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巨大网络分支中,消费金融无疑是个临近爆发、正在不断发酵的热点。从传统银行的信用卡,到京东白条、淘宝花呗、趣分期、分期乐等,不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创业者,都在不同程度地涉足消费金融产品。
不过目前大部分的创业者都聚焦于一、二线城市,而拥有着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几乎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巨大蓝海。当然,蓝海的背后其实是缺乏针对这个人群的信用记录和风险抓手。
通常而言,大家都会有个假设: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不稳定往往对等的是信用程度不高。不过,什马金融的CEO宁锐有他不同的看法。“我们大量的业务数据,尤其是来自乡镇网点的数据显示: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逾期非常低,因为在他们的家乡,生活圈小,乡里乡邻都彼此熟识,借钱不还这件事在思想传统的他们看来是十分丢人的。”
在资产端,“什马金融” 切入点是农村地区近乎刚需的消费品——两轮电动车、三轮电动车、摩托车、低速四轮车(也被称为老年代步车、残疾人车)。团队介绍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类,原因是 “够垂直、够大、没人碰,复购率还不低”。目前整个电动车市场保有量是两亿辆,每年新增7000万台,覆盖市、县、乡、镇、村各个等级,使用频次和手机一样高,平均两年一换。
资金端,什马金融的合作方是北京银行和北银消费,两者提供了相对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什马金融已经与北银消费签订了交通工具类产品消费金融的排他性协议。
宁锐告诉36氪,他们团队通过1年多的反复调查研究,勾勒出了一个覆盖8亿农民的三类信用画像:
- 第一类:静态农民,本地无赊销习惯,他们有一定固定收入,生活半径不超过50公里。比如打鱼、卖菜、螺蛳捕手等,他们一年中虽有固定收入,但不多。
- 第二类:静态农民,本地有赊销习惯,一年内只在某些特定时段有收入、且不稳定、属于“靠”天吃饭,生活范围小。比如云南的农民,每年只有2-3个月的收入,5月种香蕉,次年2-3月收成有钱。
- 第三类:动态农民,这群人平日里在外打工,不固守在农村,会去城镇打工,有固定收入,活动范围超过1000公里。比如保安、保姆、厨师等。
针对这三类不同的信用画像,什马金融的做法是推出相应的产品来帮助更多农民获得适合自己的信贷方式。具体而言,“免息宝”面向的是第一类的静态农民,购买交通工具可以享受 6 个月的免息分期。而16年新推出的“什马白条”和“1分期产品”,分别针对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画像的农民人群。
有了产品,下一步就是怎样渗透到这个人群。针对农村人口庞大、信息不流通的特点,什马金融推出了金融村支书风控体系,将分布在全国30万个物理网点(现有经销体系)的电动车小老板转化为什马风控体系中的关键人员。这里面包括几个关键的层级:
首先,什马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几十位事业合伙人,接下去,什马和事业合伙人会共同在全国找到当地有一定实力的电动车、摩托车代理商作为金融合作人。再往下延伸,每个金融合作人管辖数百县级代理,而县级代理下管辖着数千个乡镇网店小老板即什马的金融村支书。
整个风控体系的关键是通过利益共享将这些人捆绑在一个链条上,让经销商承担一部分的风控责任和义务,从而做到逾期24小时反馈、贷后风险共担。
“什马金融” 的 A 轮领投方 FREES FUND 创始人李丰表示,“什马金融”在电动车这个垂直品类,对整个销售网络从生产商一路到门店的每一个节点的通路,都拥有不错的合作氛围和资源优势。同时,挑战也不少,主要有两点:一是虽然农村人群在消费金融上没有其他的替代性解决方案,但这些人很难有任何的信用记录。因此,对这群人偿还能力和偿还方式、习惯的建立时会有挑战;二是当跳出这个链路(电动车)做相关事情的时候,能否延续原有资源上的优势?
36 氪和氪空间团队已进驻上海,每月将定期举办线下沙龙或私密饭局。我们正在招募一名全职 / 实习作者,如果你对创业服务有自己的想法、充满好奇心,请砸简历至congjia@36kr.com,一大波的魔都创业者等你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