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独角兽估值是否有规则标准可遵循?

$
0
0

Image title

编者按:对公司的估值往往有一套标准技术,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Havas Media的副总裁Tom Goodwin看来,目前的估值技术已经无法为公司服务,而且未来的估值也是毫无章法可循。

以下是正文:

因为曾经的估值技术已经无法为快速发展的科技业务服务,我们不得不舍弃并寻找新的技术。但是,如果新的规则依旧不称职呢?

不过作为科技、创造力和商业创意的热爱者,我对未来充满的信心和期待。

现在有很多公司,像UberAirbnb、TransferWise、Seamless、Kayak、Facebook甚至是Twitter,都广受用户喜爱并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它们创造了明确的用户价值,显示出一片光明和繁荣的未来景象。有些人认为这些公司在鞘鞘,也有一些人认为他们并不是通过大量的用户群体来赚取利润。不过,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就其中期发展计划而言,他们会继续进行值得信赖的盈利活动。

然而除了一些统计数据之外,我们并不在了解这些公司是如何变得这么优秀的。难道这些创业公司是商业界的彩票大赢家,是吸引大众关注的噱头?我们之所以不把拉斯维加斯的赌博之旅看作一个投资行为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在那一夜暴富只是一个传说。

我当心现在公司的估值会误导大家,让大家一听到“创业公司”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热情。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助方法流行,这导致了一些公司没有办法获得银行贷款。而在此之前,早期的商业已经呈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而不是彰显尚未开发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Vice、Shake Shack或者GoPro这些新兴的公司会比早有名气的《纽约时报》、麦当劳或是索尼公司的市值更高。

我很担心大众会过分夸大创业公司所产生的真正价值。我害怕大家被市场繁华的表象迷惑,争相向着市场的顶层拼进,而事实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低利率、增长缓慢迫切大家去寻找新的增长方式,甚至是不惜拔苗助长,采取过激的做法。

我们一直在讨论泡沫迹象却忽略了我们压根不知道在新时期该如何给公司估值这一事实。

之前旧的估值方式是基于历史基准。旧时期的经济发展注重长期而稳定、是理性的,有着受大家一致认可的标准。当时社会注重资产评估、销售、盈利、关系网络、签订长期的合同、员工人数、财产以及知识产权等。这种模式是基于几个世纪的工作总结的行业经验,可以被用于相关产业和市场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具有匹配科学性和精确度。

打破规则

但这种估值规则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并不适用于所有公司,比如King.com、Groupon和Facebook这类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很明显旧规则低估了公司的能力、爆发力以及潜力,在这种规则下,怎么样都不会想到Facebook会成为全球媒体大亨,Google开创了广告收益的新模式,社交游戏King成为盈利大家。

不过这些打破旧规则的巨头们似乎要通过自己的成功建立一个新的规则,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打破了旧规则就一定要创建新的呢?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家公司都是“软件公司”,又或者“不是创业公司就是转型公司”。这些听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感觉如此的是和这个年代相符,但只不过事实上这一切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美好。难道当地的信托高尔夫俱乐部是一个创业公司或是转型公司?难道 Amazon依旧是创业公司?难道Crate and Barrel是软件公司?那可口可乐和GlaxoSmithKline呢?

就像1999年年,我们意味时代变化了,所以将从Google这类网站所学到的经验教训应该适用于一切新事物。

一个新的评价体系

公司的资产甚至是知识产权、员工数量、客户群体以及利润通通都被忽视了,这些都是过去的衡量评估标准。

现在,用户增长胜过一切。硅谷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使用该服务的用户数量(不单单指付费用户)。我们接纳新的评估标准,而大部分的标准将参照这些独角兽公司的评估规则。

2015年,Snapchat市值160亿美元,最多时收入5000万美元;相比之下,《纽约时报》的市值只有22亿美元,最多收入为15.7亿美元。

Image title

《商业内幕》的售价为4.42亿美元,BuzzFeed估值为15亿美元,Vox估值为10亿美元,Vice估值为25到40亿美元。这些数据都是通过用户增长得到的,而不是基于盈利情况。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衡量评估方式:合理但不代表完全正确。

对于像Pinterest、Spotify、WhatsApp和Slack之类的公司,用户群体、创始人的经验和品牌影响力都至关重要。

GoPro应该以评估Facebook的标准去衡量吗?但事实上,它和索尼一样都是卖相机的。Shake Shack应该以麦当劳还是Snapchat的标准被估值?Blue Bottle Coffee应该遵照Slack还是星巴克的标准被估值?我们期待的是怎样的盈利方式,是遵循类似咖啡店的高成本实体经营,还是高盈利的软件公司模式?

我们从过去学到了什么?无论是Slack、Box还是Facebook,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是被推着向前看向前发展的。

Groupon到Gilt、Fab.com到King、Ao.com再到Zulily、 Tumblr、 Ello、Yo和Nextdoor,在这个时代永远不缺乏新兴的事物产业,它们不需要清算资产、不需要品牌销售,也不需要申请知识产权。

不过我写本文的目的不是想表达我们是错误的,或者估值不准确,亦或是我们处于泡沫破裂中。我想说的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对于估值而言我们并没有所谓的规则可循。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0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