另一种是互动型。前者是《我们 15 个》这样的综艺,观众并不能左右故事的进展,而他们要做的这个产品切入的是后者,让观众介入到内容生产端,不单单只是胡歌在综艺节目中要选择一个道具,或许直播剧某个角色的生死决定权就在观众手中。

不过,米熊更像是给观众搭了一个无法存档的 Galgame 框架,内容团队进来将故事补上,观众不停的做对故事走向做选择,至于最后观众是不是真的左右了故事进展,其是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的沉浸进去,毕竟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也能让好多人无法自拔。

在采访的过程中曾雄杰也告诉我游戏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是最强的,他们就是想在直播内容上做这样的尝试。这种尝试除了对直播产品互动模块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考验的还有内容的设计,让观众进入救世主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直播平台的本质还是在做内容。

团队方面,米熊科技核心成员带着浓厚的搜狐基因,曾雄杰是前搜狐移动视频总经理,内容合伙人张少玲则是前搜狐娱乐、视频总编辑,CTO 孙恒新是前搜狐视频会员业务总经理,市场合伙人张璞历任思源集团副总经理、搜狐的经历是移动新媒体中心市场总监。

尽管 5月 刚刚拿到这笔融资,米熊的融资窗口仍旧保持打开状态。

【首发】做短视频网红孵化的“VS MEDIA”获华人文化战略投资,已签约百余位内地网红

$
0
0

今天,做短视频网红孵化的VS MEDIA宣布获得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战略投资(金额暂时保密)。据了解,VS MEDIA 2013年6月 成立于香港,目前已在台湾和上海设立办公室,此次融资标志着 VS MEDIA 将成为华人文化旗下公司,正式进军内地市场,此外,VS MEDIA 还将与包括华人文化旗下的微鲸科技展开 VR 等方面的合作。

我们曾在一篇报道里提过,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网红大概分为三种类型:艺人、达人、创作者。在 VS MEIDA 创始人黄雅芬看来,这三种类型也代表了网红成长史:

  • 颜值时代:也就是最初的艺人型,颜值是王道,通过高颜值的街拍和美妆吸引粉丝;
  • 个性时代:网红开始意识到光靠颜值只能是昙花一现,有趣的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颜值和艺能匹配起来才会有更大市场;
  • 创作者时代:有颜有才能的网红意识到兴趣可以变为事业,但从目前国内网红进阶阶段来看,还缺少专业的网红孵化团队,能够帮助他们完成从内容制作、社群运营到商业对接的运作体系。

“与国外网红相比,尽管目前国内有很多创作人有想法,有创意,但由于资源不足,无法将创意变成内容,或是内容欠缺良好的制作品质以及分发渠道,让内容贬值。” 黄雅芬表示,VS MEDIA 专注于发掘中国 “有内容创作能力的视频网红”,并帮助这些创作者完成从 UGC-PGC-IP 的孵化过程:

  1. VS MEDIA 为签约创作人提供拍摄设备、资金、培训,帮助创作人制作高品质的影片,VS MEDIA 还率先使用 VR 技术,帮助创作人开展全景视频制作。
  2. VS MEDIA 与广告主对接,帮助创作人提高身价,此外,VS MEDIA 还定立市场合作标准,如价格、合作模式、内容质量、成效、分析报告等营销等手段帮助创作人建立个人 IP 影响力;
  3. 与国际平台对接拓宽分发渠道。VS MEDIA 与迪斯尼旗下坐拥超过 55, 000 条频道的视频制作公司 Maker Studios ,以及 YouTube、Daily Motion 建立合作关系,让旗下创作人有机会接触国际市场,扩大粉丝群;除此之外,VS MEDIA 还与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平台也建立了合作关系,旗下签约网红会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定制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VS Media 旗下不少创作人都是拍 YouTube 起家。黄雅芬表示,VS MEDIA 希望通过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孵化运作,让网红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接下来,VS MEDIA IP 将会重点关注娱乐和生活方式领域的长尾内容,包括街头篮球、街舞、独立音乐、宠物狗训练、游戏玩家记录、本土时尚设计、现代艺术等领域。

目前,VS MEDIA 在全球拥有 500 多位创作伙伴,在国内也已和近 100 位创作人合作,订阅用户人数超过 5200 万,每月产生 3000 小时内容,月流量 3 亿。在过去连续 5 个季度中,VS MEDIA 业绩达到超过 230%的增长。

团队方面,VS MEDIA 创始人黄雅芬在数码媒体领域有 20年 工作经验,曾任职雅虎亚洲环球销售高级总监、壹传动公司的行政总裁以及 TVB.com 的运营总监。。在创立 VS MEDIA 之前,她还曾创立过社交营商平台 Viss,后被 HMV 收购。

德国Fintech 孵化器 FinLeap 完成2100万欧元融资,过去20个月孵化9家公司

$
0
0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 Fintech 孵化器FinLeap 完成了新一轮 2100 万欧元的融资,投资据称来自原有投资者 HitFox Group 和一些保险公司,其中包括世界第三大再保险公司 Hannover Re,消息称其新一轮投资后的估值为 1.21 亿欧元。

“在过去的 20 个月内,我们帮助新建了 9 家公司,基本上每一家的投资在 50 万欧元到 500 万欧元之间,” FinLeap 的联合创始人 Ramin Niroumand 说,“第一家公司将在今年实现盈利,对于能够推进欧洲金融业的电子化进程,我们感到十分兴奋。”

FinLeap 的董事会主席,同时也是 HitFox 的 CEO Jan Beckers 表示,在对比了伦敦和柏林的 fintech 行业后,十分看好科技对保险业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线上及移动端的经纪商将使保险市场变得更加透明,Beckers 表示已经将线上保险经纪初创公司 Clark 作为其目标公司之一。

Beckers 还提到了此前正式开始营业的 solarisBank,这是一家拥有全面银行牌照的电子银行,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线上的银行服务。其他 FinLeap 创立的公司还包括理财产品销售平台 Savedo,提供自动转账服务的软件公司 FinReach,提供线上房地产投资服务的平台 zinsbaustein.de 等。

FinLeap 除了向其筹建的初创公司投入资金外,还提供投资者、人才、用户、技术平台等方面的资源,目前 FinLeap 和其投资公司一共拥有 250 个雇员。据悉 FinLeap 还在筹备新的财富管理公司。

我是 36 氪专注报道互联网金融和教育行业的作者 Justin,欢迎大家与我联系,切磋讨论。我的微信是 :196215239 

新硬件和一大波VR游戏大作来袭,E3游戏展VR依旧火热

$
0
0

作为游戏界最大的年度展览,E3 大展北京时间明天才正式开幕,不过,各大厂商已经在会前陆续发布了新的产品和计划。作为游戏的重要发展方向 VR,大厂们自然也都有所布局。

硬件方面

微信截图_20160614110042.png

微软:新的 4K 游戏主机天蝎座 “Project Scorpio”

微软宣布了全新的 Xbox 游戏主机 Project Scorpio,支持 60Hz 4K 游戏,内置 8 核 CPU,GPU 浮点性能 6 TFLOP/s,支持 VR,计划 17年 上市。鉴于 Oculus 和微软的关系,新的主机很可能支持 Oculus Rift。

雷蛇发布 HDK2 新一代 OSVR 头显,分辨率 2160*1200

雷蛇的 OSVR 主打软硬件全开源平台,上一代头显 HDK1.4 已经发布了有相当长的时间。新的头显采用 2160*1200 的显示屏,帧率可以达到 90Hz,其它部分和原来的旧版几乎一样,将在 7月 上市,399 美元。

蔡司发布第二代头显

光学巨头蔡司两年前就发布过一款手机盒子 VR ONE,此次蔡司发布了升级版的 VR ONE Plus,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更多的手机支持,可以放入屏幕 4.7-5.5 寸之间安卓或苹果手机。

外星人发布背负式 VR 主机

Dell 旗下高端游戏笔记本品牌外星人在 E3 也发布了背负式 VR 主机,可以用于 The Void 之类的大空间多人交互 VR 主题公园。此前惠普、微星也都发布了类似产品。

游戏方面

微信截图_20160614103205.png

育碧发布星际迷航 VR 游戏

除了之前曾经展示过的 VR 游戏《雄鹰飞翔》(《Eagle flight》)具备 PvP 版,此次育碧发布了一款 VR 游戏大作《星际迷航:舰桥船员(Star Trek:Bridge Crew)》,这款游戏需要四名玩家联机操控飞船与旗舰战斗的游戏,会在年末支持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PS VR。 

Bethesda 的 VR 版《辐射 4》将在 17年 登陆 HTC Vive

Bethesda 表示完整 VR 版《辐射 4》将在 12 个月内推出,并登陆 HTC Vive,同时还将登陆微软的新主机天蝎计划。

Croteam 将推《英雄萨姆》VR 版

Croteam 表示正在开发 VR 版《英雄萨姆》,将登陆 HTC Vive 和 Oculus Rift,也在与索尼协商登陆 PS VR 事宜。

EA 将在 2018年 推出一款全新的星球大战游戏,支持 PS VR

Visceral Games 制作组将在 2018年 推出一款全新的星球大战游戏,讲述全新的角色和全新的故事。发布会上只展示了几张概念插画和简短的预告片,游戏将支持 PS VR。

《我的世界》展示跨平台功能

《我的世界》VR 版此前已经登陆 Gear VR,本次 Oculus 技术总监卡马克则是展示了游戏的跨平台联机玩法。卡马克戴着 Gear VR,另两个玩家分别使用 iPad 和 Surface 与卡马克进入了同一个世界进行游戏。

《最终幻想 15》将登陆 PSVR

索尼宣布 PS VR 将于 10月13日 上市发售,并宣布《最终幻想 15》、《生化危机 7》将登陆 PS VR。索尼表示到 2016年 底,将有 50 款 PS VR 游戏。巧合的是,Oculus 同日在官方博客宣布将有 30 款游戏支持 Touch,虽然 Touch 还没正式发售。

目前 E3 还在进行,后续或许还会有更多 VR 游戏放出。目前可以看出,除了暴雪、EA 依旧淡定外,很多游戏大厂都在制作或把传统大作 VR 化,重量级 IP 的 VR 游戏正在袭来,从《魔兽世界》电影火爆也能看出,经典 IP 对于老玩家的号召力不可小觑。明年这个时候,再说 VR 游戏少就不合适了。不过 VR 游戏毕竟是新的交互形式,经典游戏的玩法不一定完全适合 VR,VR 游戏机会还很多。

海外用车平台“惠租车”宣布完成 2 亿元 B 轮融资

$
0
0

14日,海外用车平台 “惠租车” 宣布完成 2 亿元 B 轮融资,由汉鼎亚太领投,北极光创投、VentureShares 等跟投。此前,惠租车还获得过北极光创投近 1000 万美金的 A 轮融资。

据悉,惠租车成立于 2014年5月,为出境用户提供海外用车服务,据惠租车给到的数据,其目前已覆盖近 180 个国家,5000 多个城市,50000 多个门店,车辆资源覆盖全球近 320 个租车品牌,除了与 Hertz、Enterprise、Europcar、Alamo、Sixt、Budget 等多家国际租车品牌战略合作外,还与 Eastcoast、Jucy、Bargain car rental 等 300 多个本土品牌达成了深度合作。

B 轮融资后,惠租车将继续深挖用户的需求,比如今年,惠租车就推出过国人第一本全球通行的 “驾照全球通”,并提供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接送机和包车服务等增值服务;再就是加强移动端的投入,与 OTA、航空公司、银行、旅行社等合作方的合作等;另外在小交通的基础上,惠租车想要连接用户吃喝玩乐购物的多样需求,与目的地服务合作方联手,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旅行体验。

就在上个月,海外用车平台 “租租车” 也宣布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重卡行业有无创业机会?“铁牛养车”希望通过整合产业链帮助挂车车主买到满意挂车

$
0
0

目前国内货车保有量达 1500 万辆左右,货车司机 3000 多万,货车年增长量 300 万辆。快递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公路运输行业受益颇多。去年年 底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专注于物流和卡车行业的服务平台,比如有正在寻求转型的卡车资讯类平台卡车之家,以及通过物流配货切入整个卡车产业链的货车帮,货车帮 A 轮融资总额已超过 1 亿美金,目前正在布局全国市场。

货车分为提供动力的牵引车(即车头)以及装载货物的半挂车。其中国内每年新增半挂车大约在 30 万辆左右,按每辆挂车价值 10 万计算,仅新增挂车市场规模就超过 300 亿。由于挂车的使用率较高,轮胎和配件的消费,市场规模约 200 亿,加上二手货车的交易,整个挂车市场规模大约 600-700 亿。

半挂车具有少品种、大批量、周期短的生产特点,同时又具有用户使用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半挂车产品投放市场后,利用率一般比较高,因而使用年限相对较短 (寿命 3~5年),产品更新速度快,会带来持续的市场需求。然而目前挂车厂家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规范化程度低,价格混乱,信息严重不透明,竞争无序,使得货车车主很难买到满意的挂车,售后服务更无保障。

我近期接触的 “铁牛养车” 是从重卡行业这个细分市场的痛点切入,它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工厂直接到客户的形式,解决货运车主购车难、价格高、服务无保障的难题,让广大车主买到满意的运输工具。货车车主通过铁牛养车网站或 App 即可查询各个挂车厂家的产品信息,进行对比,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具体来说,铁牛养车的特点体现在:

1. 通过整合上游挂车工厂、配件厂商、二手货车市场等资源,构建直接面向用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2. 同时对维修厂、停车场等周边服务进行信息整合,为卡车司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3. 建立铁牛养车地区加盟门店,实现挂车的仓储、销售、维修等一体化服务。

铁牛养车目前包括济南技术中心、梁山运营中心以及各地区加盟门店。其中梁山为全国最大的挂车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二手货车交易市场,半挂车销量约占全国 30%的市场份额。

铁牛养车创始人刘仰宾告诉我,铁牛养车背靠梁山,与上游厂家结成了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合作体系,对产业供应链进行优化后,能够确保订单在 20 天之内从生产工厂抵达顾客手中;销售队伍方面,铁牛养车目前有 10 多名平均服务挂车行业五年以上的销售人员,有自己的挂车全国销售网络和行业资源;此外,铁牛养车还与厂家合作制定了一套定制挂车的流程,协助顾客定制挂车。

刘仰宾告诉 36 氪,铁牛养车成立半年来,目前线下已签约挂车厂 26 家,签约配件工厂 11 家。6月6日,铁牛养车福建漳州服务站落成,福建泉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及湘潭的服务站也正在筹备中,其中漳州服务站在筹备期间便获得了罐式半挂车的订单。

我是 36 氪汽车记者,欢迎与我切磋讨论。  微信 KatherineLWong

卖萌就是生产力:LINE 表情包一年卖到 2.7 亿美元

$
0
0

当你在社交软件乐此不疲地互斗表情包时,是否可以想象,表情包已经可以如此赚钱了。据科技网站 TechCrunch 消息,社交软件 LINE2015年 的表情包收益达到 2.7 亿美元,相当于每月表情包的收入超过 2000 万美元,而平均每套 12-18 个的表情包售价已经达到 1-2 美元。

36 氪早先报道,在 2014 和 15年 的 IPO 计划几度搁置的情况下,LINE 准备下月在日本和美国两地同步申请 IPO,这也使之前公司一直试图保密的各项数据公之于众,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公司表情包的收入和用户使用表情包的数据。

根据 LINE 公司数据,平台用户每天发送的包括收费和免费的表情包达到 3.98 亿个,占到总共用户聊天内容数据的 9%。其中 2015年 的表情包使用达到以往之最,2015年 表情包的收益也相当于往年所有表情包收益的 38%。 由于日本强大的动漫基因,在表情包领域 LINE 可谓独树一帜,用户对相关的表情包使用十分频繁。

line-stickers.png

除了销售表情包,LINE 卡通人物线下销售和特许经营的业务的数据也已达到 1880 万美元,比如在中国同样大热的可泥兔和布朗熊,这些卡通人物都是在表情包里开发的,设计制作在线下售卖,2015年 的这项的销售数据比 2014年 翻了一倍。

当然,LINE 的主要收益还是来自于其精准的广告推广服务和游戏业务,总的来说表情包和推广服务占到了 LINE 公司收益的三分之一。在亚洲市场,LINE 已经有 2.15 亿的用户规模,而微信在亚洲注册用户则已超过 3 亿,仍领先于 LINE。在市场领域相对划分成型的亚洲社交软件市场,公司在 2016年 仍有开拓亚洲市场的计划,带着表情包和萌宠 IP 形象的巨大优势,LINE 试图在亚洲国家复制其本土的商业模式。

在相对轻视知识产权的国内市场,表情包的收费仍远不及 LINE。微信在去年已经开通表情设计开放平台,意在吸引广大创意作者进行表情包创作,但由于政策等相关原因,表情包的收费一直难有较大反响。反倒是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在表情包收费上走在国内社交软件的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LINE 在国内仍无法使用,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逐步重视,以及互联网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国内表情包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上班族午间打盹神器,Nappify 就是一个移动的小憩城堡

$
0
0

在经历了一上午的烧脑工作和匆忙的午餐后,想睡却没地方睡的感觉的确酸爽。加利福尼亚初创公司 Nappify 让午间打盹不再是学生们的专利,上班族可以通过在其平台上预约,他们特制的移动城堡就会开到客户的办公室楼下,从而为客户提供午睡空间。

据了解,Nappify 成立于 2014年,其创始人 Kevin Pham 是 Cal State Fullerton 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当他了解到一个有效的午睡可以让上班族下午的工作更加具有效率和创造力时,就在家人和朋友资助的 10 万美金种子资金下,开始了创业。

Pham 还提及,Nike 公司为了让他的员工工作效率更高,在公司内打造午睡仓。哈佛的研究表明,午睡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上述种种都说明了午睡是刚需,是具有市场潜力的。

Nappify 的移动睡眠城堡可以穿梭在各地,为各个校园或者办公楼的人群提供服务,目前一个小憩需要花费 13 美金,学生价是 7 美金。用户不需要担心卫生问题,睡眠城堡里的枕头和床单每次消费后都会及时更换。

目前 Nappify 设计成一个拥有 4 个独立空间的移动版的拖车,每一个独立空间内都有一张床,一个折叠的桌子还有阅读灯,但是房间内禁止进食。Nappify 的首次展示是与 Santa Ana 大学合作的,在他们期末考试期间,申请的学生可以免费在 Nappify 上进行午休,以便更好应对下午的考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Nappify 的移动拖车内空调等设备需要借助外面的电源才能运行。创始人 Pham 打算将每个拖车打造成 8 个独立的睡眠空间,目前一个拖车的造价是 4 万美金。

截止到目前,Nappify 只有一辆拖车,创始人 Pham 也在为自己的睡眠车寻找更多的盈利模式以及资金,最终将这个项目做大。

目前针对白领上班族午间或者其他时间想要小憩这一市场,已经有很多公司从不同角度去解决。比如 36 氪之前报道过提供按分钟预定的酒店服务预定平台 Recharge ,以及同模式的 Hotels By Day。这种类似于房车的移动解决方案(目前国内房车的租金是 600-1500 元 / 天)究竟能不能成,还有待市场检验。

微软大手笔收购LinkedIn让谷歌压力山大,这个搜索巨头将选择如何应对?

$
0
0

在昨日大手笔收购 LinkedIn 后,微软相当于为自己的软件推销策略找到了一个能够加快 “变现” 的强大助力——一个容纳了超过 400 万用户的社会数据集。

这个消息估计已触动 Google 的神经。因为 Google 早已有意通过一系列收购来扩大与企业用户的接触范围。显然,微软的举动会给其造成不小的压力。其实,Google 为了自己的收购计划,已在今年年 初通过非正式途径打听了一些中端市场中以业务为中心的云计算应用。

在过去一年中,这个搜索巨头已拿出相当大的精力与资源来建立一个庞大的企业运作系统,这是 Google 对业务多元化的尝试。而建立该系统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加快开发商务应用软件,显然,这一分支将与微软展开正面竞争。

而现在,基于 LinkedIn 提供的个人与职业信息,微软已掌握了海量有价值的数据。而 Google,尽管之前已付出各种昂贵的努力,但在这一方面却呈现劣势。

特别是当 Microsoft 宣称将利用 LinkedIn 协助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助理 Cortana 时, Google 将不得不设法应对。众所周知,AI 是 Google 用来推销企业软件的一个关键 “噱头”,而 Google 的 AI 技术也被广泛认为是业界的佼佼者。但是,有了 LinkedIn 的数据支持,微软就有了胜过 Google 的一项关键优势。

当然,如果 Google 想迎头赶上,这个搜索巨头既不会缺少资金支持,也不缺少在云计算方面的野心。科技网站 Recode 此前曾报道,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也是云计算部门负责人的 Diane Greene 在公司决策中拥有相当大的权力。Google 允许她可以采取一些必要方式来拓展云计算业务,甚至包括采取收购手段。

Greene应该带领 Google开启一系列疯狂的收购举动吗?这里有一些潜在的大目标:

1、Slack:市场份额增长迅猛的办公通讯应用软件。

这个 app号称每天拥有 300 万在线用户,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自己上司的付费账户使用 Slack。

slack-integrations.jpg

尽管 Slack 是作为一款在年轻科技企业与媒体公司中流行的工具而被人熟知,但公司计划将在今年发布一款企业版 app,目的是扩大产品在大型企业中的使用范围。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Slack 也正在着手开发一些 AI 功能。注入 AI 技术的应用软件将拥有 “思考能力”,能够预见用户的各种日常业务需求。它将在 Google 已优先布局的领域显露出自己的优势。

Slack 在最近一轮融资中的估值不到 40 亿美元,对于 Google 来说完全负担得起。但有一点需要注意:Slack 的运营完全基于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估计将其迁移到 Google 云服务将是个大工程。

2、Box:云存储、共享与协作平台。去年,Box 在 IPO 之前就成为了硅谷的宠儿。

33bdf__box-cloud-storage-plan1.htm.jpg

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Box 如今的发展已经独树一帜:在一个可充分设想的长期战略指导下,公司帮助特定行业创建自定义应用程序;同时,它也发挥着连接众多现有商务 app(包括微软的 Office,CRM 软件服务商 Salesforce 以及 Google 的 app)的中心齿轮作用。

Box 的客户包括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比如 CampbellSoup(金宝汤食品公司)、The Gap(服装零售商)以及 GE(通用电气)。

从收购价格来讲,Box 的股价自亮相纽交所以来下跌了 52%,正处于低位。这也为 Google 的收购创造了时机。

3、Dropbox:在线存储服务平台。

Dropbox-Home.png

尽管 Dropbox 缺乏一个与大企业做生意的清晰愿景,但它庞大的用户规模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拥有超过 5 亿个人用户及 15 万企业用户。Dropbox 的基础业务是文件存储、共享以及跨多个设备进行文件同步。

对 Google 有利的是,最近 Dropbox 将自己的数据从亚马逊的云服务上 “下架”,并迁移至自己运作的平台。但从价格来看,公司的共同基金投资者们最近公开了自己的股份价值并表示,Dropbox 的估值已达到 100 亿美元。即使像 Google 这样的巨头,对于 Dropbox 的超高价位也显得有点难以承受。

LinkedIn被收割,Twitter特斯拉们估计也快了

$
0
0

编者按:本文作者互联网价值研究者、前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编尹生,文章首发于微信号“价值线”(ID:jia-zhi-xian)。

微软在昨天宣布以 262 亿美元收购职场社交巨头 LinkedIn,这可能是这家老牌软件巨头在移动市场失利后,试图通过商业市场来破局的行动——而且从这个角度看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

LinkedIn 拥有将近 1.5 亿的月活跃用户,他们是遍布全球大小企业中的职场精英,而微软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企业,它的核心直接用户也正是这些职场精英,只不过微软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建立它和直接用户之间的紧密关系——这让微软擅长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被裹上了一层薄雾——就像 Facebook 与它的用户之间的关系一样,而 LinkedIn 则可以帮助它驱散迷雾、实现这一夙愿。

如果一切顺利,微软就将和那些已经建立移动端优势的公司殊途同归——与用户建立这种关系。从上个世纪 90年 代末开始,微软就试图弥补这个短板,并且通过 MSN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 PC 时代的路径依赖以及原有业务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困难,从而妨碍了变革的努力。直到眼看被移动时代抛弃,病急乱投医地收购了大势已去的诺基亚。

但 LinkedIn 不是诺基亚,对微软而言,它不仅提供了面向企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从而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还能帮助微软从人的角度完善其企业级解决方案,建立一张全球范围的 “人” 的网络,从而提高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众所周知,“人” 被认为是一家信息时代的企业最宝贵的价值来源,而微软过去并不直接掌握这部分资产。

而对 LinkedIn 而言,微软庞大的全球企业营销网络,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合作由头。目前 LinkedIn 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营销和付费订阅,但这也正是这起并购让人担忧的地方——在社交网络繁荣的时代,正是因为微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寻找营销机会而非结构性布局上,才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尽管开了个不错的局。

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可能是目前微软最大的挑战。手握大把现金、而且现金创造能力一流的微软,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仍然有翻盘的机会,也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提供给 LinkedIn 需要的另外一半——从紧张的盈利压力中摆脱出来,放手于微软真正需要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对手是 Facebook 和谷歌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构建者和运营者。

而这很可能是微软最后一次进入时代主场的机会了,因为并非只有它看到了通过这种变通的方式实施战略上亡羊补牢的机会。此前我已经提到了行业的这种变化(参考文末文章):

市场风格变化的另外一个证据,是素来贴有价值投资者标签的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今年首个季度也出现在苹果公司大股东之列——尽管苹果公司的业绩负增长,而且股价暴跌,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参与竞购雅虎的传言也流传甚广,同样,雅虎公司也被认为是一家限于没落的互联网公司。

苹果和雅虎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手握大量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而且自由现金流仍然为正。这意味着,当泡沫破裂时,这样的公司不仅更容易幸存下来,而且还能利用其他公司的不利局面,展开收购或其他布局,从而在复苏时变得更为强大。

换句话说,微软收购 LinkedIn 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更多的存在未来战略短板、但现金流充沛或融资能力强大的新旧巨头,将加入到这场互联网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收割和整合中来,比如 IBM、甲骨文、谷歌、苹果等,而并购的争夺对象可能包括 Salesforce、Twitter、特斯拉、Airbnb、UBER 等。

这些潜在并购目标的共同特征是,在某一代表未来的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但盈利压力巨大,需要继续输血和强大的战略支持方,才能实现其定位的最大价值。而并购者们面临的则相反,盈利能力强劲,但存在某些方面的未来堪忧。现在,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和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归于平淡的增长,将会把双方推到一起。

类似的并购整合在中国已经进行了一阵子,这可能与中国互联网很少走出去、因而其市场比那些采取全球布局的美国公司更快接近饱和有关,前些年,中国公司的增长普遍比美国公司高得多,但从去年开始已经非常接近,而未来很可能出现反过来的情况,就像智能手机市场,去年中国的增长已经远远低于全球整体增长。

当收割和整合结束时,全球互联网的版图可能随之改变,但也可能什么都不会改变,而只会让更多独立的重要公司过早凋零,而剩下来的少数几个巨头,将拥有更大的权力,但不是因为它们更强大了,而是因为对手少了。

参考阅读:

《互联网 2015:诸神退位与白银时代》

《就在昨天,中概股泡沫再次破裂了》

移走肿瘤创业“防康治”三座大山,健康580紧抓“利益”这个破解口

$
0
0

肿瘤的这个市场的规模和诱惑都太大。

比如今年年 初,一篇中国学者发表在《CA:ACancerJournalforClinjicians》上的文章层披露过一组数据,2015年 中国预计有 429.2 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 281.4 万例死亡病例。而几乎每个肿瘤患者的治疗花费都会高达十几万。据此有数据分析预测,中国每年在肿瘤治疗上的花费超过 1500 亿,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再加上肿瘤市场看上去几乎接近完美,因为不仅规模大,而且每个消费者都有极强的需求。于是,肿瘤市场吸引了相当多的创业者。比如服务肿瘤医生科研的新屿信息,做肿瘤患者社区的抗癌卫士,从患者就诊流程切入的易加医医瘤助手易随诊优医 care等,有从筛查介入的爱家早查,也有提供第二诊疗意见的咚咚肿瘤科等。

不过,肿瘤领域也一直面临自己的困境。比如有效防治肿瘤的办法是早期筛查,但难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肿瘤患者最关心的是有效治疗,但医疗门槛又太高;肿瘤患者的康复确实是一块儿很大的缺失,但在筛查和治疗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谈患者康复的问题似乎有点舍近求远。

18.pic_hd.jpg

在肿瘤领域创业整体亟待突破的背景下,健康 580选择了多角度布局的思路。联合创始人云鹏告诉 36 氪,肿瘤高风险人群的预防、肿瘤患者的治疗以及治疗后的康复这三个板块的业务都在健康 580 的布局范围内,只不过是循序渐进。目前已经进入实操阶段的是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获取用户难题方面,除了常规的运营推广手段,健康 580 是采取了收益驱动的方式。通过增加收益的方式,鼓励用户和医生邀请更多新成员加入健康 580 平台。

健康 580 希望通过早期筛查、基因检测等手段,帮助高风险人群预防肿瘤的发生,通过医疗团队的对接,帮助有需要的肿瘤患者准确的找到国内、国外的肿瘤医生。两个业务各自独立,同时预防筛查又成为治疗服务的入口。而健康 580 的商业模式也正是由此建立,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应的收益分成。

32.pic_hd.jpg

目前,健康 580 的 APP 端已经积累了 4000 多用户,已经完成的 13 个治疗病例,都是帮助患者实现海外就医。云鹏说,健康 580 的早期业务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

联合创始人云鹏 2006-2013年 从是医疗信息化研发和实施,2014年 创办专门为医疗技术企业定制系统的公司,从 2015年 开始启动了健康 580 项目。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胡祥博士在出身细胞治疗行业,曾入选中组部 “千人计划” 专家。

目前,健康 580 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

中国网红身价太高,这家公司想做个“海外红人搜索引擎”

$
0
0

现在中国的网红市场处于野蛮生长期,红人身价虚高、契约精神差都是普遍性问题。这导致有些 “网红孵化器” 甚至干脆做起了投机的人贩子生意,违约金成了一大收入来源,行业混乱。

相比而言,国外的情况会规整一些。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欧美很多内容的收入一直以来都比国内强势很多,用户有付费习惯,大家也比较尊重版权的原创性。“抄的东西一定会受到法律打击。一方面保护了内容创作者,不过局限的是很多人不会想该怎么样尽量的变现”。

国外网红的变现意识没有国内来得强,这和市场环境有关。国内市场竞争更严酷,在变现压力下商业模式也会成形更快。不过这不意味着国外网红没有商业价值,美国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些 copy 中国的网红公司。

3.pic.jpg

我最近聊到的 Boostinsider  想做一个比较轻的网红资源匹配平台。有推广诉求的公司提出需求后,Boostinsider 就会在他们的网红库里搜索出适合的网红,完成对接。

CEO Heidi Yu 认为在网红和企业间搭一层平台有三个必要性:1、先不说那些接触不到网红的,即便手上资源多,每次上新时从海量网红中选出适合、并愿意接单的那一个,都很花时间;2、网红很难定价,粉丝质量也不好辨别;3、匹配不对的话转化率不高。

由此,Boostinsider 在其中做了几项工作。想赚钱的网红可以向平台提交申请,Boostinsider 会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读取该网红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包括说过什么、发过什么类型的图、粉丝数量及活跃度等等。输出一个比较量化的结果后就可以给网红打标签、定价,纳入网红库。

另一端,Boostinsider 会通过商务团队 pitch 企业。Heidi 说电商、游戏 App 和 一些极客类应用是需求最旺盛的三类客户,一方面和产品性质相关,另外这些产品更需要创新性的推荐方式。

据悉,目前 Boostinsider 已经服务过 300 多家公司,美国本土客户占绝大多数,其中还有 5% 的中国出海公司。Heidi 表示他们观察到中国企业的需求增长很快,后续也会在国内增设办公室。

具体流程上,Boostinsider 接单后会从库里向企业推送几个适合的网红,企业筛选后网红接单。大部分美国网红都会自己来做推广内容,同时 Boostinsider 也会提供支持团队(运营 / 内容、视频制作),按服务抽取不同额度的佣金。

看下来,Boostinsider 是利用了一个平台的双边机制,关键会在于两边的量是否足够大。在网红和企业资源都充沛的前提下才能玩的起来。根据 Heidi 提供的数据,目前 Boostinsider  大约掌握了美国 11 万的网红资源,92%是美国人,其余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其中有几千人的粉丝量在几百万以上,另外还有些细分领域的达人,以及一些新网红。

而对于企业来说,网红能带来多大的转化率才是最实际的问题。一个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国外公司 PR 意识会强一点,找网红有时也不是要卖多少货,主要想做个曝光;而国内厂商往往更关注营收。对此 Heidi 举了一个数据:“我们做过一个卖 T 恤的案子,网红推广后点击到下载转化率在 75%,下载到购买转化率 50% 左右。”

创立 Boostinsider 前,CEO Heidi Yu 曾在一家网红电商工作,CMO Steve M 上一家公司卖给了 PayPal 的创始人,团队中连续创业者居多,公司主要位于旧金山。现在他们签约的客户包括 Lyft 等,也在寻求一轮 300 万美金左右的天使轮融资。

除了 Boostinsider,我们介绍过做海外网红生意的创业公司还包括 MODE 等。MODE 主要帮国外网红对接国内生产供应链,做自己的品牌;另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创业者试图将国外网红引进国内。

  • 我是 36 氪作者陈紫冰,关注泛娱乐及消费类创业,如果你是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欢迎和我聊个五块钱的~(chenzibing@36kr.com)

私人订制市场出现“细分化”泡沫? VibeDate 推出私人订制约会服务

$
0
0

提到约会服务,人们也许首先想到的是一些交友平台。但对于已经相处很久的伴侣来说,想要跳出 “同一家餐厅 + 同一家电影院” 这种万年不变的约会方式也是件难事。那么,想为平淡约会添点新意的 “老夫老妻” 们,可以在 VibeDate 找到解决方案。

Maggie Partsi 创立 VibeDate 的点子来自于澳大利亚热播综艺节目 The Bachelor,节目中有很多新奇有趣的约会场景(比如骑马、乘坐热气球等等),于是 Partsi 想到了把它们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

要使用定制约会服务,用户可以登录 VibeDate 官网,填写个人信息、约会场景偏好和预算, VibeDate 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给出花费 50 澳元至 200 澳元不等的约会方案。

目前,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美食、冒险、浪漫、自然观光、惊喜、酒吧约会,甚至可以为好友之间的聚会提供方案。 

屏幕快照 2016-06-14 下午 12.04.17.png

用户提交订单后, VibeDate 工作人员会在 24 小时内通过电话联系用户,敲定一些方案上的细节问题。随后,团队会为用户制定整个约会行程。VibeDate 与一些 “约会圣地” 商家合作,为用户提供一定折扣。

不过,目前 VibeDate 的服务范围仅限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除了定制约会行程, VibeDate 还正在制作一本 “约会宝典”,收录了他们各类主题下最受欢迎的约会项目,这本 “宝典” 将在数月后在线发售。

目前,市面上似乎还没有出现类似 VibeDate 提供约会定制服务的平台,不过在嗅觉灵敏的创业领域,这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不同于以 Tinder 为代表的交友软件, VibeDate 所要解决的并不是刚需;普通情侣之间日常约会往往面临着随机性、临时性的特点,并无需过早计划;而提到美食、酒吧约会,也许消费者更习惯直接打开 YelpOpenTable 来选择餐厅;再者,如果情侣之前想要进行一场类似短途旅行的约会,那么,大到 BookingPriceline 这类自由行预定平台,小到 Hallstreet 这类旅行形成计划平台,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VibeDate 在没有明显渠道、价格优势的情况下,仅凭 “私人订制约会” 的名头,能走到哪一步,还很难说。

在写作过程中实现全面监控,智能写作工具 Citelighter 获得 210 万美元融资

$
0
0

《纽约时报》的一位体育记者 Red Smith 曾经这样形容写作:“写作的过程,就像在放血......” Smith 的这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创作过程的艰辛,尤其是对有论文压力的学生来说,因为没有一个工具能帮助他们把思索的过程直接转化为精美的文章。

但是 Citelighter 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36 氪曾经介绍过 Citelighter,这是一款 “教育版的 Evernote+Quora”,因为用户只需在浏览器安装插件,就可以通过鼠标划词选择在线文献中特定的、实际需要的文段。近日,Citelighter 宣布获得 210 万美元融资,由上一轮投资人 New York Angel、Baltimore Angels、哈弗商业学校天使基金领投,这轮融资是 Citelighter 去年 1 月获得的第二轮种子融资的增资,至此 Citelighter 一共获得了 710 万美元融资。

自从 2011 年期,CItelighter 一直在研发一个 “综合写作平台”(Comprehensive Writing Platform),创始人兼 CEO Saad ALam 介绍说,这个工具可以在用户的写作过程中实现文本追踪。如果是写论文的学生,他们从一开始做文献搜索到最后的 Draft 完成,整个过程都支持使用 Citelighter。论文上交给老师后,老师也能在 Citelighter 上直接批注,帮助学生及时修改。

2.pic.jpg

ALam 认为,Citelighter 将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做到了数据化,这比传统的 “构思 idea-写作-推翻 idea-再次写作” 的过程精简了很多,学生不但能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写作水平,老师们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工具外,Citelighter 在内容方面还引进了很多写作模板和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规范化的写作过程,同时起到 “查重” 的目的。

但是 Citelighter 最强大的功能,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具体来说,学生在查找文献、组织语言和架构的时候,只需要在 Citelighter 平台上做一次标记,工具就能抽象出一个写作大纲。另外 Citelighter 近期获得了《大英百科全书》的授权,用户可以在文本、媒体中插入相关内容。

但 Citelighter 用户最喜欢的功能就是 “中间过程监控”,Citelighter 把这个功能叫做 “认知识别”(Cognitive Prints),因为系统可以在学生的全部写作过程中抓捕、评论、组织、阅读词语和句子,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论文的完成情况,尤其是每部分的完成顺序。比如正确的写作顺序应该是先写文献综述、再写正文,Citlighter 则可以矫正学生的写作偏差,避免先写正文、再写文献综述的情况发生。

去年 9 月,Alam 称每个用户每个月在 Citelighter 上的写作字数为 300 字,但是到今年4 月,这个数字就升到了 1800。Citelighter 已经进入了全美 8600 所学校,用户群从二年级到研究生、MBA 项目不等,Citelighter 和 B 端的合作期限也最少都在 3-5 年,但是目前 C 端用户只能在网站上注册,然后获得试用 Demo 的权限。


从微软巨额收购 LinkedIn 看科技行业趋势

$
0
0

昨天,微软宣布以 262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LinkedIn,这是目前科技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事件。

微软 CEO 在致员工的内部备忘录中表示:未来 LinkedIn 将在 Office 软件的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LinkedIn 会推送符合用户职业和需求的文章,如果你正在尝试完成某一项任务,微软 Office 软件会通过 LinkedIn 为你自动推荐该领域的专家协助你的工作。此外,微软也希望将 LinkedIn 纳入 Office 365 体系中,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愉悦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Office 软件是人们常用的办公工具,LinkedIn 则是职业社交领域的巨头,Office 软件与 LinkedIn 的业务整合将为微软的产品增加社交属性。在微软的 Office 软件和云服务中添加社交功能,可能会彻底改变微软软件缺乏社交属性的软肋。

对微软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事,微软的这次举动是为了让公司在不断发展的企业级云服务市场中更好地立足。

据彭博社报道,微软 CEO SatyaNadella 正努力让微软向依靠互联网售卖软件和服务的方向转型,而收购 LinkedIn 则能大大加速这一进程。

微软的云服务有两大主要业务:向企业提供云计算能力的 Azure;基于云服务的办公套件 Office 365。将 LinkedIn 整合进这些服务,有助于用户更加频繁使用这些业务,也能在产品到期时减少用户的流失。

Cross Research 的分析师 Shannon Cross 说:“云服务仍在向前推进,但它还不完善。现在,微软有了大量的资产,并且在云服务领域大量投资,希望在几年之后,人们会环顾四周会说:“哇,看看他们创建的云服务,这是很难被替代的。”

科技行业并购加速

微软收购 LinkedIn 的行为再次肯定了科技领域的最新趋势:软件公司之间的并购加剧。

自两周前 Salesforce 以 28 亿美元收购了 Demandware 以来,已有五家科技企业被收购,其中包括 Qlik 和 Blue Coat Systems,成交金额达到上亿美元。

实际上,据瑞银分析师 BrentThill 表示,今年前六个月的总并购金额已超过 500 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总并购金额为 240 亿美元。同期,软件行业的交易金额由去年的 210 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 270 亿美元。

最近的交易动态表明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呈增长趋势,由于市场中高质量的软件资源有限,这种并购速度将会不断持续。

screen shot 2016-06-13 at 4.55.34 pm.png

图:各年度至 1-6月 中旬软件交易金额(纵轴单位为:十亿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师 Steve Koenig 认为,对于大公司来说这是一种必要行为。

很多大型软件厂商一直努力向云软件空间转型,只有通过收购增长迅速的软件制造商才能使其自身发展。此外,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庞大销售队伍将不同的产品打包,销售给大型的企业客户。

Koenig 说:

如果大型战略买家可以保持被收购业务相当完好,他们可以利用市场足迹和销售机构创造收入协同效应。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云收购是一种战略需要。 

创业进阶书单

$
0
0

编者按:学习是创业的第一要务。但是资源这么多,什么时候应该读什么书?George Lovegrove列出了他的阅读建议。作者写书评的系统方法论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欢书。书物美价廉,可以助你放松,结束一天的工作,改善商业进度还能防止你犯错误。对于创始人来说这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源。

我为什么要列这个资源?因为一些书读完书之后我往往会心生相见恨晚或者浪费时间之感。

所以,为了帮助创始人们节省时间,我决定选出一个合适时间的合适书单,方便创始人根据自己的创业公司发展所处阶段进行针对学习。本清单离详尽还很远,而且难免带有本人的主观偏见,所以各位如果觉得有什么错漏的话,尽管在评论区提供高见。

点评方法

我把创业分成 3 个基本阶段—基本构思、产品开发、推出与发展。书评按照自顶向下的顺序排列,每个章节都是先列最有用的书—如果你时间有限就读每章节前面几本好了。

目录

每本书都会按照下面设定的题材进行分类:

  • 商业、管理与领导—个人发展也归入此类
  • 产品开发
  • 投融资
  • 营销和发展
  • 招聘

有用性评级

对于任何创始人来说本文提到的每一本书都是很好的读物。不过创始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给每一本都进行信息的有用性评级。有用性是按照书中信息能否实际应用到初创企业中来改善公司发展或者帮助避免错误来衡量的。

  • 必读—这些书对于任何创始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里面提供了高度可传递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你思考和运营初创企业的方式。
  • 应读—这些书提供了可传递的信息,但是运用起来没那么直接。比如个人发展这种话题或者更加一般性的建议。花点时间阅读这些书还是有好处的。
  • 可读—这些书给创始人提供了有趣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直接应用到初创企业当中未必那么容易。对于有闲暇时间或者喜欢读好书的人来说这类书正合适。

书目摘要

每本书都会提供摘要介绍书的内容、对创始人的好处以及建议的读者对象。

一、基本构思阶段

创始人关注点:概念验证、团队建设、产品开发准备

值得注意的资源:

理解初创企业战略类型

股权配置

YC 建议

《精益创业》

1-hP4MceepXmv1cjUCWyTj4w.jpeg

  • 作者:Eric Ries
  • 类型:产品开发
  • 必读

《精益创业》提供了资源浪费最小化的产品开发方法,并且把学习作为你的第一要务。该书提出了 5 个原则,内容包括创业者无所不在,创业就是管理,验证性学习,开发—衡量—学习,以及创新核算。这些原则当中最突出的无疑是验证性学习—一家公司的成功取决于通过频繁试验高效学习如何建设可持续企业的能力。精益创业将帮助创始人在继续前进之前用最少的资源找到初创企业所需的答案。精益创业法可应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产品开发!)。任何创始人都可以从阅读本书和应用里面提出的原则当中受益。

《聘谁(who)》

1-VGLe2UFLLI-_hOGNPGq9YA.jpeg

  • 作者:Geoff Smart、Randy Street
  • 类型:招聘
  • 必读

创业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关注于 what 而不是 who。《聘谁》这本书强调了跟谁共事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个招聘错误的代价有多大,并且介绍识别和招聘人才(或者他们所谓的 “一流员工”)的系统性方法。书中提到了招聘的 4 个主要步骤—做记分卡、物色、选拔以及说服。对于任何还在寻找联合创始人加盟自己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不熟悉招聘的创始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书目。本书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对某个招聘决定由任何的迟疑,那就说不。

《每周工作 4 小时》

1-RKvME99Fzb95KV-UC5SUsA.jpeg

  • 作者:Tim Ferriss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每周工作 4 小时》这本书可以极大改善你的工作或者生活。Tim 在书中分享了他起初在创业前与朝九晚五的抗争。随着时间转移他逐步让自己和公司都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最后达到一周只用工作 4 小时的境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里面的一些实用经验来设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出国工作还是把一天的工作量最小化。任何创始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如果希望改进自己的时间管理和专注度的话。你越是感觉自己的生活焦头烂额越能从中受益。

《人性的弱点》

1-_xEbWc6AkQs3RUtbVZM9QA.jpeg

  • 作者:卡耐基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人性的弱点》(注:其实英文名叫做《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赢得朋友并且影响别人)》,中文书名虽然简洁但是没有把书的精髓体现出来)提供了 30 种不同的原则,用以帮助改进你的待人接物,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走,并且在不冒犯或惹恼对方的情况下改变别人。每一条原则都会用一条奇闻轶事举例,显得特别平易近人,对改善社交非常有帮助。自然的,本书对于免不了日常交往的任何创始人都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 nerd 型的创始人)。

《幸福的艺术(The art of happiness)》

  • 作者:Dalai Lama and Howard C. Cutler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如果你从来没试过冥想的话那这本书就是唯一最重要的一本读物。初创企业能够为你提供最丰富最颠覆的情感经历。有经验的创业者知道每天保持镇定的重要性。尽管避免让你的初创企业错误和失败不影响你的快乐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书中一则值得注意的轶事是讲无家可归者实际上对生活的满意度往往比有钱人高得多。为什么?因为那些人活在当下,他们的快乐是内生的。其他人的快乐是外生的—所以他们的快乐是自己控制不了的。这个信息非常有用,能够帮助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改善专注度、倾听技巧或者如何有效控制情绪等。你可以看看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冥想。

《从 0 到 1》

1-9LegdNiQ8Ags4VnymZlDsw.jpeg

  • 作者:Peter Thiel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要创新而不是复制已经做好的东西,《从 0 到 1》这本简明读物告诉我们未来应该这样创造。本书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完全竞争与垄断的巨大差别。完全竞争发生在不同公司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导致对利润的关注,不得不为生存而战。相反,垄断企业就没有这种担心,所以可以专注于创新—而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从 0 到 1》对于着眼长远和战略的创始人来说是很好的资源。

《创业革命》

1-oG3PibEAe1yIAInFw1GYLg.jpeg

  • 作者:Daniel Priestley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可读

过去一个世纪技术彻底改变了社会,为新企业提供了新的更加多样性的机会。Daniel 详细解释了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应该错失这场创业革命当中的 “小企业全球化” 的机遇。此书可以激励有抱负的创始人马上行动,同时还对客户拓展和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重来》

1-v0n9m8q4UESD4YdcDQDNKw.jpeg

  • 作者:Jason Fried、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可读

如果要你写下创业过程中学会的最有用的经验教训的话—成果都在《Rework》这本书里面总结了。本书涉猎的范围很广,如何取得进展、竞争对手促销、招聘甚至文化都无所不谈,是 Basecamp 团队的创业洞察。对于任何关注商业的创始人来说本书是很好的休闲读物。

二、产品开发阶段

创始人关注点:最小可行产品(MVP)、营销及增长计划

值得关注的资源:增长工具

《Traction》

1-5yJcZkRZFpX1ww8wME_9MQ.jpeg

  • 作者:Gabriel Weinberg、Justin Mares
  • 类型:营销和增长
  • 必读

Traction(指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简而言之就是营销和增长的精益创业。在解释 19 种不同的 traction 渠道之前,这本书首先设定了让产品越来越受欢迎(gain traction)的方法—靶心。靶心法把渠道分成了 3 个环,分别是外环(有可能)、中环(有希望)以及内环(有效)。初创企业应该不断评估用于增长的哪种 traction 渠道属于哪个环。最终最有效的 traction 渠道应该是位于内环的那些,是初创企业的重点关注。任何关注增长和营销的创始人都应该随身携带这本书—识别、测试并有的放矢,把焦点对准位于靶心的最有效的 Traction 渠道。

《疯传(Contagious)》

1-XepybpLMCclfTv2ElpblxA.jpeg

  • 作者:Jonah Berger
  • 类型:营销、增长
  • 应读

口碑无疑是高效营销的圣杯,但往往也是你的初创企业最难办到的事情之一。为什么一些内容或者产品能够获得病毒性传播,而有的却无人提及呢?《疯传》帮助回答了这个问题,并结合实例介绍了让一切事物疯传的 6 个原则(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使用价值以及故事)。任何负责营销和增长的创始人都可以应用这本书的东西来制造更好的口碑。

《Hooked》

1-_FISoOEqENLxcYbGl0i8lw.jpeg

  • 作者:Nir Eyal
  • 类型:产品开发
  • 应读

无论是制作咖啡、浏览 Facebook 还是买新衣服—习惯在我们不假思索地完成日常任务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把你的产品变成习惯养成正是《Hooked》要讲的东西。整个过程靠构建操纵用户行为习惯的模型来引导,这个模型叫做 “Hook Model(勾引模型)”,分为触发、行动、投资以及最后多变的奖赏来开始形成习惯。你的产品反复经历这个过程越快越有效,产品形成习惯就越多。对于产品需要频繁使用(如社交网络、健身应用或者新网站)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来说这个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对习惯感兴趣的话 Charles Duhigg 的《习惯的力量》也是非常棒的读物。

《超额订购(Oversubscribed)》

1-i8Dw7ZS9SOraksoncC7ZEA.jpeg

  • 作者:Daniel Priestley
  • 类型:营销、增长
  • 可读

客户多得忙不过来时任何初创企业的梦想,《Oversubscribed》认为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书的上半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原则,重点关注了市场、产品差异化以及客户扩展上。接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驱动营销的建议。无论是举办活动、发布新功能还是提升认知度,活动驱动营销都能提供很好的办法来提高营销的效果。初创企业可以通过事先精心策划事后分析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效果。任何关注客户拓展和市场理解的创始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三、推出与发展阶段

创始人关注点:产品的市场匹配、分析(转化漏斗、A/B 测试)、寻求投资、招聘计划

值得关注的资源:

Venture hacks bible

投资者清单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1-fLPdhpsACgGHir66sqUDfg.jpeg

  • 作者:格鲁夫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必读

把英特尔从做内存改成做处理器的绝非易事。同时考虑到格鲁夫还把这个公司变成了一家全球知名的品牌,这本书拥有传奇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书的每一章信息量都很大,但却能够简明扼要地把复杂原则解释清楚。比方说书里面提到了如何提高管理杠杆率来实现组织产出的最大化,不同类型会议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开会,如何决策、如何避免群体决策问题、多大的组织几乎总是由任务导向和职能部门组成,以及具体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模式等。作为创始人如果你想寻找马上可用的管理建议的话,《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非读不可。此书对于开始寻求发展的初创企业是完美读物。

《谈出你的优势(Bargaining for advantage)》

1-ZuIfGSX2FB49Xqk06laDCw.jpeg

  • 作者:G. Richard Shell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谈出你的优势》把谈判变成了一个容易理解的过程,任何创始人都可以应用到初创企业的协商谈判里面。此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确定谈判的 6 大基本要素(了解自己的谈判风格,审视并列出目标和预期,寻找权威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并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研究对方利益,谈判开始前继续加强最重要的谈判资源—本方的优势)。第二部分是这些要素的运用(谈判过程),包括准备策略、交换信息、开始谈判和作出让步,结束谈判并达成协议。这些简明高效的过程可用于任何谈判当中。创始人会发现进行投资谈判或跟其他公司(供应商、服务提供商)谈判时这本书特别有用。

《创业维艰》

1-16-AM_5XgOBxtpYwEQ03bg.jpeg

  • 作者:Ben Horowitz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应读

初创企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Ben Horowitz 再熟悉不过,他熬过了网络泡沫,最终以 16 亿美元把 Opsware 卖给了惠普完美退出。《创业维艰》总结了那段时间他学到的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详细讨论了一些很少被提及的主题。一些例子包括炒人和贬职,何时以及如何引进高管,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办公室政治、如何评估 CEO 等等。当初创企业开始寻求发展时本书是很好的读物,可以帮助处理好棘手情况。

《一本书读懂风险投资(Mastering the VC game)》

1-zKTUPWUCGllb2ShbfJZ-GQ.jpeg

  • 作者:Jeffrey Bussgang
  • 类型:投融资
  • 应读

初创企业数量的增长带动了 VC 世界的繁荣。《Mastering the VC game》这本书旨在确保你对谈判桌的双方都理解透彻。重要主题包括 VC 机构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向 VC 演示项目,并且对交易的纷繁复杂指出进行了概括。就像书名一样,此书有助于创始人熟悉 VC 的投资过程,也是对 VC 的很好介绍。

《权力的 48 条法则(The 48 laws of power)》

1-ICOQF9sSwpcXZjwciKmwGw.jpeg

  • 作者:Robert Greene
  • 类型:商业、管理、领导
  • 可读

对于任何对权势人物如何掌权和运用权力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是非常吸引人的读物。书中所描述的法则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涉及了众多的历史领袖、国王以及影响者,比如拿破仑、伽利略甚至还包括埃及艳后,每一个法则都用一则故事来诠释。里面的信息很有趣,但对于创始人来说未必是至关重要的。不过从中他们可以轻易辨别那一条法则正在不利于自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超乎你想象。

这家公司想做个有点不一样的视频网站,还原出一家人看电视的那种氛围

$
0
0

“一个人待在家里看视频是很乏味,也很孤独的。”Nameless.tv CEO Kareem Rahma 看起来是个怕寂寞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爱独处,可能和 Rahma 相似的人还有很多。当人们的收视方式从电视转移到电脑,以前那种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唠家常” 的氛围也就自然消失了。这种情况下,Rahma 想做一个有些不一样的视频网站来找回从前的感觉。

这里得提一句,Nameless.tv 不是 Rahma 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从纽约时报离职后,他还和两个来自 Vice 和 Vox 的合伙人做过一个叫 NYC.TV 的网站,并且筹到了 5 万美元的资金。NYC.TV 自己产出内容,他们搜罗了一批独立视频制作者,以不同城市为主题做视频内容,有点像视频版的本地电视节目。

不过后来团队发现观众对这种题材的内容兴趣不大。二次创业, Rahma 选择了更轻的模式,直接抓取别的视频网站上的内容,然后依靠品味做一层过滤,并根据内容题材归类到不同的频道之中。

6.pic.jpg

而之所以说 Nameless.tv 有些不一样,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所有视频都是定时播放的。用户在同一时间段点进 Nameless.tv 某一频道,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在收视同步的情况下,这些观众就能针对剧情产生互动和交流,就和之前看电视那样。

Rahma 说,这并不是让人们的收视行为倒退回电视时代,因为 “他们现在看的都是受欢迎的、完全不一样的内容,而且免去了自己去网上搜索视频的麻烦。”

当然,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了很明确想看的节目,可能用 Nameless.tv 就不大适合了 —— 直接去 youtube 上搜索下就成。基于产品性质,Nameless.tv 或许对那些闲下来不知道能看点什么、又想找人说两句的人更有吸引力。

目前 Nameless.tv 只有网页端,他们也在考虑开发自己的 App。Rahma 表示网站已经有大约 25 万用户,每次登陆后的收看时长在 7 分钟左右。这么看来,应该有不少人只是来 Nameless.tv 找一部想看的片子,平台和观众间的黏性还没形成。

  • 我是 36 氪作者陈紫冰,关注泛娱乐及消费类创业,如果你是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欢迎和我聊个五块钱的~(chenzibing@36kr.com)

苹果在WWDC大会上透露,iOS用户可以在苹果地图和Siri里直接打滴滴

$
0
0

6月14日 凌晨,WWDC 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苹果官方在大会上透露,新版 iOS 10 将支持用户在苹果地图里直接用滴滴叫车,在不唤起手机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 Siri 打滴滴了。

iOS 10 正式上线后,用户通过 Siri 或地图 App 就可以直接通过滴滴约车。根据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在 WWDC 上披露的信息,用 Siri 打滴滴时,可以看到即时价格以及司机信息,并能迅速发送叫车请求。此外,在地图 APP 里查找目的地时,也可以直接选择滴滴来出行,全程都不需要唤起滴滴 App。

滴滴被内置到苹果地图 App 里,将进一步为苹果手机用户提供了方便。滴滴官方对此表示: “滴滴在 iOS 平台上取得了飞速成长,未来将进一步激发技术的能量,让中国人的出行更美好,城市更有活力。” 

5月13号,Apple 以 10 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这成为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如今,新版 iOS 10 将支持用户在苹果地图里直接用滴滴叫车,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苹果对滴滴的支持已经超过了财务投资的范畴。

不过,鉴于苹果其实是向开发者开放了 Siri 的 API,因此苹果姿态的中立色彩更强。比如除了滴滴,它在出行领域的竞争对手Uber 也宣布,其 App 将很快与 Siri 进行技术融合,以后苹果手机用户将很快能够通过 Siri 语音指令来叫车。

Uber 强调,只要用户通过 Siri 发出 “我要打车” 这一语音指令,手机屏幕上就会自动列出打车费用、司机个人资料等信息,并立即确认你的请求。此外,Siri 也能够为用户实时更新 Uber 的一些打车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Siri,用户将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应用享受 Uber 的叫车服务(使用地图查找到目的地,用户将有机会直接点击屏幕上的 Uber 按键)。在支付方面,Uber 也表示用户将很快能够使用 Apple Pay 来结算自己的旅程。Uber 官网表示:“我们希望用户与驾驶员们能够喜欢这些 Uber 的新功能,它们将很快与大家见面。”

但公司尚未宣布这些功能上线的具体日期,但业界保守估计 Uber 这一功能将在年底与 iOS10 系统选择同一时间发布。

或许滴滴也是这么想的吧。

我是 36 氪汽车记者,欢迎与我切磋讨论。微信 KatherineLWong

爱奇艺宣布付费会员数超2000万,下一步将打儿童牌

$
0
0

6月14日 消息,爱奇艺今天证实自己的正式会员突破了 2000 万。在去年 6 月,爱奇艺首次公布了自己的付费会员数超过了 500 万,达成数字花了他们四年多的时间,第二个 500 万花了不到半年。现在爱奇艺通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新增了 1000 万用户。

2015年 以前,爱奇艺的付费内容主要以电影为主。自 2015年 下半年开始,爱奇艺开始将网剧纳入付费范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盗墓笔记》。借由付费会员可抢先观看全集的模式,爱奇艺付费会员增加了 500 万,整部网剧 24 小时点击破亿,并最终为爱奇艺带来了 27 亿流量。自此,这种观看模式被爱奇艺称为 “盗墓模式”,而其付费会员的业务战略因为这部剧正式为大众熟知。

从 2015年 开始,视频网站开始重视会员付费业务。当时中国视频行业鏖战近 10年 依然没有摆脱遍地亏损的状况、贴片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时间越来越长,付费开始成为视频网站力图改善收入结构、增加盈利的一个突破点。

在付费策略上,几大视频网站的做法也别无二致,大多是依靠头部的网剧和综艺节目推动。比如腾讯有自己的好莱坞频道,优酷土豆在拿到阿里巴巴的投资之后,已经宣布今年要放开手脚买剧。而爱奇艺这新增的 1000 万付费用户,主要也来自《太阳的后裔》和《蜀山战纪》这样的大制作电视剧。

“2015年 在爱奇艺的收入结构中,广告收入占比为四分之三,未来这个比例将降低至三分支一。” 龚宇说。 

据爱奇艺高级副总裁介绍,爱奇艺将出品 “爱奇艺动画屋” 视频应用,其中将汇聚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BBC 等知名儿童内容品牌的内容,并且联合儿童早教品牌推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启蒙、兴趣培养等早教视频服务。

从目前来看,会员业务的爆发和单个产品的关联性非常大。会员业务能否持续地发展,这将直接考验爱奇艺日后对于会员业务和平台内容的经营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想要在会员服务上有发展,就必须得提供足够丰富的影视版权给会员,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内容成本。这其实意味着爱奇艺近年付费用户数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对内容不惜代价的投入的基础上。

而爱奇艺现在面临的竞争对手,一个是有着阿里撑腰的优酷土豆,一个有着流量渠道和社交属性的腾讯视频。在被阿里巴巴私有化之后,优酷土豆今年在版权采购上也放开了手脚。在腾讯视频之下,也有诸如《信号》、《我的奇妙男友》之类点击量不俗的付费剧目,加上入股韩国娱乐公司 YG 战略合作之后,他们还引入的付费直播诸如 BigBang 演唱会首尔场的业务。

实际上在内容的产业链条上,爱奇艺、优土还和腾讯都属于平台方,主要靠内容来吸引用户,用户基本上都是跟着内容走,平台上沉淀的用户忠诚度也不会太高,视频网站需要考虑如何除了不断加大版权投入之外的办法来留住用户。

Viewing all 1082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