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传统农批大佬做B2B平台“大白菜+”,看他怎样革自己的命

$
0
0

大白菜+”定位于农产品B2B平台。但就目前的状态,我更认为它是“农产品的58赶集”。

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有三大类角色,第一是产地的供应商,负责把货发到批发市场;第二是批发商,性质类似中介,倒卖农产品往下销售;第三类是采购商,超市、机关食堂的B端采购,销量在几十吨。

做B2B,往往我们的思路就是取缔批发商。但“大白菜+”负责人陈磊否定了这种想法,举例来说,我可以从农民那里直接买4箱苹果,倘若我要40吨呢?一家农民显然无法满足,而上游的产地又是分散的,所以必须要一个中间方来攒这些苹果,这个角色就是批发商了。同样的,这些集中的苹果也需要快速分往下游的销地,如果销售周期过长,苹果就会面临坏掉等风险。所以,下游的行情同样需要充分了解,这也是批发商所承担的另一重价值。

其实传统的批发商对上下游的信息掌控已经很深,有的甚至是垄断,可能香港的某些蔬菜就是常年从平谷某一个批发商手里拿货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批发商在短期内不可能被干掉。

这里需要背书的是,“大白菜+”隶属于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集团”),该集团是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的公司,在全国27个城市有接近40个农批市场,并且都是一级批发市场。其中有4万多批发商,消费辐射人群在2亿,年交易量在2500万吨,交易额达1500亿元。

陈磊坦言,他们在产地端和销地段的把控能力不强,但有实体农批市场的基础,他们手里最多的就是批发商的资源。基于此,他的思路就是做一个信息平台,批发商的信息在60%,供应商、采购商的信息占40%。这些信息可以包括姓名,地址,售卖水果的种类,售卖年限,售卖水果的质量等等。一亩田前期花费8000万跑到产地收集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Image title

换个思路想,其实拿产地、销地数据最高效的是从批发商手中。

既然要在批发商身上做文章,就要看批发商的痛点:他们需要更多的产地信息,找到更好的货,然后更加快速的售卖出去。

这里需要补充,集团旗下有款产品叫“农迈天下”,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批发商找上游,更便宜的拿好货,平台从中抽取佣金。还有一款产品叫“海吉星商城”,服务于批发商,帮助批发商找销地,不是普通的C端消费者,而是B端的超市、食堂、或者天天果园等电商。面向C端销售的,类“淘宝”模式的,集团也有一款产品叫“前海交易所”。

此外,集团还拥有一款金融产品“海吉星金融”,通俗理解就是给批发商贷款用,由于掌握了批发商每天的实际交易信息,所以可以建立类银行“信用机制”来进行贷款发放。

这一系列的产品,在陈磊看来,就是形成了一个生态,通过批发商撬动上下游。

相较于竞品,“大白菜+”平台上面的数据不用人力花钱去收集,只需通过农批市场的行政命令让批发商把信息提供出来。平台做了一个供于进场备案的工具,当货进入批发市场的时候,会进行称重、品种记录,数据是实时传输的。

那这些数据是否有价值呢?

事实变化能反映出当天市场的供需比,若供大于求,则提醒标红,告知批发商继续进货有滞销风险。陈磊认为,农产品价格不固定,类似期货的原理,所以只要打破信息不对称平台就有价值。

另外,平台上的信息不局限于一级批发商,也有二三级,目的是“暴露所有的批发商,让市场自由选择”。后期平台还会有批发商推荐,例如哪个品类的农产品、哪几个批发商是靠谱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农产品不可避免的“货不对版”,陈磊表示,交易不通过平台,所以平台也不背负处理责任,但若纠纷发生在线下他们的批发市场内,市场内是有客服的,并且这些纠纷数据会后期体现在线上信息平台,成为诚信认证体系的一部分。

陈磊透露,目前“大白菜+”暂不考虑营收问题,待后期平台运转步入正轨,加入交易环节时再做探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