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所列出的文章均来自Paul Graham的博客,由36氪编译。Paul Graham是美国互联网界的教父级人物,他创办了初创企业的孵化器 Y Combinator ,改写了创业家和硅谷投资者之间的旧秩序,塑造出创立技术公司的新范式。本文按照博客的主题分为:创业想法篇、创始人篇、创业公司篇、投资人篇、融资篇、YC篇和其他栏目。
(一) 创业想法篇
想创业,首先要有想法。最好的创业 想法通常有三个相同之处:创始人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出来;别人不认为值得去做。微软、苹果、Yahoo、Google 和 Facebook 都是这样开始的。
文中不仅介绍了优秀的创业想法,也介绍了糟糕的想法有哪些特点。
2、《 如何创业》系列
如何获得创业 idea (1)、如何获得创业 idea (2)、如何获得创业 idea (3)
要想获得创业想法,请别试图把创业想法想出来,而是要寻找未被解决的问题,最好是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对,你就是你的创业想法的来源。
4、《 最伟大的创意都是令人恐惧的》系列
Paul Graham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他在 Y Combinator 注意到的某些最伟大的初创企业创意,他说,这些创意雄心勃勃,甚至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任何一个想法都有可能令人成为亿万富翁,但其想法之大胆也许同时也会令你望而却步。
5、 《“有机” 创业点子 》
蔬菜是 “有机” 的好,创业想法也不例外。创业想法分两类:一类是从你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的“有机”想法;另一类想法是凭空想象的,你认为它们是某类用户必需的,而你不需要。
(二)创始人篇
“缺省状态”一般指“默认状态”。Paul Graham认为首先想知道公司缺省是存活还是死亡的原因在于,其余的谈话要依赖这个答案。如果公司缺省是存活的话,我们可以谈论雄心勃勃的新东西。如果它缺省是死亡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谈谈如何挽救它。我们知道沿着当前的轨道会以失败收场。他们如何才能避免?
2、 《 Paul Graham 给创业者的 “傻瓜式” 建议指南 》
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给创业者的 “傻瓜式” 建议指南(上)
Paul Graham在文中总结了首次创业的创业者应该学习的知识,以及18种可以扼杀公司的做法。
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给创业者的 “傻瓜式” 建议指南(下)
如何说服投资人,如何在路演中呈现自己的公司。
战略发展部门,就是那些大公司里面专门负责收购其他公司的那群人。当你欣然接受战略发展部门的约见请求,和他们交谈甚欢的时候,有意无意之中,你或许已经掉进了一个危险的陷阱。
Paul 主要给我们总结了六条创业中需要注意的和直觉违背的点。
5、 《女性创始人》
有人指责Paul Graham对女性程序员和创业者有一些看法,看Paul Graham是如何回击的。
6、 《创业须从小事做起》
我们总是说,从小事做起。很多想要创业的人相信,初创企业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就干脆别启动。如果你做了一个更好的东西,人们就会蜂拥上门。反之,市场就不存在了。其实初创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的推动。
7、 《硬件复兴:最好的创业者比最好的投资者能更敏锐的预见未来 》
风水轮流转,做硬件这个主意会有咸鱼翻身的一天,投资者也会从创业者身上学到这一课。因此如果你想做硬件,不要担心投资人不看好你,尽管做吧。
8、 《 Paul Graham 送给创业者的 11 句话 》
Paul Graham在文中列出了11种做法,但是他说:“如果我只能对他们说一句话,我会说哪句呢?了解用户需求。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了解了用户,你才能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产品用户数和公司创造的财富自然就会尾随而来。”
这是一篇采访,文中Paul Graham谈到YC的创业公司,谈竞争,谈目前的趋势。
10、《 Paul Graham 谈创始人控制权》
创始人掌握董事控制权更有助于 VC 发现千里马。如果他们辞掉创始人,他们只能寻找那些值得信赖的创始人。这也正是他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原则。
11、 《我们需要这样的创业者》
在文中Paul Graham总计的创业者应该具有的5种品质,你具有吗?
(三)融资篇
关于融资,这是一篇不管经济在哪种周期,市场如何变化,创业这件事如何演进,十年后再翻出来看道理仍然成立的文章。
2、《 如何融资》系列
这篇文章中,Paul Graham以一个投资人的视角来试图指导初创企业在融资阶段,特别是在 A 轮融资以求公司业务规模扩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 《如何打动投资人?》
多半是创业者本身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初创公司值得被投资。因此他们无法向投资人清晰阐述,遑论说动投资人。
一间创业公司如何让自己看上去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实力很强的创始人、有钱景的市场和一开始即存在的成功迹象。
Paul Graham 是如何识别出下一个趋势、如何评价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的?
(四)创业公司篇
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有些时候,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前路到底是死亡还是康庄大道真的很重要,但实际上很多创业公司并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本文中,Paul Graham提到创业公司很容易进入Fatal Pinch(致命的拮据)阶段。关于如何避免进入这个阶段,以及如何度过这个阶段,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家创业公司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新创的公司还不能使其本身成为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五)投资人篇
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在日常的投资选择中,有些时候会带有个人偏见,对此他提出了一种检测偏见的新方法。
普通投资者受其他投资者观点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如果他们看到有人开始对某家初创企业出手,自己往往也会一拥而上。如果看到别人按兵不动,自己也会裹足不前。
3、 《创投趋势 》
相对于过去,未来会更好还是更糟?总体而言,投资者会赚得更多还是更少?
未来的初创企业界不会还是跟过去一样的形态然后等比地扩大。过去的方尖碑将会变成金字塔。塔尖会变宽一点,但是底部则要宽得多。
对于 VC 来说,最危险,同时也是机会最大的地方在 A 轮。更确切地说,过去意义的 A 轮变成了事实上的 B 轮。
(六)YC 篇
这是Paul Graham自宣布卸任后的首次公开露面。访谈中,不难看出 Paul 对 YC 的留恋,同时却还有放手后的淡然。文中有详细视频。
要想理解创业投资这门生意,有两件事你需要明白:其一是几乎所有的回报都是由很少的几个大赢家带来的;其二是那些最好的主意起初看起来都傻透了。
3、 《Paul Graham:孵化的艺术》精彩节选
2)三个月,从构想到产品
Paul Graham 称自己有一种天然的能力,可以帮助创业公司找到那些可以做大做强的点子。他就是一个小超人。
4、 《Paul Graham 教你用马太效应观察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的秘密》
马太效应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公司能够以奇快的速度增长的秘密。大多数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类似的起点,但是最后结果大相径庭。在很长的 “孵化期” 中,这种巨大差异很可能导致不同公司间乃至企业家微妙复杂的关系。
Facebook IPO 后的市场表现已经给硅谷带来不良影响,其42 美元的开盘价如今已跌到 27 美元。针对这种情形,Y Combinator 联合创始人 Paul Graham 对旗下的创业公司发出警告:坏时光(Bad times)可能已经来临。
6、 《为什么 Y Combinator 会成为 “传统企业的替代者”》
作为美国的创业孵化中心,在孵化创业公司的过程中,YC 会为它们提供一定的种子投资,作为回报,YC 则可以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对创业公司进行指导,它所孵化的创业公司也正在形成一个日益庞大的网络。正是这个庞大的网络使得 YC 能够真正成为硅谷的一朵奇葩。
(七)其他话题
如果你以 1000 万美元的估值投资一家创业公司的话,并不代表你认为它实际上值 1000 万美元,而是它有 1%的机会成为一家价值 10 亿美元的公司。
对于时间和金钱,避免享乐或许足以保护猎食采果的原始人类,或者工业化时代之前的人,但却不足以保护现在的我们。天性和教化相结合让我们学会避免自我放纵,但是世界已经变得更加复杂:那些模仿优良品性(比如勤奋)来绕过我们自我放纵警钟的新行为才是最危险的陷阱。最糟糕的一点是,这些事情甚至一点都不娱乐。
3、 《高度分化的社会》
Paul Graham 这篇文章发表于 2008年12月,就像是一种预言,精确地预测了当前全球互联网创业生态圈的大爆发。有些东西好比美酒,愈久弥香。
4、《 苹果之过 》
应用商店让苹果在程序员中的美誉损失多少呢?三分之一?一半?而这只是目前的情况。苹果应用商店是一场的因果报应。苹果是如何陷入这种困境的呢?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不懂软件。
5、 《未来在线广告一瞥》
广告市场仍然处于破损状态,还有大量的可创新空间,而且广告不一定是坏的,它们也可以是好的。
6、《厌恶性盲区》
在我们眼皮底下,一些伟大的创业点子没有得到开发。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有好几个,我把其中之一叫作 “厌恶型事务盲区”(Schlep Blindness)。是指人们不愿意做乏味、不受欢迎的差事。
7、 《到硅谷,逛哪?》
严格来说,硅谷基本就是个大城郊,没什么知名的历史遗迹,第一眼瞥去,你会觉得这地方没什么值得逛的。但当你用心再看就会觉察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专家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们是旧世界里的专家。
9、 《像说话一样写作》
写作需要一门技巧,什么样的文章才会受大众关注?
10、 《我们的目标不是缩小贫富差距 》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缩小贫富差距,那么防止人们变得富裕和阻止人们变得贫穷同样重要。Paul Graham 相信让人们脱贫更重要。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