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关于滴滴的思考

$
0
0

本文写于11月23日,虽然这一个月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想法大体上还是正确的,至少一部分预测已经得到了验证。关于滴滴的思考共两篇(个人认为下篇精华更多),第二篇将在明天发布,请期待。

1、滴滴是一个现象级的超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几无复制的可能。截止目前,滴滴最重要的发展节点或战略决策有两个:从出租车切入到专车及其它;和快的合并。前者孵化了市场,并从存量走向增量;后者是大格局,剿灭了大竞争。这两点也是滴滴为什么无惧Uber中国竞争的原因。

2、滴滴可能是玩补贴最狠的之一,补贴是拉新的精准营销,也是用户活跃度的保证。但如果滴滴一直只做出租车的话,那补贴应该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那还只是存量市场,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市场太小,补贴的边际效益递减会很快。但是,滴滴从出租车出发,衍生出了专车、快车、顺风车等,是实现了增量市场。“业余司机”们技能盈余、时间盈余确保了增量市场出现的可能性,这是共享经济之于出行领域的范本。

3、滴滴补贴的玩法,很多做O2O的群起效仿,尤其是上门类的,但大多把自己烧死了。因为无论上门美容美甲、做饭、保洁、洗衣服还是洗车,出现增量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这些生意于个体是赚钱的,我确信也不会有太多人因此转行来洗车、做饭。滴滴“业余司机”的技能和时间要不是可复用的、要不就是原本具有此技能不用现学现卖的。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用户在滴滴上的应用场景是自然延伸的,所以才能顺利切到增量市场。而其他那些呢,除了美甲美容还算能自然延伸之外,其他的都很难实现。目前流行的还有一类基于认知盈余的行家分享模式,因为行家的时间处于不可复用状态,时间并不充分盈余。所以这种模式虽然可做,但应该不会做的特别大,指望其颠覆传统的咨询模式更不现实,所以也不具备太强的想象空间。

4、滴滴为什么无惧Uber中国的竞争?外在的原因是Uber这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面能力偏弱;内在原因就是前文所述两点,其一出租车先行培育了用户,切入增量市场同时保有存量市场,用户出行场景比Uber更全;其二是合并消除了最大的竞争,否则还陷入出租车补贴的火海中难以自拔,就会给Uber可趁之机。同理,滴滴在每条出行业务上或多或少都有竞争者,多维场景打单一场景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区别只是,不同条线根据竞争对手的强弱,给司机或用户的优惠力度大小的差异了。

5、当然,这并不是说出行领域的公司都全然无法同滴滴竞争了。神州租车算一个例子,我看其15年前三季度虽有长租优车带来的一次性公允收益的因素,但仅从其短租业务来看也保持了较好的增速,这最起码说明其并未因竞争带来业绩的下滑。而其同时也延伸拓展了专车和二手车销售业务,也算是面对竞争的探索。虽然现在难以断定神州的未来,但总能感受到谋求差异化还是可行的。Uber中国亦如此,当然神州做的是重资产,Uber轻资产则肯定需要不同的玩法。只要别像e代驾那样缺乏危机意识就好……

6、坦率说,滴滴是一个纯2C且难言高端或偏商务的品牌。虽然滴滴也在做企业端,但一个企业无论由2C转向2B还是反之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同样,一个品牌由高往低走相对容易,由低往高则难得多了。这都是其他出行企业的机会也是滴滴的待解难题。

7、记得程维致股东信里提到滴滴今年的收入预期是120亿美元,我理解这是GMV。从这点来看,商业化也是滴滴重中之重了,忘了是程维还是柳青采访时候大概说过滴滴要做包括新车、二手车、金融、汽车后等商业化领域的探索。不清楚这120亿的具体分解,有多少来自于各业务线出行费用的流水,有多少来自于商业化运营。不过从120亿美元的GMV来看,我们能知道滴滴的现金流能力有多强,毕竟要知道其多条业务线都是有账期的。

8、如此强劲的现金流不用想就知道汽车金融是滴滴必然切入的商业化路径之一。当然,要运营汽车金融绕不开的就是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相比滴滴新近拓展的巴士、拼车、代驾这些扩大现金流的业务,试驾在商业探索上的位置显然是不一样。试驾应该是滴滴切入汽车销售领域的一个投石问路的举措。试驾的成败可能关系着滴滴商业化探索顺利与否。如果不顺利,滴滴可能就像现在一样停留在纯展示广告的范畴,那想象力就太缺乏了;如果顺利,滴滴就能直接切入新车和二手车销售领域,形成闭环。当然,现在不知道的是滴滴是直接和汽车品牌商合作还是经销商合作,估计通过品牌商辐射各品牌的全国经销商是一个最理想的运作模式。至于其他汽车后领域,感觉除了保险值得做之外,其他都是充数为主,最简单的运作模式就是外包合作,不会自己干那些费力又挣不了太多钱的事的。哦,对了,差点忘了巴士上还能放广告呢……

9、至于现在打开滴滴App的积分商城和发现里电商、O2O服务和游戏这些,基本都是联运。只能算是滴滴商业化上的尝试,武断的判断估计效果都不会太好,试试罢了,无关大局。毕竟用户应用场景的差异太大了。当然,你说滴滴未来会不会打飞机、打火车之类做大出行的业务延伸,也说不定,不过反正我暂时没想明白如何和现有的那些诸如携程乃至美团之类的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点。当然,滴滴未来的营收也许会来自于各条线司机的抽成,这有赖于滴滴把各细分领域的对手彻底碾压至死。但是,不是每个细分领域都是零和博弈的市场,滴滴再强,也会有其他人的生存空间,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共享经济的领域。

10、滴滴投资饿了么应该是确认的事情,不知道从滴滴的战略布局角度是如何考量这个投资的,也不知道投了多少钱占了多少股份。但是,我相信滴滴和饿了么都不会只把饿了么当做一个送外卖的,可送的很多,比如大家都认为的同城快递业务。我倒不觉得饿了么能用滴滴多少资源,除了用户;倒觉得滴滴更需要饿了么的地面小电动团队做快递。不过,昨日又传出阿里巨额投资饿了么占大股份的消息,不知真假,如果为真,饿了么的位置就变得很微妙了,饿了么也应该具备和口碑的协同效应,几方如何串接在一起呢?当然,滴滴在商业化布局上浮出水面的是这些,也许未来还有更多尝试,可能是依靠投资驱动了,那么多钱不对外投资做战略布局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具体的目前就无从判断了,投资个做专车的重资产的租车公司倒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的事。

11、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屏幕再大也是有限的,即便如微信这个超级App,它的容量也是有边界的。滴滴虽然也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筐,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这或许是滴滴商业化最难解决的点——如何平衡好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关系。即便你自己可以说这都是为用户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但这并非是人真需要的服务。

12、最后提一句滴滴的换标,记得官方表述是一个笑脸。但是我当时看第一个反应竟然怎么是滴滴“倒”了……开个玩笑,现在看多了其实也就习惯了,无关大局。以上,都是站在滴滴门外的思考,如不靠谱,请见谅,毕竟内外看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差异太大了……

Attention !! 36 氪正在招募全职创业公司作者,如果你对报道互联网创业感兴趣,充满好奇心,善于发现新事物,又能沉心做行业研究,恰好又对教育、社交、农业、大公司其中一个方向了如指掌,那么你就是我们想要的人 !! 快把简历投至:zhaopin@36kr.co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