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李笑来,文章首发于其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授权 36 氪发布。
2011 年的时候,有位刚被保送的高中生陈同学来找我,给我讲他和小伙伴们办高中生夏令营的事情。说他们几个其实赚到钱了,可因为没经验,没控制好经费,反倒花冒了…… 而后又说,这次他们想通过免费大面积提高影响力。
四年后,陈同学坐在我的车里跟我说,那可能是他这一辈子听进去的最重要的建议,我当时告诉他:
千万不要做免费的、公益的事情。你还没到那时候。
我写书免费公开在网上,是因为我确实不需要指望它赚钱,更重要的是,我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场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费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这是关键,你可能做得并不好,但由于你是免费的、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对你客气 —— 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
反过来,你收哪怕一分钱试试?只要你出了问题就会有人骂你,甚至不出问题的时候都有人骂你。
不会回避商业,该收钱就收钱,不能免费、不能公益——这是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
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而你不可能一辈子回避商业的,一旦开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为真实的世界(商业世界)全然不是你过往经历的样子。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难以从瘫痪状态恢复过来。
在你做的其实很好的时候,依然被骂,这其实是好事,会让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强。
在接下的四年里,陈同学从大一到大四,每年赚一两百万人民币——哦,对了,他 2015 年才本科毕业,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他的公司拿到了一大笔风险投资……现在估值早已过亿。
吃不到的葡萄,最好是酸的,这样心理上才有安慰。中国文化里,商人是反复被鄙视的,为什么?长期以来,钱太难赚了。难赚到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赚到太多钱的地步,难道几代人的努力都不大可能摆脱一个阶层的地步。(读读历史,看看现在,再想象一下下未来,总是会有收获。)
于是,
- 赚到大钱的人“必然”应该是通过“不择手段”才做到的;
- “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当然最好一定不幸福;
- “有钱了不起啊?”——却忘了反过来才成立的事实:“没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呢?”
总之要摆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样子才能刷出存在感——暗地里呢,其实恨不得“视粪土如金钱”……
时代不同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全世界都在变化。普通个体赚到能够养活自己的钱变得容易了,而且越来越容易。对于习得了足够知识的人更为如此——注意,学历本身并不保证一定真的代表知识的习得。
(这个例子之前就提到过好多次……)
最夸张的反面例子是,最近的二三十年里,混黑道早就变得很惨了。过去,混黑道是“舍身取义”的优良选择,不就是一条贱命吗?换得些许纸醉金迷也算无憾。现在呢?在街上做小混混赚不到什么钱,收不到什么保护费了(街边店都快被互联网弄死了),却要冒着有 25% 的可能性明天被打伤、后天被打死的危险。贩卖毒品?也早就不是好生意了,要是有机会能让出生入死的毒贩们看到那些做游戏的、做软色情美女直播的互联网公司究竟有多赚钱,这些“铤而走险”的家伙们一定会懊恼好几辈子。
Freakonomics 的作者 Steven D. Levitt 在洛杉矶时报上写过一篇文章,Why Drug Dealers Live With Their Moms,很值得细读。
这其实是早已被人们观察到的趋势:
脑力的作用正在逐渐超越体力的作用,在脑力的作用无限被放大的同时,体力的作用正在趋近于零。
人的大脑是可塑的。请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What Is Brain Plasticity?
你的经验会不断塑造你的大脑,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甄别你可能会获得的经验。“从一开始就玩真的”,这实际上是让你的大脑从一开始就在真实的世界里进化。人么,就要对自己更好一点,不是吗?
所以,做事的时候,大多数人常常这样欺骗自己:“我就是练练手”…… 只有少数人从一开始就想把事情做到真好。个中虽然有天壤之别,却还真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