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过去五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和两个行动

$
0
0

编者按:本文是李笑来发起的“共同成长社区”第 20 次分享,分享者是师北宸。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ID:xiaolai-xuexi)”,略经 36 氪编辑。

大家好,我是师北宸。目前在正阳新媒体,之前在凤凰科技担任过主编,也在 LinkedIn 负责过公关。现在在 LinkedIn 合作的公关公司,可以理解为我从甲方跑去了乙方。大家可以通过 LinkedIn 档案看我的履历:linkedin.com/in/beichenshi

特别高兴能加入共同成长群,我觉得自我成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可能都不用加「之一」,因为如果你只要能不停地快速成长,其它随之而来。在 LinkedIn 时,有时候会有朋友问我说,怎么才能进 LinkedIn 呀?我说,你得考个商学院才行。你看,我一个特别牛的同事是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我呢,也是毕业于商学院,天津商学院。所以,你得赶紧考个商学院。————开个玩笑。我觉得作为一个背景平平、学校一般的人,更得拼命自我成长。

下面进入正题,开始今天的分享。

一、一个概念:工作杠杆率

什么是工作杠杆率?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工作杠杆率越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那么就是工作杠杆率高。 

工作杠杆率低的工种有一个特性:简单、重复性、机械性;比如流水线工人,保洁阿姨;如果我只靠写专栏生活,也会是一种工作杠杆率低的工作:一篇文章一千多块,在国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但已经四年没怎么涨过,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每年需要写更多的专栏才能维持与上一年相当的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遵循这三个基本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 

  •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或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将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上

  • 多任务处理,将机械性工作与思考性工作相结合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或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如果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那是值得投入去做的。比如开发工具,让重复性的工作自动化,可以显著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我以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给自己供职媒体的文章并不能发到其它媒体上,从公司利益角度非常好理解,但是从文章影响力会受限。所以我现在写了一篇文章,会发在多个平台,提高单项工作产生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供职于媒体影响力最大,其实如果你深入理解传播的话,从某一家媒体跳出来,反而能最大化影响力。

公开课也是显著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传统的课堂只能对着几十人讲课,如果放上网之后可以让数万人观看和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影响被放大了很多倍。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将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上

请保洁阿姨来家里打扫,培养新员工或请助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在学习和技能提升上进行投资,都是将低杠杆率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以及将自己时间分配到更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等。对了,写文章也是高杠杆率的工作,一篇文章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相似的内容需要反复和别人讲的话,也可以写出来,沟通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有一位叫伯通的自媒体人说过,写文章就像游戏里的「开分矿」。所谓「开分矿」,是指在《魔兽争霸》这种即时战略游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提升产能的办法就是多开分矿。能够迅速开分矿的玩家,会有更好的战略优势。因为同一个时间段内,拥有两个矿场的人是拥有一个矿场的人的收入的两倍,越往后,矿多的玩家越占优势。写文章也类似,当你把某个话题谈透了之后,这个矿就是你的。当别人碰到类似的话题的时候是绕不过你的文章的。

比如前一段时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出来的时候,《大西洋月刊》一篇旧文《ISIS到底要什么?》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就是这个道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闻背后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当你占了一个坑之后,类似的新闻热点反复发生的时候,都有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写一篇文章的成本是固定的,但收益持续增加。笑来老师提到过一个「睡后收入」的概念,意思是你应该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可以长期收入的事儿,这样「睡着」就能收钱。虽然他的侧重点是挣钱,我的侧重点是个人品牌的积累,道理是同一回事。

过去大半年我去「在行」当行家。一开始100元/1小时,按时薪算,低于我的工作收入;半年后我提高到了1000元/小时,远远高于之前工作时的时薪收入。单纯从收入角度来衡量的话,现在见一个人,顶过去见十个。我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写文章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学员,形成正循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收入效率。

多任务处理,将机械性工作与思考性工作相结合

很多时候你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通勤的时候可以读书,跑步的时候听英语,或者健身的时候看电影。我在家里放了一个大电视,椭圆机就放在客厅。健身的时候顺便看部电影,这样健身的过程有了乐趣,也不需要再另外拿出时间来看电影。

二、两个行动:健身和写作

编者按:限于篇幅,健身这一部分未纳入节选内容。原文可在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查看

写作是一项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越早开始越好。 

写作环境不重要,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写

写作的门槛是非常低的,我这里所说的门槛低是指写作对硬件环境要求非常低: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写起来。很多人对写作欢迎非常敏感,我以前做媒体的时候,周围很多人有很多的要求,譬如说:周围环境比较吵,写不了;在办公室人很多,写不了;甚至在咖啡馆,也写不了。有些人写作时会有一些奇怪的癖好,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写作之前,需要自己手冲一倍咖啡才可以开始写,还有人需要先刷两个小时的微信朋友圈……哦,对了,这是拖延症,总之,很多人有奇奇怪怪的癖好和要求。

我觉得这些人把写作这个事情弄复杂了。写作其实特别简单:坐下来,打开电脑,手机调到飞行模式,开始写吧。我一开始也有各种各样的臭毛病,比如说开始写作之后,中途不喜欢被人打扰,否则情绪会很糟糕;然后对环境要求也很高:要非常安静,不能有音乐,别在旁边讲话,等等等等,否则就写不下去了。

后来当我工作非常忙的时候,真的没时间去打造一个自己觉得需要的最佳写作环境的时候,我发现我也能写了。而且我能在各种复杂的场所下写作:咖啡馆,飞机上,办公室,甚至出租车和公交车上。我曾经蹲在公交车的台阶上完成了一篇文章,因为我家住得很远,加班多,要赶deadline,如果不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写,我就得熬夜。与熬夜相比,不如赶紧利用通勤时间搞定它。当你时间真的很紧迫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都不是事儿。

素材:Google+维基百科可以找到99%的写作素材 

我在「在行」有一个谈写作的话题,这个话题有40多位学员约我,其中有一个理论大家非常认可:要写好一篇文章,输入输出比是一百倍的关系。形象一点的解释是,如果你要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你的阅读至少要达到十万字。

个人体验、观察都是很好的输入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效率比较低,最高效的方式仍然是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强的人,小半天就能完成十万字的输入,虽然看起来量挺大的,但如果认真去执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并不是多大的困难。

互联网是最伟大的发明,而互联网中最伟大的发明在我看来是就是Google和维基百科,通过Google和维基百科,你可以找到99%你想找到的内容。「在行」上经常有学员问我,老师你能推荐几个好的网站给我吗?我觉得没有最好的内容网站,只有最适合你的网站。而最适合你的网站,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如何发掘?去Google和维基百科搜就好了。很多时候,很只需要多搜几次,多点几页,你想要的东西就会自动跳出来。

经验:每个人的体验都独特而有价值,值得与人分享

作为一个公司人,我常常会有自己的价值很难得到完全发挥、被束缚住了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并不是来自于因为公司不好,它不让你发挥,而是当你有多种技能或有某种兴趣,但是当你的兴趣并不能很好与公司目标结合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无处释放。「在行」上约我的很多是工作了多年的职场中层,每当他们与我谈到类似感受的时候,我都会鼓励他们说:写吧,或者去在行当一个行家。

我觉得每个人的能力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只为几个人服务上面,在公司里,你每天花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在让少数五六个人开心,无论你是否喜欢,以及无论他们是否足够尊重你,客观事实是你大部分的生命都被消耗在这几个人身上,这是非常大的浪费。更高效发挥你能力的方式,是让你的能力为社会上其它有需要的人提供价值,这不仅对你自己很重要,对别人也很重要。利用你的认知盈余帮助这个社会填平信息沟壑,你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被分享的人获得了新知。这是三赢。

通过写作,将你独特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出来。

深度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能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来,思考能力也是优秀的;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一个问题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但是当自己和别人复述一遍、或自己写出来的时候,发现总会在某个地方卡壳,然后不得不再返回去查资料,弄懂,然后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写作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你要搭结构,搜集素材,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前,你可能还要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才能打磨好一个话题。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迫自己让自己思考越来越严谨的过程,如果你不需要产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很多问题你可能就搁置在那里,问题越攒越多,自己思维也就越来越像一团乱麻。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写作是塑造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被动人脉拓展:主动结识大牛,不如成为大牛,让别人结识你

写文章在社交上最大的好处是你并不需要通过「社交行为」来获得高质量的社交结果。很多人厌恶社交,因为无论是行业会议还是大部分的饭局,都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写文章看起来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敲字,但是当文章发出去之后,社交模式就已经启动了。只要你持续的输出你的观点、你的兴趣、你的喜好,你的文章会帮助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因为读懂了你想表达的看法找上来,或者因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找上来,这样的人如果通过线下去发掘,从概率来看,十个人里面碰不上一个。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通过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认识,我也通过读别人的文章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除了被动人脉拓展,写作还可以帮助你主动拓展人脉。创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的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被称为人脉之王,他在写作上的助手在谈到Reid建议别人应该如何获得别人关注时,说:获得别人关注的最好的方法是,主动提供帮助。而大牛们有钱又有资源,人脉更广更优质,他们会需要什么帮助呢?比如比尔·盖茨,向他的基金会捐款没有用,给他介绍他不认识但对他有用的人,可能性非常低,你即使一口气买一百套微软的产品,他也完全不会关注。那么,他究竟会关注什么?

比尔·盖茨最需要的,而你可能有的,是信息。信息即你独特的视角,你对待周围事物的看法,如果他对中国感兴趣,你恰好是中国二三线城市的90后,或许你可以告诉他你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二次元的,中国的A站B站是什么,为什么弹幕会从亚文化逐渐变得有一点点像流行文化。这就是通过主动提供帮助给你带来的价值。 

主动提供帮助堪称是建立一切关系的不二法门,写文章分享出去,本身就是主动提供帮助的过程。有时候提供帮助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有时候是确定的。

机会:通过持续写作,好的商业机会、工作机会找上来 

最后这一点是水到渠成的。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我在《商业周刊》、腾讯大家有固定的专栏,其它很多媒体会转载我的专栏文章,比如财新、百度百家、虎嗅等。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凤凰网的副总编辑,他说正在寻找凤凰网科技频道的主编,问我有没有兴趣聊聊。聊完之后,我从一位从没从事过媒体的人,跑到凤凰网科技频道做主编去了。

我写作的初心是兴趣和学习,但回报超出了我的想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