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的时候,正赶上张强医生与来访的四家机构投资人沟通此次融资事宜。他大度的邀我旁听。把一张会议桌围满的投资人与张强医生一下聊了三个来小时,从大方向聊到小数点。于是,我有机会了解到很多关于张强医生集团此次融资以及未来一年发展计划的重要“秘密”。
现场有十来位投资人,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不连贯且没有逻辑,但张强医生对每一个问题都不含糊的予以回答。数据、事例、分析、愿景,以及风险……能够做到这一点,一般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他太能忽悠,要么他把现阶段的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显然不可能是前者,否则,张强医生集团不可能发展到现在。
眼前的一切表明,张强医生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眼光中的医生,可是究竟又该如何定义他?“你得有企业家思维。”张强医生说给投资人们听的这句话显得非常特别。这太不像一个医生说出来的话,然而,如果考虑到他已经离开体制自由执业四年,这句话又显得理所当然。
像个企业家
听惯了越来越像“坑蒙拐骗”的互联网思维后,企业家思维已仿佛是个老古董了。后来单独聊的时候,我问张强医生,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要像个企业家一样思考。“其实,从我离开体制不久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时候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张强说。
在我的理解了,“活着和活得更好”应该是企业家思维的核心。离开体制、自由执业,即便现在依旧是不易的选择,何况张强“出走”的时候还是四年前,“活着”不容易。很难确切的知道他心里的“不安分”究竟来自哪里,也许因他自幼习武,骨子里埋下了创江湖的勇气?
在张强医生自己撰写的个人小传中,他这样讲述自己与医生这个职业的渊源:“自幼习武、喜欢看家里医书。母亲家教严格。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首批重点中学—瑞安中学。由于目睹祖母和姑妈先后被尿毒症夺取生命,中学时期就决意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张强如愿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开始自己的行医生涯。
从邵逸夫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到上海东方医院,张强逐渐成长为一名体制内标准的名医。于是像所有体制内医生一样,他也开始“走穴”、“飞刀”。也像所有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一样,他非常清楚“飞刀”这件事儿的问题,比如收入难以合法化,病人术后的安全隐患,以及整个飞刀过程的不确定性。但不一样的是,张强选择了改变。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不要再做张强教授、张强主任,他要做张强医生。
2012年底,张强宣布离开体制,自由执业。2013年1月1日,张强医生签约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并组建张强血管团队。也是那一年年中,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正式辞职了。于是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强、于莺,还有龚晓明、朱岩,在有关医生自由执业这个话题的讨论中一直是“头牌”。舆论把他们作为标杆。
可以想见,那样的年月,人们根本看不清自由执业的未来,而体制所带来的资源和庇护却仍然显得太诱人了。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亲耳听到有人议论张强,“整天忙着开会、发微博、做PR,哪有时间做科研,个人水平还怎么提高,只能是吃老本,根本没法长久……”当然,这还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不过,2014年7月1日,张强成立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Dr.Smile Medical Group)。从这个时候开始到2015年的上半年,张强医生集团的手术量快速上升,他个人单日最高的手术量也超过10台。张强告诉我,正是在这样的业务发展背景下,他当时感觉有必要建设手术中心。这是另外一段故事。
但张强医生集团的实践证明,即便是现有条件下,体制外自由执业的医生完全可以活下来,而且可以活得很好、很有意义。如果再努力一点,兴趣还能推动一下历史。我们如果回看一下医生集团这个概念在2015年有多火爆就可以清楚,改变也许真的就要发生。
从现在这个时点再回看当初那些质疑,已经完全是另一种心情。其实,选择留在体制内可以有一千个“安心”的理由,比如科研、编制、保障,而选择走出体制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未来。
未来的“四步走”
未来当然也不是全凭意气用事。坐在会议室里的时候,张强的身后摆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几个关键词:专科架构、盈利平台、模式复制和大健康。这就是张强设想中的未来,而这个未来首先需要钱的支持。开年不久,2016年1月8日晚间,一则题为《资本,你拿什么吸引医生集团?》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章来自微信认证订阅号“张强医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发布了张强医生集团重启融资的消息,而且融资的额度是一亿人民币。尤其与众不同的是,张强医生集团为接洽融资事宜明确设定了三个星期的时间(2016年1月的后三个礼拜)。张强医生说,他想尽快完成融资的事儿,尽快启动下面的计划,他说医生集团都准备好了。
他把什么准备好了?就是写在黑板上的那个由四步实现的“未来”。
“专科架构”是第一步。这是什么意思?张强告诉我,他在未来一年内要成立30-50个专科医生集团。按照张强医生的说法,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批量的成立这么医生集团,主要原因是前期的标准化探索已经由他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医生集团完成了。目前除了血管外科之外,他已经又成立疝外科、整形外科两个医生集团。
专科医生集团的优势显而易见,就是能够容易实现标准化,并且控制医疗质量。而除了加入的医生本身就是这个专科领域的顶尖医生之外,张强甚至还希望医生能够在这个专科里面的更细分领域有一技之长。就像集团官方网站“topdoctor100”所隐含的意义,他的目标是能够给患者最好的医疗服务。
专科架构搭建完起来后,就是盈利的问题。目前,张强医生集团的血管外科已经能够实现盈利。整个2015年,血管外科医生集团的手术量超过1000台,实现的收入已经过千万。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差钱”的张强医生在2015年中的时候,有足够的底气退回融资。当然,那时退回融资还有别的考虑。
但是现在之所以重提融资之事,是因为张强医生希望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专科医生集团模式在两个方向上的快速复制:一个是之前提到的,把血管外科的模式复制到更多专科的医生集团当中去;再一个是能够在全国20个省会城市扩张,招募当地优秀医生加盟血管外科医生集团。而对于医生的来源,张强说,集团内的医生根据市场量来扩充,走轻资产模式。
关于医生集团的落地,也将主要参考目前与和睦家医院合作的模式,这是张强为后续其他专科医疗集团复制提供的标准模式,其实就是PHP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但问题是,有多少私立医院能够达到和睦家这样的标准?“这也是现在这件事可以做的原因。”张强说,“全国各地省会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好的民营医院,同时我们会带去更多的先进管理理念。”
据了解,目前张强医生集团在全国各地已经与9家医院达成合作,这其中包括和睦家位于北京、上海、天津和青岛的四家医院,以及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台湾联新集团的上海禾新医院,杭州绿城医院和北京的善方医院。
第十家医院是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建立医生集团血管康复基地,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据悉,项目还没正式开放,就接到全国各地的咨询,足以看出医生集团专科品牌的影响力
除了与私立医院的合作外,张强也不排除与公立医院合作的可能。不过,限于现在的医保体系和定价制度,他的医生集团只能选择与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来合作,也考虑在人才培养教育上进行互补合作。
可以想见,当覆盖50个专科的各个医生集团建立起来之后,张强医生集团就已经具备了向患者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能力。而这个服务已经涵盖了门诊、手术、随访,也就是他所设定的大健康闭环服务链。张强医生不无憧憬的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应该就有能力和公立医院竞争了。”
轻是我们的方向
“到了那个时候,我想再把移动医疗的服务加入来,我们可以逆袭这个行业。”对,他是个一直走在前沿的人,不可能没有看到移动医疗的价值。实际上,张强医生集团现在就已经在用杏树林提供的病历夹等医生随诊工具。“其实,我们自己也曾经入股过两家移动医疗公司,但又退了出来,太早了。”张强说。
时机和分寸,对成就一件事来讲,太重要了。就像钢琴如果晚发明几年,人类历史就不会有莫扎特一样,移动医疗的真正崛起还在等待某个时机。而作为创始人,就必须要把握好做与不做一件事的分寸。
这也是张强医生给我的启发。当我问什么是他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时,张强医生告诉我,“创始人的个人能力。”有些意外,又非常中肯。他说,创始人的视野和格局天花板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也许,2015年中期那次关于融资的风波,能够特别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
2015年初,张强医生就对外披露,他准备做第一轮融资,额度是5000万。但半年后业内便还是有传闻说,张强医生集团融资失败了。要知道,那个光景可是人们言毕称医生集团的时候。当年10月,张强医生集团官方发文,确认此事。不过不是融资失败,而是退回。但这个波折仍然给了很多人质疑医生集团前景的口实。
之所以要做当时那轮融资,主要是因为张强医生集团计划建设日间手术中心。当时,张强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是这样描述的:“医生集团是一个主体,甚至可以研发医疗器械、建养老院。我们投资实体如医院的有利之处在于,有些是医院建好了发现没有医生没有病人,而我们开始就是有医生和患者资源的,成功率比较高。杭州的手术中心要做成一个模板,未来肯定会辐射到北京,上海等地。”
张强医生告诉我,这就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他们当时已经有了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可以撑得起这样一个手术中心。况且日间手术中心在国外已经是很成熟的模式。
实际上,从那时开始,建设线下实体机构正在成为很多创业公司的战略选择,包括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集团、平安好医生。而且也是最早实践医生集团之一的万峰医生,同样也建设了自己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开诊所还是手术中心,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可能还无法确定这就是方向。
张强医生当时应该也是这个想法,有了医生和患者资源,可以快速推动线下机构,而且自己的自主性还可以更大。但他很快意识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建造并管理一家手术中心,并不是我们擅长的事情。我们最擅长的事情还是看病,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张强说,“我们拥有医疗技术、客服和品牌影响力,而线下的机构我们可以合作,有这么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为什么不用。而且共享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道理虽然如此,但真的做到退回融资,还是一件让人感觉非常意外的事情。可见,张强对这件事的决心和理性。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张强医生就开始按照他后来认定的方向做调整,做专科医疗集团的标准化和复制,也就是轻资产模式。“只有轻资产模式,才能快速发展。”轻,这是张强医生给自己选择的方向。
赌这个趋势
张强认定了这个趋势,而且按照他自己的逻辑,从现在认识水平来看,“轻”这个方向对他而言是正确的。轻可以快速复制,占领市场。这对于一家创业公司,非常重要。“坦白的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像张强一样的医生,但他们还差了一步,就是走出体制的勇气。”尽管如此,张强医生认为那一天不远了,这应该也是他现在快马加鞭的重要原因。
从大背景上看,张强似乎并不孤独。2015年,“医生集团”成了炒作最热的一个概念。 因为这个故事太好讲了,拉一波医生,然后就来了大把的患者,于是大伙就躺着把钱挣了。但越是美妙的故事就越需要提高警惕。仔细审视2015年出现的大量医生集团,基本上呈现两个模式:组团“走穴”型,和经纪中介“黄牛”型。
“走穴”型的故事听起来依旧是美妙的,既可以留在公立医院体制内,又可以挣着外出执业的钱。理论上,这个模式确实是可以走得通的,但如果像一个企业家一样来思考这个模式,它的缺陷就非常明显。
首先,对于一个做大做强的企业,税收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交流现场,各投资人反复和张强医生确认缴税的问题,显然,看多了各路医生集团,他们已深谙其中的避税之道。张强医生均明确表态,他们都将依法缴税,以实现收入阳光化、合法化。但走穴型医生集团一旦收入阳关化,那么对拿惯了灰色飞刀收入而言便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二,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公立医院院长那关是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不确定性太大,几乎无法规模化复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强一定要从体制走出来,你的医生可以来自体制中多点执业的医生,但平台一定要完全独立于体制。
另外,有业内人士认为,那种经纪中介“黄牛”型的所谓医生集团,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反动组织”。这种模式不仅完全依赖并在强化既有的公立医院垄断地位,而且赖以生存的基础与黄牛倒好几乎一模一样,这是个在健康的医疗体系中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模式。至于所谓包装医生、打造医生的品牌,张强觉得这是基本是个伪命题。“医生的品牌是靠口碑传播的,是没法‘经纪’的。”张强说。
当然,医生集团确实还是感召了一些真的像张强一样的医生,比如宋冬雷。这位华山医院有名的神经外科医生,离开体制三年后,在2015年9月成立了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冬雷给自己的事业定义了四个价值,自由执业、医生价值、服务民营医院、促进公立医院改革。
这是方向,但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公立医院改革。实际上,张强也承认,医生集团发展下去所面临的风险之一也是来源于此。“如果医改不改,维持现状,那我们的发展可能确实会面临一些困难。但不改是不可能的嘛,从各个方面讲,现状都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张强说,“那么,我们就赌一下这个未来。”
1亿贵不贵?
那么现状究竟能不能维持?社科院的朱恒鹏老师曾在不同场合讲过一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首先,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财政已经很难像一样那样“养”医院了;第二,过去十年,公立医院住院率畸形上涨已经达到了极限,公立医院靠盖大楼的粗放型扩张方式已经玩不下去了。
不过,公立医院现在依旧强大,垄断了九成的医疗资源和市场份额。但公立医院的问题确实突出,尤其是它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而这种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的一个表现,就是医患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但问题就是既得利益的改革阻力实在太大,否则医改也不会被冠名“世界性难题”,从来没有哪个民生问题被如此定位过。
医疗保险的难以维继也是现状无法维持的原因。因为当前以“大医院治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根本无法得到控制。但现在医保基金“开源”又很困难,否则不会想到退休人员都要缴纳医保,未来只能从节流控费上着手。而控费改革,必然将倒逼公立医院的改革。
当然,现状无法维持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医生。互联网医疗虽然仍没有最终俘获医生们的心,但却已经在很多人脑海里灌输里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自由执业虽然仍没有最终冲破体制的藩篱,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敢于做出尝试。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卫计委近期公布的数据,在全市总共八万多执业医师当中,累计注册多点执业的医生已经超过8000人,接近十分之一。
既然现状无法维持,改变就是必然,而改变最主要的表现,恐怕就是医疗资源从公立医院中释放出来。而从现在的形势看,家庭医生、私人诊所、民营医院、医生集团会成为未来主要的流动方向。届时,谁的医生集团平台更优质,将会更吸引人。张强跟我列举了几个医生集团未来发展的潜力:
①从美国现在的经验看,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医生集团,这样在与医院的谈判中能够获得更好的价格和对接更多的平台资源;
(图片来自互联网医疗中国会)
②医生集团除了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增长潜力外,日间手术者红心、移动医疗、药品、医疗器械都有发力的空间;
③随着大健康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医疗保险方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尝试。
这样的图景对未来已经相当庞大,而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即便是开端,价格已经不菲。比如获得融资的大家医联,首轮融资额度2000万;号称挂牌新四板的名医汇,曾传出的首轮融资意向高达6000万;而张强自己的血管外科医生集团,首轮的融资额度,也达到了5000万。
“现在我们融资一个亿,但要做至少三十个医生集团。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成本这么低,关键就是我们能够做到标准化快速复制,而且拥有足够多的潜在优秀医生创始人资源。”张强说,本轮融资后将引入顶级的管理团队,“所以,你觉得一个亿贵吗?”
保守估算,一个医生集团的市价按照3000万计算,30个医生集团的额度已经可以接近10个亿。这么看,当然不贵。不过,这也仅是纸面的计算方式。从组织管理、质量控制的角度,管理一个医生集团和管理三十个医生集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况且,虽然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未来都是美好的憧憬,但这个憧憬究竟何时到来,没人敢确定。
所以,这是个风口。在风口,你可以被吹上天,也有可能被吹感冒……不过,张强说:“我们更愿意定义自己为风,一股清新的医改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