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11500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刘军回归联想43天首次接受媒体采访,PC这碗饭究竟怎么吃?

$
0
0

离开舞台中央的刘军,终于还是回到了聚光灯的中央。恰逢回归联想43天,他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今年5月16日,离开联想两年的刘军再次回归,开始担任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负责联想中国PC业务。作为曾经联想的二号人物,刘军回归之后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同时也被行业寄予提振联想PC的期望。

在刘军回归这43天里,他参与了两场线上直播,线下却没有一次公开露面,刘军坦言重返联想之后一直思考如何突破。

“三个联想”战略中,如何做“服务的联想”?

今年是联想在2012年后时隔五年再次做暑促,借着首届联想电脑装备节的契机,刘军带来的一个改变是,过去联想习惯性的把资源用在对渠道的补贴和进货的促销奖励。但今年完全把让利的部分全部回馈给C端用户,某种程度上杜绝了经销商去打价格战。

服务,是刘军口中强调的重点。这也是很早之前杨元庆所提出的“三个联想”战略之一,即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联想的国际化已经不可置否,目前联想的销售收入70%左右来自于海外,整个团队也是趋于国际化。

高科技层面,在面向未来的智能互联网,联想已经集中投入像人工智能域、AR/VR相关领域,并且请来芮勇做研究院院长。

“接下来服务的联想,我希望把它作为中国区的战略,以最大限度的贴近客户,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帮助客户迁徙到智能互联网的时代上去”,刘军表示。

与服务体系并行的是渠道策略的转变,现在刘军思考更多的是全网的概念,这样的思考源于对用户四种消费行为的调查:1、线上咨询,线上购买;2、线上咨询,线下购买;3、线下咨询,线上购买;4、线下咨询,线下购买。

根据调查结果,刘军发现单纯线上或者线下的模式占据的份额也就大概30%左右,而另外70%则是交叉存在的。在刘军看来,现在一到三级市场算是中心程度的市场,越来越多是线上为主。四到六级市场仍然是线下的市场,这也会是联想的一个重点。

刘军还透露,整个中国市场的 to C市场,联想PC产品的成交量线上占40%,60%依然是在线下。

PC这碗饭怎么吃?

这次采访,与其说是讨论刘军回归之后联想的新战略,不如说是他离开这两年间的个人对市场变化的观察和体验。

2015年6月刘军卸任联想移动总裁,9月正式离开联想,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以自由投资人的身份参与了两个基金。“2016年真的是沉浸在一个特别超脱的视角上,深度地了解中国,惊讶中国的变化之快,因为真的跟我想象中和听说的不太一样”,刘军回忆。

事实上,在刘军离开联想的这段期间,无论是互联网公司的组成、运作模式、营销和销售环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玩的接地气,今年6月1日,刘军贡献了自己的直播首秀,与京东3C老大胡胜利在线互动了一把,启动“618”大促。在18天的时间里,联想在京东平台的销售额占PC品类总额的41%,超过第2至5名的销量总和,联想线上总销售额突破15亿元,斩获笔记本、台式机、游戏本销量的三项冠军。对于刘军来说,也算有了一次不错的开场。

然而摆在刘军面前的难题是,做手机更接地气的华为、小米新手都开始抢食PC市场。

在刘军看来,华为、小米新进入的品牌会面临很大的难题,原因在于PC市场首先是一个下降的市场,按照正常的规律是竞争品牌越来越少,大的越大,小的越小。除此之外,做PC也是有门槛的,需要长久的技术和研发积淀。

联想PC更大的威胁来自老对手惠普、戴尔的步步紧逼。今年一季度IDC的数据显示,惠普PC出货量1314万台,市场份额为21.8%;联想出货量1232万台,市场份额为20.4%。这种数据上微妙的变化,让联想感知到了些许寒意。

面对惠普的追赶,占据联想集团近70%的营收的PC业务要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这是刘军的担子,也符合杨元庆要把联想要从设备战略,转移到基于人工智能的“设备+云”战略。同时,杨元庆也不只一次提到,PC是碗里的饭,手机和企业级是锅里的肉,而研究院和对外投资是田里的庄稼。

现在,PC这碗饭怎么吃得饱,而且要吃的好看,这就要看刘军自己的势能了。

与此同时,刘军回归联想之后具体负责PCSD(PC和智能终端),也就是说SD智能终端业务也在刘军的管辖范围内。这次刘军也表示,像AR和VR、机器人、家庭智能控制,当万物互联到来之时,联想都有可能去做。

他所依照的逻辑是一个轴心两个轮子原则:客户需求为轴心,内部的自主研发和投资来获取技术和产品两个轮子来推动。

回顾刘军在联想的十几年经历,不仅亲手打造过联想移动的辉煌,也是联想国际化幕后的功臣,在外人眼中,这段经历好似开挂一般。但刘军却说,联想从来都不是一家开挂的公司,在他看来,开挂就是走捷径的意思,但联想并没有,这十几年更像是一场非常艰难的远征。

如今,刘军再次踏上另一段征程,这是联想不得不打的战争,也是他本人必须坚守的阵地。


非标住宿能否兼具情怀和商业?“诗莉莉”认为关键在于标准场景化以及IP人格化

$
0
0

中国消费者已全面进入旅居生活的3.0时代,旅游市场正从观光、度假游向文化、体验游转变。市场需求催生了非标住宿的火热,形式多样的住宿地逐渐发展成了度假目的地。但在快速发展中,非标住宿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诗莉莉”成立于2013年,最初以专注于“深度情感化体验” 的精品酒店切入个性化住宿市场。创始人许鑫明告诉36氪,现在“诗莉莉”的最新定位是:空间及内容运营商。过去住宿只有空间的概念,但空间设计会过时,内容却具有延续性。“诗莉莉”作为新一代住宿产品,将紧紧围绕不同消费群体,通过IP内容和场景运营讲述更多品牌故事,并为酒店综合体、旅游小镇等输出自己的内容运营能力。

目前公司主要有三大产品线:“爱与美”系列精品民宿、“爱的美宿馆”和“爱的乌托邦”。公司的整体发展策略是“一品多牌矩阵式”,即针对不同人群多品牌运作。在系列民宿酒店上,“诗莉莉”把目标用户细分,“泛蜜月”系列客栈针对情侣、闺蜜群体,“爱的田园牧歌”针对带小孩出游的年轻家庭,“普若”则主打轻禅,针对有高端消费能力且喜欢安静的用户群体。

“泛蜜月”系列

这些酒店多选在大理、丽江等度假热门胜地,但每个品牌打造的场景化体验不同。以“普若”为例,主题是趣味禅旅。开店叫“拓一个场子”,入住称为“打个照面”,换鞋叫“去尘”;入住时点一盏灯,写上一个问题,走时能得到一个答案。“普若”在空间中加入内容,通过语言体系和有趣的互动,故意营造一种场景化体验。而用户进入到这样的场景中,不断发现深入浅出的内容,并试图娱乐自己,娱乐人生。

第一家“普若”将在7月开业

“爱的美宿馆”是一个有内容的酒店综合体,餐饮住宿之外衍生了几个带有文化标签的空间,比如带精神标签的“爱的誓言室”,用于许诺、求婚场景;带爱与美的文化标签的“爱的博物馆”,收藏了情侣之间关于爱情的纪念品;带文创标签的“爱的市集”,用于文创产品的贩卖。

在空间运营的同时强调内容,而这个内容要基于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愿意为其买单。许鑫明表示,“诗莉莉”倡导的理念是,把IP人格化,与用户建立情感的连接。用户只有产生共鸣,才会追随产品。

“爱的乌托邦”是指通过IP内容关联起来的旅游综合体,也就是特色小镇。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10月,我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公布。政策导向加上消费升级,文旅特色小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特色小镇以休闲聚集、文化旅游、产业体验来带动旅游和居住,是消费、度假的场所,同时还保有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但要在旅游、服务、文化之间嫁接产业,对产品新意和复合综合化提出了要求。

如果2020年实现1000个特色小镇,那么在这块市场就将诞生几千家单体非标酒店。对于文旅地产来说,仅仅做一个客栈群落,场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客栈群落如何与文化融合,如何保证流量和文化消费,如何能解决单体民宿所不具备的专业化管理和组团经营效率,同时又能做到每个民宿客栈都有自己的性格?

“诗莉莉”为这些特色小镇的开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空间运营的基础上,持续、系统化地输出内容。在这个乌托邦中,住宿上融合“诗莉莉”系列品牌客栈的“爱的美宿馆”,同时因地制宜引入外部IP。目前“诗莉莉”正在桂林阳溯筹建“青谷乌托邦”。这原本是一个古村落“夏棠寨”,“诗莉莉”以酒店空间为主体,以IP空间为场景,打造了一个以回归田园山水、创意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综合体。

许鑫明表示,“诗莉莉”想做一个梦工厂,以供应链的方式来帮助文旅集团完成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这是公司目前的一大业务方向,从行业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基于消费升级,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国家政策层面“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的改革要求。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诗莉莉”精品酒店在营门店7家,客户群体70%以上是80、90后;第一家“爱的美宿馆”将在7月正式开业。此前,公司曾获得来自李驰及其带领的强合基金的 3000 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以及来自经纬中国的1亿人民币A轮融资。目前公司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百度90后副总裁李叫兽的营销课: 一个模型破解营销高手如何制胜

$
0
0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dfscx2014),作者李叫兽 ,百度副总裁、知名营销类公众号“李叫兽”唯一作者;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天混沌大学让我来讲一讲营销,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营销是什么?

我问了身边很多人,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 营销是传播,是利用传播学技巧刷爆朋友圈;

◆ 营销是品牌,是利用媒体力量塑造强势品牌;

◆ 营销是广告,是做高效的推广,比如怎么做好百度的竞价排名;

◆ 营销是文案,是用精彩的文案打动消费者。

第二个问题:营销高手和非高手有什么区别?

我也问了身边的人,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 营销高手点子多;

◆ 营销高手的文案厉害;

◆ 营销高手性格外向;

◆ 营销高手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

这两个问题,就勾勒出了大家对营销的一般性理解。总结起来,营销似乎就是一些聪明人通过一系列高明的技巧,让企业品牌和产品获得高效传播,被消费者广泛知晓并引发消费的活动。 

真的是这样吗? 

需求,是营销的第一直觉

本节要点:

◆ 营销的核心概念是:需求;

◆ 营销的本质是通过利用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营销方法的本质目的是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没有需求的增长,数字再漂亮的营销活动,也是无效的。

我再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类能够飞上天空,谁的贡献最大?

我相信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但我认为,是牛顿和伯努利,人类如果不理解重力,不理解流体力学,就没有办法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发明出飞机翱翔天空。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讨论营销。

如果我们的营销人两眼只盯着怎么发微信、怎么做宣传、怎么搞活动这些表象,而不去挖掘营销的“重力学”原理,那么我们也会像装上一对翅膀就想飞翔的古人一样,从悬崖上摔落粉身碎骨。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营销最底层的原理,并用一个模型破解它的核心密码。我希望这个模型能够成为营销人们最基础的思维工具,进而成为思维习惯,大家一定会从中受益。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和营销负责人有过深度的交流,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 

◆  我明明做了很好的产品,铺设了很好的渠道,打了很好的广告,有了非常好的传播,为什么产品无法像可口可乐那样,真正形成强势品牌,即使不打广告,大家天然对它有需求呢?

◆  我的产品质量很好,购买过的用户也非常欢迎,但为什么我无论用什么营销方法,甚至大幅降价,都没有办法实现明显的增长呢?

◆  我的产品很创新,很酷,感兴趣的人很多,可为什么这些关注只转化出寥寥无几的订单呢? 

我认为他们的问题都触及到了营销最本质的问题:需求。


营销的定义非常很多,但在我看来营销的本质很简单:研究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洞察用户需求,是营销的第一直觉。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欲望和目的,但我们要清楚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交易系统里,你的目的往往都要依赖别人才能实现。

于是,营销出现了,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有营销的需要,它的功能就是让别人对你的价值产生需求。 

我们很多企业家生产出来了非常棒的产品,于是不断买渠道投放给消费者说:你们快来买我啊,因为我很酷。

这样的营销,并没有在产品和用户的某个具体需求间建立关系,所以常常是无效的。但这样的基本错误,在我们的广告、宣传中每天都在反复上演。 

所以,营销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需求,所有的品牌、推广、文案、广告这些都是营销活动,而非营销的本质。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抓住真实的需求,那么再多营销活动也没有意义。 

那么从需求这个本质出发,我们再来审视营销活动。我们写文案、发微博、送红包、搞地推、让别人扫一扫……这些花样繁多的营销方法的目的该是什么呢? 

营销方法的本质目的是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如果你的营销方案没有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那么无论它们短期内取得了怎样靓丽的曝光数据,它们在长期内就是无效的。 

今天这堂课,我们首先来剖析用户需求的形成机制,这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是每个营销人都应该深刻理解的命题。在此之上,我们再来探讨如何敏锐地发现用户需求的变化,抓住涌现的新需求。 

需求三角

本节要点:

◆ 缺乏感、目标物与消费者能力,构成了至关重要的“需求三角”模型;

◆ 失败的营销,一定是没有完成需求三角的构建;

◆ 优秀营销人和平庸营销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平庸者管理手段,优秀者管理需求。 

用户需求是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听起来没有什么高深的。 

我们常见的需求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形成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这句话很绕,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启发感。但如果用心把这句话拆解掉,钻进去,里面包含着一个关键的“需求三角”模型。 

形成需求的第一阶段是缺乏感。 

所有的需求起源来自于某种缺乏,没有缺乏需求不会形成。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可能觉得背一个200块钱的包包很好看了。

但参加工作后,发现同事背着几千块的包包,缺乏感就出现了。实际上,缺乏感往往是被后天的营销所影响而形成的。 

所有的需求最终来自于一个缺乏感,那么缺乏感是不是需求呢?当然不是,这还只是一种感觉,最终没有办法形成购买。 

需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物。 

因文化不同,因环境不同,因人不同,同一种缺乏,会指向不同的目标物。

还是刚才那个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刚入职场缺乏存在感,她刷存在感的目标物可能是背更贵的包包,可能是追求更好的绩效,也可能是和老板建立更好的关系,这取决于她的价值观。 

缺乏感加上目标物,构成了动机。当我们帮助消费者构建出了动机时,我们的营销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但还不够。 

需求形成的第三个要素,是消费者能力。 

能力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支付能力,还有消费者的学习能力、信任成本等等。总之,营销人在完成动机塑造后,要做的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最终形成购买。 

很多产品围观群众很多,叫好不叫座,往往问题就出在这个维度上。 

缺乏感、目标物与消费者能力,它们构成了“需求三角”模型。


李叫兽的“需求三角”模型 

所有需求的构成必须满足这三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个角,最终需求都无法形成。失败的产品营销,追根溯源往往都是因为需求三角没有构建完成。

平庸营销人和优秀营销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平庸营销人注重手段和技巧,比如引流的八大手段,怎么样在微信上注册一个号,弄一个美女头像,在附近加多少人,之后推什么产品。这些都不是本质问题。 

优秀营销人非常善于管理需求,他们擅长识别和利用需求的缺口,非常擅长。企业营销需要有明确的战略,而战略来自于管理需求三角。 

下面我们再深入解剖需求三角的三个要素,看看在工作中怎么具体使用它们。 

缺乏感

本节要点:

◆ 好的营销必须要与用户的缺乏感建立关联,唤醒消费者潜藏的缺乏感,给他一个改变自己的理由;

◆ 解剖“消费者落差表”,寻找激发消费者缺乏感的5大视角。

缺乏感,是消费者的理想与现实之差。我们通俗的说法是“痛点”。 

要知道人是非常不喜欢改变的,对于改变很抵触。对于消费者的改变,企业永远比消费者自己着急。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不改变,企业的产品就卖不出去。 

那么如何让消费者改变呢?那就必须让产品和消费者的一个潜在缺乏感建立连接。 

比如婚恋网站,他们的常见的营销套路是利用别人来激发你的缺乏感。一个年轻人,本来过得好好的,每天上班下班,挤公交吃煎饼果子,也没太多想法。

但这时婚恋网站告诉他,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都结婚了,他各种条件甚至还不如你呢。

在这样的营销下,这个年轻人心理的落差被调动了出来,缺乏感产生了,他就会想去填补这个落差,于是商业机会出现了。 

现在大量儿童一对一跟外教学英语的机构也使用了类似的营销策略。他们激发的父母的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从小学纯正的英语,未来和同龄人竞争就落后了。

其实呢?我们问问自己,乔布斯8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外语了吗?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发缺乏感。 

我们再举一个可口可乐的例子。可口可乐诞生时之所以会迅速风靡,是因为主打了健康概念。当时美国流行的酒精饮料,而人们也清楚酒精是不健康的,所以可口可乐的营销概念是“伟大国家的无酒精饮料”,一下火了。 

但现在可口可乐也因为高含糖量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用户的需求下降了,怎么办?

它去年推出的新广告叫做“享受这一刻”,鼓励大家放纵自己一下,别为了长期的健康把眼前的日子过得太苦。你看,用户的缺乏感又被唤醒了。 

所以,好的营销一定要与用户的缺乏感建立关联。大部分失败的营销和产品,是更多关注了企业自己的需求,没有和别人的缺乏感联系,从而导致最终需求没有形成。 

比如去年我做一个培训,有一个学员是做中医推拿的,他营销的点是“内病外治”。他这种传递方式对不对呢?其实我认为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我为什么需要内病外治,你给了我一个理由吗?这类似于让大家都T恤反穿,你为什么反穿,没有任何理由。

我帮他做了分析,中国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是药三分毒”,所以我建议他把营销方向改成“非药疗法”,这样就和消费者的安全感缺乏建立了联系。 

请大家务必记住,当你开启一个营销时,你的目标是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别人越需要你,你的营销就越成功。

你需要不断研究的是怎么让别人更需要你,他的缺乏感在哪里,这就是营销。 

我们有没有系统的方法来激发用户的缺乏感呢?今天我首次发布一张我自己研发并经常使用的表格,我称之为消费者落差表。

李叫兽的“消费者落差表” 

它按照消费者观察自我的视角进行分类,5个视角涵盖了全部消费者缺乏感的来源。下面我们一个个来看这五大视角。


任务的视角

把消费者看成一个处在任务中的人,他的落差来自完成减未完成。

很多营销的成功案例都是来源于对消费者任务的分解分析。


  • 消费者在使用你的产品过程当中面临哪些任务?

  • 他距离这些任务完成还差多少?

  • 我如何通过满足他的任务,然后来获取他的支持? 

比如一个内裤品牌的营销文案是,花了十天时间,换了五辆车,约了几个咖啡厅,还有一秒就见到女神了,结果发现却穿了一个很low的男士内裤。

这是一个典型的约炮情境,营销者利用了任务的目标阻碍,距离目标就差那么一点点,不能输在内裤上,必须要补上。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营销在线贷款的文案。我们发现,在文案后面加一句话,转化率是翻倍的。什么呢?测你能贷多少。这也是在任务情境中帮助用户完善了决策闭环。很简单,但很有效。

时间的视角

 一个人不仅仅生活在任务中,还生活在时间中。我们要用时光机视角看一个人,那么他的落差来自现在减过去(或未来)。

纵向看一个人,对应的心理非常多,比如说恐惧、稀缺感、求新、想尝一点新鲜的事物,或者怀旧感。 

这个视角不难理解,也常常被使用。比如2016年特别火的,1997年的单机游戏《红色警戒》出手机版了,“用手机玩儿的都是回忆”。

再比如尚德教育的营销语:“曾经错过大学,别再错过本科”。这些都是利用了人在时间坐标上产生的情绪。 

时间的视角要求我们对用户做经验分析和预期分析。


关系的视角

人都是生活在关系中的,我们需要用关系来定义自己,我们需要互相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产生了感情。缺乏感落差会由此产生,它的公式是自己减别人。 

我是一个很拒绝生硬推销的人,但我曾经买过一个小姑娘向我推销的玫瑰花,因为她对我说:“你难道不应该给你的女朋友买一朵玫瑰花吗?”你看,这就是在关系中进行的营销。 

有一个约会软件,它的宣传语是“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不是连接已经喜欢你的人,而是找到身边将要喜欢你的人。它是为你打开了建立新关系的可能。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比如香港楼市低迷时,有一个房地产商推出的宣传策略是:孩子的童年只有这几年,难道就在香港的出租屋当中渡过吗?

楼市低迷,你的宣传功能和投资价值肯定都没有吸引力,但这时候商家呼叫了关系资源,取得了成功。 

关系的视角要求我们做消费者的关键决策路径分析。


群体的视角

一个人除了在具体的关系中,还一定是某些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更多是匿名的群体。 

群体视角,是指人们考虑做某件事时,会参照某一个群体。 

比如滴滴的宣传语“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这就利用了人的群体感,好像我不用滴滴就不是“小伙伴”了。 

人会参照群体当中的行为,他的落差来源于哪些群体有而我没有,或者我有而群体没有,对应的是渴望、从众、回避、融入等典型行动。这个视角的落差公式是群体减自己。 

举个例子,两三百年前的德国皇帝,如何说服民众种土豆。土豆在当时欧洲民众当中是非常low的食物,很难说服别人种植。

德皇采取的方法不是宣传土豆有多好,而是颁布一个法律宣布平民不能吃土豆,贵族才能种才能吃,并派一些士兵镇守贵族的土豆种植园。

然后国王慢慢放松了法律限制,最终解除了这个法律,所有人都开始种土豆,土豆普及了。

这就是利用了普通民众对于贵族生活的渴望和参考,利用了群体的力量。

具体可见文章《说服力不够,群体来凑》


角色的视角

角色是什么呢?角色就是消费者自我,是他心理上认同的那个自我。这个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是有落差的。这个视角的公式是角色减自己。

我在管理团队时,就常常运用角色方法。

比如一个项目进度落后了,我不会直接指责项目负责人,而会说:“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那么你现在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这样就激活了他的角色感,他不但不会对抗,他的能量还会变强。 

我观察身边的商业,角色营销最成功的恐怕就是孕妇防辐射服。其实稍有科学知识就知道,手机电脑的辐射危害是很小的,根本对胎儿没有什么危害。

但为什么防辐射服还是会畅销呢?本质上,这就是角色需求。孕妇希望通过它告诉人们:我是孕妇,大家应该照顾我。 

所以,我们营销人在看消费者时,要考虑他是谁,他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典型句式是:作为一个啥啥,你应该怎样怎样。 

比如一个电商的成功营销案例,做了一个动态创意,每个人点开自己的链接,都会出现一句话:N岁之后别再穿便宜货了。N是这个人的实际年龄。这个角色营销创造了很高的转化率。 

以上是最典型的5种消费者缺乏感的来源。

请大家一定记住,营销人永远都在用消费者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要懂得消费者,能够洞察他们的缺乏感,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才是好营销。 

目标物

本节要点:

◆ 消费者需要营销者下达清晰的指令,才会形成消费;

◆ 营销必须提供与缺乏感准确匹配的目标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犯3种错误;

◆ 营销人永远在发现已经存在的事实,而非发明尚不存在的认知。

我们解决了激发缺乏感的问题,但缺乏感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并没有形成消费动机。这时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物。 

形成需求的第二个要素是目标物。它是填补缺乏感的解决方案,是推动消费者决策的具体行动目标。 

这里要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执行意向。我们怎样才更有可能推动别人去做一件事情呢?就是把这个行动说得越明确,越形成明确的目标物,那么行动达成的概率越高。 

在营销上,我们认为,消费者往往需要营销者下达清晰的指令,才会形成消费。

当你给消费者提供的目标物不明确,或不符合他的认知时,消费者没有办法形成非常具体的行动,也没有办法形成动机。 

比如有这样一个手表的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创作了缺乏感吗?创造了。我看了非常感动,就差痛哭流涕了。

但感动完了之后完了,没了下一步,因为我不知道这个缺乏感和买手表有什么关系,没有办法形成动机。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营销和艺术的区别,广告圈很多朋友很容易把二者混淆。艺术不在乎目的,在乎的是自我表达,所以它能创造情感上的缺乏感,把人感动,就够了。

但营销是工具,是企业成功的工具,所以它必须能够指向匹配的目标物。 

这里我用了“匹配”这个词,因为我们在日常观察中,看到绝大部分企业最经常犯的错误是就是目标物体和缺乏感在消费者认知中不匹配,他提供的目标物和提供的缺乏感完全没有关系。 

举两个有点搞笑的例子。 

第一个是一个男士内裤。它的文案大概的意思是商界精英彰显绅士风度。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商界精英,体现风度的重要方式并不是把内裤展露给别人去看,这样好像不大好,是吧? 

另一个是在京东商城上看到的一个品牌热水器的宣传文案,“改变世界,颠覆你的生活”。我实在不知道一款热水器能怎样改变世界。除了奇怪之外,有谁会相信呢? 

目标物和缺乏感的匹配一定要可信,才能形成动机。营销者的任务是发现其中真实的关联,并把大家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把实话说出来而已。 

在目标物与缺乏感的匹配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有3种。


目标物过小,而缺失感很大

有个智能钢琴公司,定位是智能乐器老师。他们认为自己的钢琴与一般钢琴不同,他们的软件能够提示哪些曲子弹得对,哪些不对。

但你会发现,这个定位目标过大。它要满足的是找老师的需求,但其实产品做不到。所以后来调整了定位,改为智能陪练,消费者对他的要求降低了。企业把缺乏感调小了,目标物恰好可以满足。


目标物过大,而缺失感很小

人们使用电动牙刷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便捷性,你不用自己动,它自己就会动。但这样推广,发现转化率并不高。

所有主打便捷性的产品往往非常难以推广,为什么呢?

因为便捷的这种消费者价值是长期积累的,可能刷几百次牙,才能够覆盖到你买电动牙刷额外支付的成本。它提供的缺乏感很小。 

电动牙刷最终主打的诉求是刷你刷不到的那些地方,这是更大的一个缺乏感,传统上我们用牙刷很难满足,于是解决了匹配问题,销售转化有了很大的提升。


目标物与缺失感连接不当

一个典型案例是果醋。

因为这种饮料是发酵饮料,有点酸,所以开始商家给它起名叫果醋。但在大部分消费者眼中,醋不是解决渴的解决方案,目标物和缺失感并不匹配,所以销售效果不佳。后来,也得商家把果醋改成了发酵果汁,销量有了明显提升。 

不知道在上面三个案例中,你是否看出了解决目标物与缺乏感匹配陷阱的门道。那就是对目标物重新归类,更换它所要填补的缺乏感。

一个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缺乏感,比如保险,既可以解决你的健康保障问题,也可以满足你扮演好父亲、好丈夫的关系需求。 

那么什么是最恰当的匹配呢?是恰好符合人们认知的匹配。缺乏感受人性的影响,目标物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其实就是我们对一些东西的既有认知。 

所以,请一定记住,营销人永远在发现已经存在的事实,而非发明尚不存在的认知,你是一个发现者,不是一个发明家。

消费者能力

本节要点:

◆ 把动机最终转化成需求,消费者的能力是最后一道关口;

◆ 营销人需要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更有能力做出最后的消费决策;

◆ 消费者面对6大成本,赋能方式各不相同。

现在消费者已经有动机了,还缺的就是能力了。 

我们发现在营销史上存在着大量这样的问题,就是消费者非常的心动,但是最终却没有购买。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采取改变的成本太高了,从而超过了意愿。 

我们来看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如何在互联网上用大数据营销奥迪汽车。 

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可以投放关键词定向推流广告,把奥迪的广告推送给那些经常在搜索奥迪关键词的用户,这应该是最精准的。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因为奥迪粉和奥迪消费者并不是一群人。买得起奥迪的人,不会经常搜索,直接买来开了;而经常研究奥迪的,很可能是开奇瑞的人。 

所以,更好的营销策略应该是,根据大数据对人的收入做一个分类,给一定收入水平线上的人推送奥迪,而给经常搜索奥迪的人推送奇瑞,是更高效的营销方案。 

从动机到购买之间,有一道并不容易翻越的山梁,就是消费者自我改变要付出的成本。

这个成本往往不是金钱成本,金钱成本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非常多其它成本挡在形成购买的路上。后面我会稍作展开分析。 

要跨越成本门槛,把动机最终转化成需求,营销人应该做的是给消费者赋能。如何让消费者更有能力,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让消费者更加便利做出选择,这些都是赋能。 

我们在营销上另外一个常犯的错误是,本该给消费者赋能,而却把劲儿用错了方向,不停去提高消费者的动机。 

一个案例是波士顿交响乐团怎样提高当地人对交响乐的需求量。他们原本用了很大的力量去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提高兴趣,但效果不佳。

后来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很多人有兴趣,但没有转化成需求,是能力问题,不是动机问题,原来交响乐团的位置不好找,而且停车很不方便。

于是交响乐团改造了停车场,并提供了导航服务,于是销量大幅提高。 

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影响需求最终形成的6大消费者成本,已经营销人应该如何赋能。


金钱成本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成本,能够靠减少消费者的金钱成本创造新的市场机会。福特汽车就是因为大幅降价实现了普及。常见的策略很多,如促销、临时试用等等,大家很熟悉,我不再多说。


形象成本

电饭煲在日本刚刚诞生时,主打便捷的营销点,销量不佳。调查发现,原因在于家庭主妇觉得使用电饭煲非常损害她勤劳的形象,婆婆会认为她在偷懒。 

后来,商家主打让饭更加健康的卖点,电饭煲才得到了普及。虽然电饭煲做饭未必更健康多少,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营销点的切换帮助消费者绕过了形象成本。 

消费者往往不能把自己真实的消费原因说出来,营销人就要懂得用户的这个心理。 

再比如奔驰车的消费者,他购买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面子,为了社会尊贵感。但是奔驰没有一句标语说买我是为了装逼,绝大部分奔驰的广告是在讲自己的性能。这也是照顾消费者的形象风险。


行动成本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极其麻烦耗时,他就会选择不使用。比如上面讲到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的物联网。用手机操控家里的电器,这是一个很酷的想法,但却并不方便。我需要下载APP,然后在几十上百个APP里找到它,点开再控制,这个行动成本仍然太高。我买了好多手机控制的家用电器,其实根本不用。 

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语音控制,物联网更有机会实现。现在的物联网不是没有用户动机,而是行动成本太高。


学习成本

消费者必须经过额外的学习,改变已有的习惯,才能够使用的成本。 

比如修照片,我们有动机吗?当然有。但专业的修图软件学习成本太高了,很难普及。于是出现了美图秀秀,一键美图,一下风靡了市场。 

美国有一个知名的体育用品厂商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高尔夫围观者”,这些人对高尔夫感兴趣,却没有打高尔夫。

为什么呢?因为高尔夫球太难学了,打中那个小球太难了,学习成本太高。所以这个厂商就开发了一种大头的高尔夫球杆,不需要怎么学习就能打中球,也成功逆袭了市场。


健康成本

消费者感知到使用某产品对健康产生了危害,这也会构成很高的成本。 

比如早年的广东凉茶,大家把凉茶理解是药,觉得“是药三分毒”。后来王老吉把它重新定义成饮料,消费者感知的健康成本降低了,于是广泛接受它。


决策成本

对于市面上的很多产品,消费者有购买动机,但最终没有购买,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巨大的决策成本。 

之前我有一个做理财的客户,主打收益率“7%”,投了非常多的信息流广告,转化率都不好。怎么解决?很简单,文案上加了一个“乐视、联想第一轮投资”,这就大幅度提升了转化率。我们用增加信任背书,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以上我们比较详细地剖析了“需求三角”,我再强调一下,它非常关键,而且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营销人反复去练习使用,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 

最后,我想给营销从业者说几句心里话。我发现很多做了非常多年营销的人,一直原地打转,没有进步,为什么?

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形成的原理,并加以利用。消费者的力量非常庞大,我们必须掌握调用它的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营销人。 

我非常喜欢童话书《小王子》中的一句话:“最重要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消费者的力量就是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利用好它的人,往往会取胜。 

本文根据李叫兽96小时前的直播课程《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整理。原课程还有《如何运用“需求三角”,抓住市场新风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营销变革》两大部分,请到混沌大学APP学习,入混沌大学,先人一步完整学习创新前沿的智慧。

科技改造工业,以色列公司从“节水节能”入局 | 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

$
0
0

以色列作为全球创新国度,以其颠覆性技术闻名于全球市场。而现在,中国资本正成长为以色列创投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近年来,中以之间创投的交流日益频繁,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考察团,跨越6个时区,到达这个“创新的国度”,或是寻找投资标的,或是寻找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一批一批的以色列初创公司,跨越亚细亚大陆,来到中国,寻求资本支持。“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今年“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届,有大约200家以色列企业来到中国,这其中涵盖了科技自动化、金融科技、工业应用、物联网、生命科学等热点行业。

36氪也受邀参加了6月27-28日在珠海举办的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观看了此次多家以色列公司的路演,并对此进行了梳理,希望为投资人和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为工业应用类项目的整理。

1、WaterGen

Water-Gen主要做“空气变水”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公司发明一台机器,可以直接凝结并储存空气中的水气,相比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可以节省了4/5的用电量。WaterGen最早在以色列、法国及美国的军队使用。不过他们目前也想将改技术推广到更多缺水地区。

2、D-Fence

D-Fence主要做第三代智能电子周界围栏安防产品。D-Fence的产品主打零误报,公司表示在地表运动、植被、雨雪、行驶列车、强风、喷气式飞机的影响下表现依然稳定。产品适用于政府、机场、码头、监狱、军事基地、工厂、住宅等环境。目前已经在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以色列)、PEMEX国家石油公司(墨西哥)、CFE联邦电力监察委员会(墨西哥)、Enel国家电力公司(意大利)、沃达丰(葡萄牙)等落地。D-Fence目前已经在天津成立了分公司。

3、Compulab

Compulab主要做工业计算机。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散热技术,可以使100多瓦的PC主机不需要风扇,适合恶劣环境。目前推出的工业微型PC,已经在50个国家销售,客户包括了罗氏、思科等。下一代产品会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

此外,公司还有两个新的产品线:一个是非常小的计算机模块,可以达到媒体中心、微型计算机的作用,很适合无人机、VR等高性能设备;一个是物联网网管方案,将传感器结合在一起连接到网关。

公司成立至今并未融资,目前收入2000万美元,现在希望融资2000-2500万美元用于研发新的技术,会在2017年7-8月份举行路演。

4、Phresh

Phresh是一家中以合资公司,主要做保鲜技术。公司的产品采用来自以色列的纳米微胶囊封装技术,从植物中提炼出有杀菌作用的精油,混合凝结成粉末制剂,通过空气挥发有机物质,针对性地消灭大肠杆菌、链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从而延长果蔬保质期

5、Package.ai

Package.ai主要希望利用AI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公司开发了一套AI 系统 Jenny,Jenny不仅可以做内部物流配送的任务分配、官配,还包含用户沟通系统,与用户沟通确认配送时间,并将结果反馈到物流配送分配系统。

目前公司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试点解决方案。

6、Mekorot

Mekorot是一家有以色列政府背景(能源水力部和财政部)的水务公司,提供可靠和优质供水系统。 Mekorot的主要业务包括供水、水资源管理、水质和水安全管理、海水淡化、水文监测和钻井、污水回收、污水处理、雨水集水、水处理技术开发等。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时Mekorot每年供水15亿立方米至近5000为客户、700万终端用户。运营超过3000个系统,包括给水,水质监控,基础设施,污水净化,海水淡化,雨水收集等。Mekorot同时管控800个泵站,1200口地下水井,2400个水泵,以及总长12000公里的大直径管网,750个混凝土和钢结构水库以及90个地表水库,每年处理1.6亿立方的污水,占以色列污水总量的35%,其中85%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可用于无限制的农业灌溉。

7、 RH electronics

RH Technologies是一家家族企业,已经有35年的历史,2016年的营收达到1亿美元。最近推出了硬件孵化的创新实验室,帮助硬件创业公司做原型电子设备的生产和加工,有些类似PCH 的Highway 1。

RH Technologies本身是一家比较传统的企业,主要做电子系统、生产组装的外包服务,产品包括无线通信系统、互联网通信系统、通信接线盒、网络摄像头、家庭安防系统、有线电视接线盒、医疗系统、工业机器的电子模块和机柜、航空航天和军事系统的模块等。 

注:本文题图来自123RF。

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是商业必由之路

$
0
0

随着亚马逊与全食这两大巨头的合并,线上线下业务融合似乎成了行业内最新流行的标杆。本次并购事件发生之前,亚马逊就推出了自己的线下实体零售书店,紧接着去年12月,在西雅图推出了首家实体食品店。在线订阅初创公司 “beauty in a box”,同样拥抱线下市场,继2014年在纽约开设首家实体店后,计划不久在巴黎继续开设实体店业务。谷歌自然不甘落后,2015年,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线下品牌实体店,来展示谷歌的各种应用和 APP,苹果更不用说,全世界的线下店大约有500家,其中一半坐落在纽约。

尽管你可以于凌晨 3:00在昏暗的房间里,点几下鼠标就能达成购物请求。这当然是网购的一大好处,当然,用户也不需要负担线下购物时的开销,比如来回路费、请朋友吃饭的饭钱,甚至一些冲动性消费。对于商家来说,可以全天候,不依赖线下购物场所售卖产品。

尽管网购有这么多好处,从用户角度讲,人是群居性生物,需要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朋友,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甚至需要在购买物品之前,体验一种产品,这就为线下购物/体验店的存在提供了前提。

门票本质上具有金融债卷的一些特征,比如具备流动性,而且价格随着市场变化还有一定的波动性,每个渠道商根据所能对接的资源的不同,所能提供的价格也不同。最重要的是,门票的收买和售卖都能在线上全程进行,表面上看是一个纯线上业务,并不需要线下的实体店。不过最近,该领域的龙头老大,StubHub(是一家门票转换、交易网站,成立于2000年,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80%),选择在曼哈顿开设实体店,补充其线上业务,服务更多线下顾客。

当然,这家店的主要作用并非是单纯的给当地人收买票据,主要针对的用户群体是曼哈顿庞大的旅游人群,当外地游客来游玩时,可能不会立即发现一些有特色的当地活动和实时演出信息,StubHub 的线下店就能起到给用户普及这方面信息的作用。此外,还设有专门让粉丝与艺人见面的空间。

Drive.ai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加入董事会

$
0
0

那个越过谷歌特斯拉首发雨夜自动驾驶演示视频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又回来了,这次他们带来了两个好消息: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Google Brain创始人、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加入董事会,为Drive.ai自动驾驶的技术和战略提供指导。

36氪了解到,本轮融资由恩颐投资(NEA)领投,北极光创投、纪源资本等跟投。Drive.ai表示,新一轮融资的“大部分资金将投入到技术的研发”,此外也将用于全球市场的覆盖与扩张。除了吴恩达,恩颐投资合伙人,亚洲区负责人Carmen Chang也代表恩颐投资加入了Drive.ai董事会。Drive.ai表示,伴随着公司在全球技术和业务合作伙伴关系的涌现,Carmen Chang将帮助Drive.ai的全球市场扩张。

关于Drive.ai的背景,今年3月吴恩达宣布从百度离职时,我们已经做过介绍。Drive.ai联合创始人、CEO Sameep Tandon此前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员,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吴恩达;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总裁Carol Reiley同样来自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吴恩达的妻子。

“Drive.ai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我们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人、车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SameepTandon告诉36氪。“无人驾驶领域的竞赛是融合了科技、商业模式和策略的综合竞争。此次恩颐投资与纪源资本的投资是对我们的愿景的巨大肯定,也为我们处理好以上三个要素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大多数公司不同,Drive.ai的经营战略是通过对车辆进行改装,将传统车辆转化为无人驾驶车型。36氪获悉,Drive.ai开发的改装工具包将很快用于现有商用车队,今年晚些时候将开始试运营。

吴恩达对Drive.ai的评价很有趣:“无人驾驶领域的前沿已经完全转向了深度学习。即使是传统的无人驾驶团队也有一些“零星”的深度学习,但是Drive.ai已处于利用深度学习构建真正现代无人驾驶软件系统的最前线。”

目前自动驾驶领域的传感器技术路线大致分为三派:以谷歌百度为首的阵营,是以激光雷达为主、摄像头及雷达为辅方案;以Uber、苹果为首的多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方案;以特斯拉、Mobileye为首的以摄像头为主、雷达为辅的方案。

由于深度学习技术DNN(Deep Neural Network)网络的进步,学术界提出一种观点,仅仅依靠摄像头提供的路况信息,使用端到端的全深度学习的模型去训练即可实现SAE Level 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Drive.ai早期走的就是这条技术路线,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评价称:“把从传感器传出来的信号输出直接当成驾驶的决策,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只有在学术界里得到了验证,并没有得到成功。所以走这条技术的路径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他用的是端到端的全深度学习的模型在做”

这就是为什么吴恩达会说 “Drive.ai已处于利用深度学习构建真正现代无人驾驶软件系统的最前线”。但我们看看文章题图,那辆改装的奥迪车顶配备着6个16线激光雷达阵列。出于对自动驾驶领域的冗余原则和安全性考虑,Drive.ai也在使用相对经济的多激光雷达阵列,当然,这些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也会使用DNN算法识别,所谓“Deep Learning First”战略。

尽管谷歌目前暂时有着业内最好的技术水平,但这更多是其历史积累的先发优势。王劲也坦承:“(自动驾驶)技术上有很多流派,没有哪一个流派被证明。”这也是为什么 Drive.ai执着于对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吴恩达加入Drive.ai董事会并为Drive.ai专注的端到端全深度学习流派站台对Drive.ai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从市场啦看,自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光环的吴恩达加入,其行业影响力会让Drive.ai的后续融资及市场扩张更加轻松和自如;此外,“吴恩达担任董事会成员,其妻子和学生发起创办的自动驾驶公司”会对Drive.ai后续持续延揽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起到积极影响。截止目前,Drive.ai的员工人数已经较3月的43人翻了一番,达到70人左右,但要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持续的扩大员工规模是必然的。

我们不妨期待下,到底是“激进”的Drive.ai,还是“保守”的谷歌先胜出。

我是36氪汽车小组记者郑晓康,关注特斯拉、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车联网、出行及后市场,欢迎直接与我联系,微信:15735104947


用AI取代十万名车险定损员,蚂蚁金服每年为保险行业节省几十亿元

$
0
0

随着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风控在普及,人工智能正在让数十万信贷审批员面临下岗困境,如今,金融行业另一批从业者,也将面临挑战。

6月27日,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定损宝”,用AI(人工智能)代替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自动定损。这也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车险是财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保费占比超过70%。通过照片确定车辆损失、作为理赔依据的定损,是车险理赔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环节,过去一直以来都是由人工进行审核。

在传统的理赔流程中,保险公司收到事故照片后,需要核赔,核价,往往最快需要半小时后才能确定理赔金额。

现在,在AI领域有多年技术积累的蚂蚁金服,应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研发的“定损宝”,解决了对不规则车辆损伤进行识别的行业难题,用AI充当定损员的眼睛和大脑,通过算法识别事故照片,与保险公司连接后,几秒内就能给出准确的定损结果,包括受损部件、维修方案及维修价格。

这将帮助保险公司实现自动定损。蚂蚁方面称,“定损宝”准确率达到98%以上,相当于行业10年经验的定损专家,而且能够同时处理万级的案件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6氪在发布会现场观看了AI与几位资深定损员比拼识别车辆损坏图片的“人机大战”,最后的结果显示,AI仅用6秒钟就鉴定完了12起车损信息,而定损员则耗时6分钟才鉴定完毕。更可怕的,AI的能力是高并发的,这意味着即使是同时涌入上万起车损报案,同样也是六秒钟内完成。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业内约有10万人从事查勘定损的工作。“保险公司应用‘定损宝’后,预计可减少查勘定损人员50%的工作量,今后在简单案件处理上无需再配置太多人力”。

定损是保险公司非常头疼的问题。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给记者算了笔账:据估计,每年4500万件的私家车保险索赔案中,“定损宝”能覆盖的纯外观损伤案件占比约在60%,而每单案件的人工平均处理成本大约为150元,这样一来,蚂蚁的解决方案,有望每年为行业节约案件处理成本20亿元。

在财险领域排名第五的大地保险公司有四千辆查勘车每天在街上巡游,如果再算上排名更靠前的几家,仅仅是为了查勘车险报案,所占用的资源是非常庞大了。

不仅如此,“定损宝”还能帮助保险公司挤掉原来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的定损“水分”,并减少骗保案件。统计数据显示,车险行业每年500亿的外观件赔款中,约有10%-20%是因上述两种情况造成的理赔渗漏。“定损宝”将有效帮助保险公司减少理赔渗漏的比例,这又意味着数十亿的成本节约。

据了解,“定损宝”能够有效帮助降低理赔运营成本,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得到改善后,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户服务中。

中小险企也将从中获益。“正在进行的商车费改对险企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中小企业迫切希望通过科技提升服务能力,”全国中小财产保险公司联席会主任童清认为,“定损宝”将解决中小险企在偏远地区和高峰时段查勘能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保险公司自然是举双手赞成,一位保险行业的资深人士坦承,“保险公司没有多少钱去投资科技,这个行业是有分工的,而蚂蚁金服在科技上的投入一直非常大,可以挖到美国顶尖院校最好的科学家。”

尹铭在现场也透露,除了首先供保险公司使用外,蚂蚁金服年内还将联合合作保险公司推出面向普通用户的“定损宝”。届时,用户不用在现场漫长等待查勘员,自己拍照就能实现定损,“人人都能成为定损员”,缩短了用户能够领到理赔款的时间。同时“定损宝”将估算对次年保费的影响,帮助用户判断是否需要索赔。

尹铭还透露,接下来定损宝2.0和3.0的版本,将会逐步涉足车辆内部的损坏鉴定,“虽然挑战很大,但我的团队已经向我保证,做不出来就裸奔”,尹铭还对36氪透露,“很快会推出物联网的保险产品,”36氪推测,这很可能是基于UBI的定价产品。 

在此前的蚂蚁财富开放大会上,蚂蚁金服刚刚宣布向基金公司、银行开放财富号和AI技术。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会上表示,蚂蚁金服在过去几年积累的金融云计算、风险管理、人工智能、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技术能力都会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成熟一个开放一个”。

定损宝是蚂蚁金服向金融机构开放AI技术的又一项应用。尹铭强调,保险作为蚂蚁金服techfin战略下开放的重要领域,要做的是“保险科技”,未来将专注做技术,“用技术助力保险机构,以此更好地服务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除“定损宝”外,蚂蚁金服还已经开放了车险分等技术,支持保险行业转型升级。

在不久前开启的二次商车费改之后,保险公司被迫单边让利,这也促使保险公司必须加强用户筛选和成本把控。这也意味着,在保险精细化运营时代,科技的机会来了。

微软将人工智能带入足球赛场, 请把球员的训练与复健交给大数据! |潮科技

$
0
0

作者| 田煦阳 

编辑| 傅博

看到头图中受伤倒地、痛苦地捂着脚踝的足球运动员,是不是觉得十分心疼呢?

在足球这种充满激烈拼抢的运动中,受伤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可谓家常便饭。即使侥幸躲掉了来自对手的恶意飞铲,训练中积压的膝盖、脚踝伤势都随时有可能在绿茵场上瞬间击倒球员。

如何科学训练,预防受伤,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所有职业选手、教练乃至运动学专家超过半个世纪之久。

而如今,在微软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交出了一份目测相当不错的答卷。

今天,在纽约时代广场举办的Hashtag Sports运动技术峰会上,微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名为运动表现平台(Sports Performance Platform)的可定制化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建模和卓越的分析能力,帮助专家团队追踪、提升甚至预测其运动员的场上表现,更快、更好地做出科学的判断。

这一平台主要应用的技术为机器学习和Surface技术。

此平台由微软下属的Microsoft Garage团队开发,正如其名字中的“Garage(车库)”一词所示(是不是想起了谷歌创业的故事呢?),他们以专攻不走寻常路的科技创新而著称。

此项目的主要客户群体当属球队教练及领导者,有效帮助他们读懂庞杂繁多的运动员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能实实在在帮助到运动员的深刻见解。

复杂详尽的技术界面,我们可以一览所有运动员的表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Sports Performance Platform可以依据运动员近期表现以及身体机能恢复周期等数据,判断出其受伤风险的高低。由此,运动员就再也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勉强自己,导致受伤了。

微软表示,这一运动分析工具的主要优点之一,便是其雄厚的技术背景所提供的的可靠性。

其中运用到的豪华技术套餐包括:

  • Power BI,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级智库,能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富有建设性的见解甚至是生财之道;

  • 微软引以为傲的云服务设施Azure;

  • 当然还有前文提到的Surface电脑系统:凭借其便携性及功能多样性,新星Surface正在迅速抢下大量市场份额。

Microsoft Brand Studio的经理Jeff Hansen表示:

“有了这项技术,我们不难发现,从今以后比赛的胜负再也不只依赖于纯粹的运气或者是教练的灵光一闪,”

“科技将武装起我们的团队,帮助我们提高每一个可能影响比赛结果的细节,来追求胜利的最大可能。训练中额外的五分钟冲刺,队员补水量的增加,甚至是提前半个小时上床睡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经历了科技的洗礼后,都有可能成为取胜之钥。”

 

具体界面(1),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韧带撕裂、膝盖伤等运动员特有的职业病

 

具体界面(2),教练可以认真研究具体队员的数据细节

具体界面(3),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每一项指标的高低

纠正变形的技术动作,对整体训练计划进行细微的改进,通过监控身体指标来平衡膳食……有了Sports Performance Platform的背书,职业选手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自身的极限,发挥出最高的竞技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内,职业运动团队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着手录入曾经的历史数据,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但收集、管理数据和从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见解间的鸿沟一直困扰着他们。好在运动表现平台的出现帮助他们翻过了这座大山。

Seattle Reign FC的教练团队成员,正在利用这一技术指导运动员们的训练

以Seattle Reign FC(美国女足大联盟球队)、著名的西班牙劲旅皇家社会、澳大利亚板球国家队为首的职业球队已经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享受到运动表现平台带来的益处。

由于Sports Performance Platform可定制的特点,教练团队得以深刻分析每一位运动员。除了核心数据种类的丰富外,SPP在时间跨度上也有从几周到数个赛季的极高自由度。

尽管微软依然相当谦虚地将这个潜力巨大的平台称为“实验品”,但他们已经开始着手联系发展更多有意向的体育机构及合作伙伴,参与到该产品的升级完善中来。

微软的野心和抱负可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运动员的世界。他们的宏伟目标是将这项技术真正造福所有体育爱好者,为学校中热爱体育的小球员或是周末踢球的业余球员提供同样的保障。

对于所有体育爱好者来说,受伤是最为恼人的事情。一个小小的脚踝伤,不仅意味着不得不远离绿茵场三个月,还意味着日常生活中比如上下楼等诸多不便。

而有了微软开发的这一平台,我们可以按照其给出的建议和指示,进行真正的科学训练及比赛,将受伤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大数据这个概念已经火热了很久。现在,一提到这个专业术语,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景象,不应只是将键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的程序员们了。


硅谷精英的社交圈:来吧,斯坦福篮球场上见!

$
0
0

编者按:硅谷是个神奇的地方,聚集了大量优秀的投资人、创业者和高精尖人才,然而在这个精英聚集的地方,大家是如何进行社交的呢?与其他高端人群选择打高尔夫的习惯不同,硅谷的精英社交圈更喜欢篮球场。本文通过对著名风投机构 a16z 合伙人 Jeff Jordan 的报道,深入探究硅谷的精英社交场所是什么样的。

现年 58 岁的杰夫·乔丹是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a16z 的一名管理合伙人,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总是出人意料。某日早晨,他在斯坦福大学的练习体育场上打球。就在这里,每两周的早晨 6 点 45 分,准时举办选拔赛。他上身穿一件灰色运动衫,红色运动短裤松松垮垮地拖到膝盖,脚穿阿迪运动鞋,一头浓密的灰白短发。他发起快攻,冲过球场,但接近篮筐时,他没有直接投篮,而是减速停了下来,转身将球传给同伴命中投篮。而他则增加一次助攻。

乔丹在斯坦福的运动委员会占有一席之地。参赛球员由一张五十人左右的名单上的人临时组成,其中混杂着前大学运动员、前专业运动员、硅谷身价百万的科技投资人和公司高管。科技投资人约瑟夫·拉科布是金州勇士队(净值大约四亿美金)的大股东,也是这球赛的常客,但今天因腘绳肌拉伤而缺席。VC 通常以独行侠形象示人,但对于乔丹而言,投资就像篮球,是一项团体而不是一种个人运动。

「他真的、真的很好胜。」杰西·伍德说。他是球赛的成员之一,之前曾是布朗大学的篮球队队员,也是乔丹在湾区众多的门生之一。「他非常争强好胜,但不是个混蛋。」

乔丹曾在艾姆赫斯特学院球队担任前锋。十五年前,他从 Vanguard Ventures 管理董事汤姆·麦康纳手中接管了球赛的组织工作,而麦康纳至今仍是球赛的参与者之一。(「只要我说一句话,大家就会过来。」乔丹说。)长期进行的球赛、开放的导师制度,以及乔丹为 eBay、PayPal、OpenTable 等公司指点迷津的职业经验所带来的人脉,使他成了教父一般的存在。他是硅谷年轻人的赞助人,尤其在运动员群体和斯坦福大学中,因为乔丹本人在那获得了他的 MBA 学位,而他的双胞胎孩子目前也在该校就读。

乔丹的人脉是在斯坦福的球场上搭建起来的。这是硅谷式的高尔夫社交;年轻人借此机会与更年长、更富有的一辈(也就是将来的他们)打交道,而这老一辈人可能恰好是前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的线卫。不抢着上篮的时候,球员们就相互交流投资心得、工作情绪,这种相对亲密的环境就像是硅谷这个大舞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是拿下巨额交易还是一无所获,取决于你是否遇到了对的人。

球赛有一种安静的张力,只有在进球瞬间才被爆发的喝彩打破。看起来乔丹并没有做什么,但在早场球赛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球队总能取胜。

乔丹的投资生涯不过短短六年,在安德森-霍洛维茨(缩写为 a16z)成立两年后的 2011 年,作为其第五名管理合伙人加入其中。硅谷的风投行业基本由历史悠久的老牌 VC 掌控,乔丹和 a16z 都只能算这个行业的新人。但在这个对 VC 来说的关键时刻,他们正在崭露头角。由于科技初创公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投资人在主流文化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投资人也跻身名流,其中包括 a16z 传奇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HBO 反映现实的电视剧《硅谷》便将投资人描述为创始人竞技场中的皇帝——无论行事为人如何奇怪,他们都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

尽管今年年初的投资市场略显疲软,但在过去十年中,确实有更多的资金流入了风险投资这一行业。这些钱来自各路投资人,但都投入了早中期的创业公司,纷纷希望撞上下一个 Facebook 或者 Uber:《纽约时报》在 2016 年的一篇报道中将之称为「傻钱」。随着硅谷企业家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他们也想把这些钱投往别处。从表面上看,风险投资就是一笔简单的交易。「所谓投资就是我在手机上输入的四位签名,就这么简单。」三十岁的杰西·米德尔顿说。杰西曾是 WeWork 的一名早期员工,2016 年成了投资机构 Flybridge 的一名管理合伙人。当然,他的话前提是你已经有了这笔钱。

像体育一样,风险投资毫无疑问披着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向一支由工程师、设计师、管理层构成的团队宣誓效忠,跟随他们一路披襟斩棘,倘若他们成功 IPO 或者被收购,你便可以收获大笔财富(以及满腹自豪)。但可以投资并不意味着应该投资。「做风投从未像现在这么容易。」曾于 2013 年在旧金山联合创办了 Homebrew 的亨特·沃克说,「但能一直做下去却从未这么难。」

科技投资领域的新旧交替正在上演;Accel Partners 和红杉资本等上世纪的老牌机构正逐步让位于 a16z 和大批量孵化器 YC 等灵活、高调的新世纪玩家。相比谨慎地签署支票,后者把自身的公众品牌打造成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利用名人效应吸引 LP 出资、说服创始人接受投资、吸纳新鲜人才加入。

当老牌机构从画面中隐去,「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代际变化。」乔丹说,「对新公司来说,这确实创造了一个良机。」但他们积极公关的模式是否奏效我们还不清楚。在这个环境中,乔丹是一名为人谦卑、性情温和、甚至有些无趣的科技老兵,利用自己的人脉将新一代投资人推上舞台。在加入 a16z 的时候,他主导着也许是该公司最赚钱的项目之一——Airbnb 的投资,不过这并无大碍。

我第一次见到乔丹是在 a16z 位于门洛帕克市沙丘路上的总部。沙丘路之于风险投资,就像麦迪逊大道之于零售。办公室与热带风格婚礼的举行场地一样,位于一个郊区综合体,低矮的红砖建筑中丛生出棕榈与灌木(正如《硅谷》中所展现的)。步道两侧,塔庙上涓涓细流汇聚而下,一派布拉佛斯(Braavos)[1]的加州海岸风格:很显然,这里仅有的工作就是金钱交易,而且还是在你幸运的情况下。陈列在前台后、奢华门厅内的是两幅貌似核弹爆炸的照片,也许喻义颠覆?

整个环境洋溢着低调的奢华,价值百万的艺术品点缀其间,其中不乏来自塔拉·多诺万、约翰·巴尔代萨里和约翰·张伯伦等人的作品。但乔丹位于二楼的办公室却被篮球相关的装饰填满:奖杯、篮球,还有一件被装裱起来的朱利叶斯·欧文的球衣。对于体育运动和早期投资来说,「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真的很好。」这个一米八多的大个子轻松地躺进扶手椅里,就像一场本地足球比赛场边热情洋溢的家长一样说道。他身穿斯坦福球衣,相比公司其余西装革履的人更显随意。

许多职业运动员,包括科比、勇士队的伊戈达拉以及前费城人队的棒球运动员莱恩·霍华德,时常向乔丹征询有关早期投资的意见。对于这些球星,他一视同仁:「[乔丹]看我是有心想学习这门生意,就给了一串公司让我去研究。」在 2016 年底《旧金山》杂志的一次采访中,伊戈达拉如是说。

乔丹看到有越来越多人把科技投资作为对无趣的股票市场一种更加刺激的替代,尤其是在职业运动员当中。诚然风险更高,但潜在回报也更丰厚。在硅谷的首要人才输送地斯坦福,科技的吸引力也无处不在。「我女儿的男朋友所在的兄弟会就是伊万·斯皮格之前在的那个。」他说,「每个人都知道些个名人。」斯坦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都成了工程师,即使是大学生运动员毕业也进入了风险投资公司或者后期的创业公司,正如他们曾经前去高盛求职一样。

「斯坦福商学院现在就像是个科技孵化器。」乔丹说。尽管他几乎有求必应,但突如其来的需求还是让他紧张。「无论 MBA 学生中流行什么,基本上几年后都会崩塌。我那会儿是咨询,然后是私募和投行;现在班上一半的人都进了科技行业。我告诉安德森,『这下完了!』」

a16z 的部分宣言是,相比行业老兵,他们更倾向于招募拥有运营初创公司经验的人来担任管理合伙人,希望因此提高找到正确公司和创始人的能力。乔丹的背景比大多数人都更多元化。从艾姆赫斯特学院毕业之后,球技平平的他跟随女友去了费城。因为没能在公司找到工作,他进了当地餐馆 La Terrasse 和 White Dog 做起了厨师。早在高中时期,他就在华盛顿特区郊区当过洗碗工。当他在保险行业找到一份还不赖的工作时,他保留了烹饪这门手艺,甚至还拿过当地最佳早午餐奖。

乔丹的第二份保险工作是在信诺(Cigna)。在那期间,他日后的导师瑞克·撒切尔注意到了他,开始把他送去百货商店做清洁工作。「我喜欢商业,但讨厌保险。」乔丹解释说。撒切尔鼓励乔丹去上商学院;斯坦福的招生负责人后来告诉他,是他的餐厅工作经验让他脱颖而出。

另一份兼职工作后来倒是开花结果。在乔丹负责训练一队斯坦福 MBA 学生校内篮球队期间,一次由于对方队伍的缺席,正式的比赛成了非正式的,杰夫也参与其中。「我跑上前去准备抢一个篮板,突然发现自己撞上了观众席座位。我未来的妻子拿到了球,我俩正在卡位,她用手肘保护我,防止我受伤。我突然就觉得『心跳都停止了。』」他回忆道,脸上因怀旧泛出一阵红晕——这样的情形你是不会期待在其他投资人比如彼得·蒂尔身上看到的。另一名队员是他的同学凯伦·希希诺。当时,乔丹和他现在的妻子都处在另一段关系中(按乔丹的话说「正在破裂」),但这并没有阻止必然的事情的发生。

毕业之后,乔丹于 1987 年进入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然后为了与在投行上班的希希诺在一起,搬去了洛杉矶。1990 年,他被梅格·惠特曼招进迪士尼。这家尚且平庸的娱乐公司刚刚被迈克尔·艾斯纳和弗兰克·威尔士接管,正准备展开大肆扩张。

无论是他所激发的人们对他的忠诚,还是他对于社交关系能加速个人发展的意识,在乔丹的职业生涯中,各种人物、公司、事件的发展有如小说中所描述般的百转千回。他的下一份重大工作, Reel.com 的主席,本是一份乏善可陈的差事,但当时在 eBay 任职的惠特曼将他招致麾下。「我不久前还在管理世界上最糟糕的生意,马上就在我见过商业模式最棒的公司里工作了。」他说。

然后他成了管理 ebay.com 的高级副总裁,接着又离开出任 PayPal 总裁,并完成了 eBay 对其的收购,同时为现在科技圈内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和领英的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创造了大量财富。2007 年,乔丹加入线上餐厅预订平台 OpenTable 担任 CEO,于 2009 年成功带领公司上市,并留任至 2011 年,然后就是加入了 a16z。对他而言,风险投资与其说是偏离正轨,不如说是他将为初创公司担任顾问的这份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全职工作。

安德森-霍洛维茨的另一项创新之举是:它更「以人为本」,乔丹的关系网策略借鉴了这一理念。风投机构从 LP 筹集资金,收取一定比例的投资管理费。通常情况下,这么做的前提是保证管理合伙人在扣除办公开销外能获得一定收益。但随着筹集到的资金总额的增加,a16z 开始利用收取的管理费招募大量的内部成员,协助创业公司进行市场推广、人才队伍筹建和公司管理。更像是好莱坞经纪公司所扮演的职能,与传统的银行功能有了很大区别。

创业公司从 a16z 获取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人才资源,比如乔丹。「风投领域少有人能进行实际上的投资操作。乔丹知道公司管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简·帕克说。简是美容电商公司 Julep 的创始人,于2013年获得 a16z 的投资。在一个男性主导的风投圈里,乔丹个性中的特质实属「异类」。「女性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而有杰夫这么一位毫不傲慢的人,尤其对于女性管理的公司来说,真的很有帮助。」

马克·安德森在一份邮件中将乔丹描述为「一位敏感的教练和导师」。这样的描述源自于乔丹在公司里扮演的多样化角色。乔丹将一个抽象的科技公司变成一个接地气的普通人群符号。「杰夫对一切事物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广泛参与到多个市场领域,硅谷地区并不典型的领域,如体育、娱乐和食品等领域也都有涉猎。」相比谣言传闻的蒂尔靠不断输入年轻血液来长生不老,或者 YC 董事山姆·奥特曼囤积野外生存装备,乔丹每晚回家就是打打球,九点半就已经准时上床了。

Airbnb 在研究乔丹的过往投资经历后,找到了乔丹。起初这家公司并没有让乔丹眼前一亮。他说:「这或许是我有史以来听过最愚蠢的想法。我喜欢维持个人隐私。」但 2011 年,在亚利桑那州的一次投资者大会上,乔丹再次看到了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的演讲,他被打动了,并在心里暗想「天哪,找到了,这不就是今天的 eBay 吗?」 eBay 是物品交易市场,Airbnb 是空间交易市场。乔丹主动约见切斯基,见后发现出于同样的原因,其实自己也是对方唯一想见的 VC 。后来 Airbnb 成了乔丹面试 a16z 过程中的亮点之一。后来,a16z 在 2011 年领投了 Airbnb 传言的高达 6000 万美金的 B 轮投资,估值 13 亿美金;如今估值已达 310 亿美元。

一家机构只需一两笔大投资即可成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乔丹所有普通的选择都成功了。「我本以为 Fab.com 能成」他说,「结果却成了个浓烟滚滚的巨坑。」

在这波更新、更友好的风险投资浪潮里,建立起你的人际组关系网络不只是一件好事,还有助于拓宽项目来源渠道。乔丹常常借此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旧金山到斯坦福篮球场,要沿着半岛开车南下。这时东边黎明的天空还是鱼肚白,校园寂静、安保森严。每次球赛前,乔丹会在之前一天早上 5:50 发出邮件,前 15 个回复的人能成功报名参赛,通常 5:51 就满额了。比赛激烈,但也随意。「你需要尽力的有两点,一是不要受伤,二是不要做个混蛋。」他说。想要加入名单,乔丹会先邀请候选人打几次球。如果比赛进行得顺利,他们就会入选。「对于候选人来说,这个过程其实是不透明的,我们不会告诉他『这是你尝试的机会』。」他解释说。

每轮都有人坐在替补席,队员也不是固定的。只要觉得两队实力不均,乔丹就会换队员。大家都叫他教练。场上的队员来回跑动,基本没时间交谈,而在一边投篮的候补们则互相谈起了老本行。「找融资、当创始人,跟疯了一样。」有人感叹。

篮球给了大家一个解除办公室等级束缚的机会。「只要有社交的机会,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人值得认识。」杰西·伍德说。他是前布朗大学篮球队队员,现在是房地产公司 T3 Advisors 的副总裁。「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你可以像队友或对手一样跟其他人聊天。 乔丹从一个我认识的篮球赛组织者变成了我的导师,可以向他征询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见和投资机会。」

乔丹队赢得比赛之后,我们到 Jimmy V's 吃早饭。这是一个在斯坦福校园内的布满校旗、运动衫和餐桌装饰的运动员食堂。乔丹点了一份小卷饼。餐厅主人 Jimmy Viglizzo 注意到了乔丹,过来跟他打招呼。他是许多前来问好的人之一。斯坦福的橄榄球教练也来了,他还建议乔丹参加一场比赛。「他们做的就是,打篮球,打完来这里吃饭。」Viglizzo 说。他边往收银台后走,边咕哝,「那篮球场上的钱……」

乔丹在费城和华盛顿特区的一个中上层家庭长大。父亲在医药公关行业工作,后来加入尼克松总统的团队,从事预防药物滥用方面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照顾乔丹和他的哥哥、妹妹。乔丹坚持出现在其他人的生命里,这与他自己生命中重大的缺失有关。乔丹十五岁时,父亲死于癌症。虽然接受了手术,但病情已处于晚期,而那会父母并没有告诉他。

得知父亲的死讯,还是在球场上。「高中时一个周五晚上,我正在参加一场足球赛,哥哥跑过来跟我说,你现在必须回家。」乔丹说,「那感觉糟透了,但我从中得到了一些安慰。社区里的一些家长会对我特殊照顾。」特别是一个朋友的父亲,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提供男性的影响。「他会带我去看篮球赛,我们会喝上半打啤酒,然后他会把我扔在台阶上。我妈气得不行。」乔丹说,「当人们不辞辛苦,愿意走出自己的生活来帮你时,你会想要报答。」

从与他门生的谈话中,我得知,乔丹给大家提供的外部指导是他自己之前难以轻易得到的。「从很多方面来说,他是很多大学生运动员的代理父亲。」斯坦福的体育部主任伯纳德·缪尔在他的办公室里说,「他们问他拿主意。」

「作为一个前大学生运动员,他懂。你有能力、聪明、勤奋,但你从未有机会往简历上添加体育以外的经历。」杰克·瑞安说。24 岁的他是前斯坦福篮球队队员,在乔丹的带领下有机会进入了 CircleUp 和 Anki 这样的创业公司。

即便是来自斯坦福这样的高等学府,运动员们临近毕业总是会陷入困境。不断的训练让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其他课外活动,除了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他们不知道还能往哪儿走。而乔丹会跟他们讲科技行业,然后试图找出他们能融入的地方。「和乔丹聊完后,我就觉得没问题,前面有路可走了。」瑞安说。他现在在一家成长中的科技医疗公司从事运营工作。

「你总想有个方案 B」布莱克·马丁内斯说。他曾经是斯坦福橄榄球队的后卫,现在在绿湾包装工队(Green Bay Packers)。他之前在乔丹位于波托拉瓦利(Portola Valley )的家里住过一个夏天。那里的后院有一个全尺寸的篮球场,但家里的环境却出奇的平常。马丁内斯会在晚餐时间讲他今天过得如何,也会和乔丹的科技迷儿子一起打 Dota 2

如果说跟很多投资人一样,乔丹有个统一的理论——关于创业公司、篮球,或者和你爱的人一起幸福生活云云,那么关键在于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而不是资本家的达尔文主义:让你的圈子尽可能宽广、联系尽可能紧密。这种心态在硅谷并不常见。

2014 年,一名在纽约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的的前工程师 Anu Hariharan 给乔丹写了封信,询问他博客里写到的某家对冲基金的一个工作岗位。但乔丹反而请她申请 a16z 的工作。怀胎六月的她毫不犹豫飞到旧金山,和乔丹进行了讨论,就接受了这份工作。后来证明,这个举动很关键:她现在是 YC 的合伙人。

「风投机构很少,这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社群。人才的供给远超过空缺的职位。硅谷的团队更倾向于录用新近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Hariharan 说,「作为一个与其他 VC、甚至 a16z 那时招过的人大不相同的候选人,如果不是乔丹给我机会面试,我现在也不会在硅谷。」

再开放的圈子其实也是孤立的,一个在创业公司上押注几十亿的百万富翁投资人也是如此。乔丹不只是一名友好的硅谷导师,还是一名拼尽自身所有资源来帮助团队获胜的队友。

从账面上看,a16z 的基金管理得不错,项目的估值是原始投资的两到三倍,但根据《华尔街日报》2016 年的一篇报道,回报还是不如它的同行红杉等机构。而且在一些最大笔投资的公司被收购或上市前,结果还不确定;而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要十几年。还有一个问题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策略是否能给 a16z 足够的差异,使其经受住投资界未来的喧嚣。

成立四年、由彭博投资成立的风投机构 Bloomberg Beta  坐落于旧金山市区极具艺术感的太平洋电话大楼( Pacific Telephone Building)22层,而非投资机构云集的山丘路。 在 Twitter、Airbnb 和 Uber 等创业公司纷纷从半岛迁址市区的这股浪潮中,这家公司或许代表着另一种更年轻的微型投资机构。在明亮的办公室环境里,事情变得分明、严肃、高效。

由创业者转为投资人的詹姆斯·查姆是 Bloomberg Beta 为数不多的合伙人之一。在餐区一个隐蔽的座位上,他对机构的品牌影响力表示了质疑。「一个相信自己很重要的 VC 不是一个好 VC。」他指出,「所有的价值创造都来自于创始人。」Homebrew 的亨特·沃克补充说,「目前还不清楚,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更多的风险资本是不是会增加伟大公司的数量,还是只是增加公司总数。」

不管你认识什么人,也不管你的基金和公司有多大,成功的创业公司或创始人是有限的,竞争者总会越来越多。一投成名对于投资人来说取决于时机,要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方。现在可能是乔丹的时机,他花了很长时间、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走到这一步。

他记得 1999 年接到乔布斯的电话,那会他正准备离开 Reel.com。乔布斯叫他去苹果面试。接下来的会面,乔布斯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为什么要去迪士尼工作?迪士尼烂得很。我讨厌迪士尼。」

第二个问题反映了乔丹大器晚成的职业道路:「为什么你八十年代末在硅谷读了商学院后,不好好待在这个奇迹发生的地方,反而跑到洛杉矶做起了管理咨询?」

「你说得对,我花了十五年才醒悟过来。」乔丹说他是这么回复的,「我发现了,来了这里。但是,兄弟,我希望我早点知道啊。」

回到 2017 年,他已经为 a16z 成立了一支新基金,即将在科技行业投入又一个十二年。回忆完乔布斯,他马上结束了短暂的休息,开始了他和另一个成功案例——Pinterest ——的董事电话会议。

本文原载于 theringer.com,作者 Kyle Chayka 由 ONES Piece 农颖、何聪聪、周新蓉翻译。

[1]:Braavos,《冰与火之歌》中一座临海的群岛城邦。 

【编译组出品】编辑:杨志芳

为工业自动化安全加码,美国科技巨头 Honeywell 收购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 Nextnine

$
0
0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霍尼韦尔(Honeywell)宣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 Nextnine 公司,这是近期以色列 Cyber Security(网络安全)领域数额巨大的一笔收购了。

目前,“万物互连”是世界上最大的热潮,物联网给工业世界带去了极大的便利,自动化工作解放了人力,也带来安全隐患。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物联网的终端设备更多,能被黑客攻击的“靶子”自然更多,这就给物联网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 IT 人才,善于使用最新的技术,但没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作经验,无法体会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内的遗留问题,没法将 IT 网络安全的建设解决方案套用到物联网上。至于很多 OT 人才(为工厂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支持的人员),则没法用到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很多企业也面临着物联网时代的安全系统搭建难题。

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自动化控制行业,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隐患,2016年,乌克兰至少有三个大区的电力系统被具有高度破坏性的恶意软件攻击并导致大规模的停电,造成成千上万家庭只能在黑暗中度过圣诞节。据全球网络安全方案提供商 Tripwire 的最新一份报告显示,82%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遭网络攻击的次数较过去有明显增加。其中69%的公司,根本没有做好这方面相应的防备,攻击就发生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军工业网络和自动化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市场,以色列安全公司 Nextnine 便是其中佼佼者。其核心技术是 ICS Shield,这项技术可以保护工业现场免受网络安全的攻击,可以对设备进行实时、远程的监控,目前已经部署在全球超过6200处油气业、化工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工作站点,还被全球5-7家最大的工业系统供应商采纳和使用。

其“虚拟工程师解决方案”,允许供应商在客户处进行远程监控,在客户业务中端之前,就能发现、诊断、解决问题。很多大公司都利用该套系统来提升客户满意度、最大化系统的运行时间。

物联网时代更多设备成为被黑客攻击的对象,自然,网络安全市场潜力巨大,像 Nextnine 这样提前占位并扎根深厚的企业,未来极有可能大放异彩。

威力强大!被 Petya 病毒攻击的国际公司和组织名单

$
0
0

一种新的类似于WannaCry的勒索病毒——被称为Petya的病毒正在欧洲、美国和南美洲地区大肆传播。这一病毒不仅袭击了纽约、鹿特丹和阿根廷的港口运营系统,而且也破坏了基辅的政府系统。另外,该病毒也让媒体公司WPP、石油公司Rosneft以及核设施公司Maersk的运营系统瘫痪。

以下整理了目前为止已知的确认受到Petya攻击影响的公司和组织名单。本文编译自《独立报》原题为“'PETYA' CYBER ATTACK: LIST OF AFFECTED COMPANIES SHOWS SCALE OF HACK”的文章。

俄罗斯石油公司

俄罗斯顶级石油生产商罗斯诺夫(Rosneft)表示,其服务器遭受了大规模的网络攻击,但其石油产量并未受到影响。

马士基航运(A.P. Moller-Maersk)

丹麦航运巨头AP Moller-Maersk占据全球航运业务的七分之一,称网络攻击造成了其全球计算机系统的中断。

马士基港口运营商APM Terminals也受到打击。荷兰广播电台RTV Rijnmond报道说,APM Terminals运营的17个集装箱码头遭到黑客入侵,其中两个在鹿特丹,另有15个在世界其他地区。

WPP

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WPP表示,其几家机构的计算机系统遭到怀疑的网络攻击。

默克公司

制药公司默克公司以一条推特的形式表示,其计算机网络遭到全球黑客攻击。

俄罗斯银行

俄罗斯中央银行表示,有人对俄罗斯的银行进行了"计算机攻击", IT系统受到感染。

一位家庭信用呼叫中心的员工表示,俄罗斯家庭信贷客户贷款机构的所有俄罗斯分行都因为网络攻击而关闭。

乌克兰银行,乌克兰电网

乌克兰中央银行说,一些乌克兰银行和公司,包括国家电力分销商,受到网络攻击的打击,打乱了一些业务。

乌克兰国际机场

鲍里斯皮尔机场总监耶夫森·迪恩(Yevhen Dykhne)表示,乌克兰国际机场已经受到打击。Dykhne在Facebook的一篇文章中说:"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航班延误是可能的。"

圣戈班(Saint Gobain)

法国建筑材料公司圣戈班(Saint Gobain)表示,自己是一场网络攻击的受害者。圣戈班已经隔离了计算机系统来保护数据。

德国邮政

德国邮政和物流公司Deutsche Post表示,其在乌克兰的快递部门的系统部分受到网络攻击的影响。

德国地铁

德国地铁表示,其在乌克兰的批发商店遭到网络攻击,零售商正在评估其影响。

亿滋国际

食品公司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表示,不同地区的员工正在遇到技术问题,但不清楚是否是网络攻击。

俄罗斯钢铁公司Evraz

俄罗斯钢铁公司Evraz表示,其信息系统遭到网络攻击,但其产量并未受到影响。

挪威

北欧国家的国家安全机构说,挪威正在发生一场勒索病毒的网络攻击事件,并且正在影响着一家未知的国际公司。

路透社补充报道。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这些领域使用SaaS软件超过1000个,你看到机会了吗?

$
0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河互联(ID:xinghehulian),作者:星河研究院。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7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对云服务的描述有这样一组数据:在零售、餐饮、医疗、金融服务、银行、保险和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使用的云服务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个。今天星河研究院将通过营销技术专家Scott Brinker的一篇文章,对云服务领域进行解读。

Scott Brinker是营销技术领域内的意见领袖,创办了营销技术公司Ion Interactive,同时也是ChiefMarTec.com的主编。他发起的营销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会MarTech,每年都会发布一副全球MarTech生态图。

玛丽·米克尔今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很多内容对营销领域都非常重要,包括语音平台、广告和商业的融合、游戏的创新、媒体的革新以及中国和印度的互联网爆炸,但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数据来自她对“云”的分析以及其跨企业的加速变化。

报告第190页的这张图表,显示了企业在不同领域用到云服务的平均数量:营销类排在第一位,平均每个企业要使用91个营销类云服务,HR排在第二位,平均用了90个,第三位是协作类云服务,平均每家企业用了70个

虽然根据数据提供方——云安全提供商Netskope所指,“云服务”的定义相当广泛,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等社交类服务,还包括协作类的Skype、Slack和WebEx,云存储中的Box、Dropbox和Google Drive,等等,但这些数字仍然非常惊人。

下图是Netskope通过研究得出的使用量最高的前20个云服务。虽然前20里面没有营销类的云服务,但是营销类的SaaS服务数不胜数,在Scott Brinker之前的“营销科技图谱2017”的介绍中,营销类的SaaS服务企业有上千家

虽然它们中的很多并不是被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性系统,但如果在某一方面非常好用,营销人员仍然会非常乐于使用。这也是为什么营销人员会同时使用这么多营销类云服务的原因之一。

通过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的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请大家参考。

1、企业营销市场比你想象的大很多

这个是今年早些时候Scott Brinker发布的思科内部经常使用的39个营销和协作常用的技术,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太多了。但实际上平均每个企业已经使用了91个营销类云服务,思科的39个还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由于营销人员会主动使用工具去增加他们的效率,因此很有可能在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使用了大量的云服务/软件。“平均每个营销人员会使用超过100个软件/服务这个目标应该会很快实现。

2、HR、财务等领域也会大量使用云服务

平均每个企业会使用到90个HR类的云服务,排名紧随营销类之后。协作类以70个排名第三,还有43个CRM/销售类服务和37个生产力相关的服务等等。

这说明营销人员采用云服务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喜欢“高大上”的服务显然是错误的刻板印象。正如之前所说,营销人员更有意愿去使用能真正提高其效率的工具,因此对于那些好用但受众面很窄的应用也是乐于接受的。

除了营销人员,那些关系到企业其他关键部门的人员自然也会使用与他们领域相关的服务,例如HR和财务/会计领域,批准假期和审批预算与营销同样重要。

3、企业使用的云服务总量达到1000种

之前的数据是平均每个企业使用的细分领域的云服务的情况,上图是表示平均每个企业使用的各行业的云服务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平均每个企业使用的行业云服务数量已经达到千个的水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云端软件的应用程序的爆炸不仅仅是营销领域的特有现象,这已经是商业(甚至是生活中)的新常态

4、现在的云软件是一个松散耦合的网络

如果你认为使用1000种不同的云服务的企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那么你需要了解在云时代的“软件”(也即是我们经常说的SaaS)与传统的需要本地安装的软件在结构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的云软件已经不是大规模的单个应用,而是一个松散耦合的网络,数百个较小的服务正承担着以前传统软件的各种任务,而且没有传统软件的那种负担。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数字化敏捷性。

5、云软件不应让企业感觉“被绑架”

这反映了企业对云软件的关注侧重点在过去五年中的改变。下图中的“Lock-in,锁定”,即是被服务提供商“绑架”,不得不做出改变,是2012年企业关注最少的点。但到了2015年,服务提供商的“锁定”则上升到企业所担忧的问题的第三位,排在了成本不确定性、失去控制、可靠性(SLA要求)和软件兼容性这些担忧之前。

在三年的时间里,其他的担忧是如何得到稳定的降低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同时,不被服务提供商“锁定”得到企业的如此重视也令人感到惊讶。

正如上面所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企业采用云服务获得的最大的好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越来越不愿意被传统的软件技术和合同所绑定

6、新的安全和合规解决方案成创新机会

云服务能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但云服务不是没有问题。从2012年到2015年,云服务第一关注的就是数据安全。到2015年,合规和治理成为了企业排名第二位的担忧

我们回头再看这个图表(下图),最后一列表示了云服务不是“企业可用”所占的比例,几乎都在90%以上。这意味着这些应用没有实现足够的控制来执行企业级安全和合规性要求,包括谁可以上传或下载数据、删除或更改纪录,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审核和监控。

如果按这个数据排名,营销类云服务是第二差的,97%的服务未能达到企业级标准。同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排名第一的竟然是IT服务/应用程序管理服务,最为信息化、数字化和云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竟然有98%的服务未达到企业级标准。

虽然围绕企业治理的文化也不得不随着云服务的发展而进行改变——指挥和控制层级结构已经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挣扎着改变,但在今天的云时代中仍有很大的风险服务环境需要解决。

这种新的安全和合规解决方案与云时代之前肯定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也看到这里有很多创新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亟待解决

参考文章:Scott Brinker, “The average enterprise uses 91 marketing cloud services”.

怎么创造出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附案例)

$
0
0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空时间(ID:Time4Space)”,36氪经授权发布。

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中有个场景:一个工业设计师团队设计了一把园艺剪刀。几名美术专业的硕士围在一个圆桌旁边讨论:剪刀在手上会产生摩擦,握起来是否舒适,剪刀的角度是否正确,等等。虽然工业设计师的手感和园艺师的手感可能并不太一致,但他们还是达成一致,并制定了一个新的原型。

很多人做产品都是这个思路:闭门造车,吸引用户。由于跳过了研究阶段,很多产品都无法在用户中间引起共鸣。我们的假设是“用户可能会需要”,而不是“用户表示需要”。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在用户之间产生共鸣?怎样才能创造出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呢?在本期星课堂中,Extra创始人Liam Sarsfield将用实例讲述该如何找到用户,分析用户的痛点,用用户的方式做出产品,并创建一个反馈闭环。

寻找用户的痛点

每一款产品都来自于一个好的想法。不过,想法好不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怎么找到用户。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想法导向是用户而不是产品市场,你的品牌在目标产品市场也未占有一席之地,不如放弃这个想法,等待时机。因为在以用户为主体的产品市场中,新兴品牌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当你的想法与用户挂勾时,你第一步就该找出用户分布在哪里,去相关的论坛(Reddit、Quora)、评测网站、支持论坛、社交媒体群组(Facebook、Slack频道)等地方收集整理用户评论反馈。 

下一步就是鉴别、区分用户的痛点。建立一个数据表格,搜索与你的想法有关的用户反馈。

如果你想做一款软件产品,你就该寻找以“我该如何做XX”,或者“为了做YY该怎么做”打头的用户反馈,追溯这些反馈的源头,记录下用户对这类产品的反馈和建议解决方式。

如果你想开发一款信息产品,如在线课程或电子书,就可以把用户反馈作为你产品的基础。

然后,把所有相关信息复制粘贴到你的数据表格中。记住,不要再次编辑,要用用户的语言方式来表述。

当你收集到大量的用户反馈时,你会发现某些问题反复被提及,意味着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如果你的想法是可行的,就会找到一个产品模型。如果收集到的信息看起来不太相干或者很模糊的话,说明你的想法存在误差,需要再次收集数据并验证。 

案例研究:寻找社交红人的痛点  

 

通过收集用户在Quora和Reddit上的评论,我们总结了社交媒体专业人士的一些痛点:

  • 社交红人没有时间创建更广泛的营销策略,因为他们一直忙于产生新的内容。

  • 因为有效覆盖人群急剧减少,新的社交红人正努力通过社交媒体渠道吸引访问者。

  • 社交红人正在努力寻找实习生来管理他们的社交媒体账户。

  • 内容运营人员正在努力保持质量。

  • CMO看到了内容运营的价值,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 独立运营人员努力把内容分发在不同的平台上。

  • CMO正在努力评估其内容运营工作的投资回报率。

根据社交红人的痛点,再去收集解决他们痛点产品的有关信息。分析现有产品解决了哪些痛点,还有哪些未能解决,慢慢形成我们的产品模型。

创建产品模型

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创建产品模型。一般来说,创建产品模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1、唤起痛点;

2、假设痛点被解决后的场景;

3、给出解决方法。

第一步,唤起用户的痛点。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展示我们对社交红人痛点的理解,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对这些痛点的理解。在写一些文案、广告语的时候,就要积极使用社交红人描述他们痛点时的关键词和短语。将这些关键词和短语使用的越精准,就越能在社交红人群体中产生共鸣。

第二步,告诉这些社交红人,如果他们的痛点能够解决,他们的生活状态将得到改善。我们要做的,就是描述“如果痛点解决了”之后的场景,当我们描述的场景越接近社交红人自己的设想,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三步,介绍解决办法。向目标用户(社交红人)讲述我们的产品能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然后留下我们的邮箱地址,用于接收用户的反馈。

展示成果

在做好前期一系列准备之后,是时候把产品展现在用户面前了。重复创建产品模型时候的套路,即自我介绍、介绍产品,以及获取反馈。

如果用户反馈是积极的,就可以着手做一个最小可行化产品(MVP),用最小的代价来验证商业可行性。

需要注意的是,验证MVP是否可行应该通过和种子用户一对一沟通来进一步验证,不应该寻求非目标用户的反馈。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构建透明的用户反馈循环体系:展示设计过程、讨论项目资金来源、如何进行产品推广……当产品最终进入市场的时候,用户也准备好了。

案例研究:保持用户参与度

以Extra为例,Extra的中期目标用户是中小初创公司。

为了达成目标,Extra与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了大量反馈——有些人能非常有效的管理社交媒体,有些人则正在寻找正确的管理方法——这些访谈让Extra能够洞察用户心态。例如,我们已经意识到,尽管在社交媒体运营蓬勃发展,但是没有一个机构真的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Extra也在YouTube上讨论自家的产品,接受用户的批评和反馈,并积极解决问题。通过透明化的操作方式,Extra吸引了很多新用户,付费用户也不断增加。 

小结

无论是脱离产品谈用户,还是脱离用户谈产品,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推出一款畅销的产品,就必须在一开始就把用户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中,让用户成为产品设计过程的一部分,避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细节上。当你了解用户在想什么,用户想要什么,一切都手到擒来。

在与用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功意味着有效管理用户的期望——帮用户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提供解决方案。产品研发也是同样的过程。

所以,正如前雅虎副总裁赛斯·高汀所说:“不要为你的产品找用户,要为你的用户找产品”。

美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欧莱雅旗下香薰美容品牌 Decléor 宣布退出

$
0
0

 在推出专门针对美国消费者的品牌“reawakening”一年后,欧莱雅集团将在6月30日停止Decléor品牌的美国市场供应,预示着这个加入公司仅3年的品牌将进行重组。

据Decléor 发言人称,6月底Decléor 的美国业务将全面结束,目前该品牌美国市场的销售点约为350个,占品牌全球10000个销售点比例不大。

欧莱雅集团于2014年斥资2.275亿欧元从竞争对手资生堂手中买下Decléor和Carita这两个品牌,看中的是它们彼时在美国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据悉,Carita 和Decléor 在2012年的收入总计约1亿欧元,是全球美容院、水疗馆和美发沙龙市场第二大的专业护肤品牌,分别进驻包括日本的56和80个国家及地区。

此次Decléor 在美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对母公司欧莱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Decléor 成立于1974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薰美容品牌之一,旗下的明星产品 “Aromessence ”系列熏香平均每30秒就能在全球售出一瓶。此前,欧莱雅集团对美国市场潜力非常自信,因此在Decleor重新推出时,将美国定为主要市场之一。

“Aromessence ”系列

相比其它市场,Decléor 在美国的知名度要低出许多。为进行宣传,Decléor自2015年开始在美国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牌升级:更新了品牌Logo;启用新的宣传文案与广告;首次任命纽约著名美容师Mzia Shiman为品牌美国大使。2016年,Decléor以全新的姿态亮相美国市场;今年1月,推出品牌有史以来最高端的化妆品——五件套的 Orexcellence系列。

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帮助 Decléor 打开局面。

市场分析认为,Decléor 在美国市场的认知度、存在感双低,以及其法国母公司寻求更加灵活的运作模式等原因,都是该品牌快速决定退出美国市场的原因。

SHM 企业咨询公司管理总监Martin Okner称:“从前我们也许会花约一年的时间来检验一个品牌的宣传效果,但是现在我认为各大公司已经意识到这种方式过时了。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随时关注产品的动态,并适时决定是否该终止该产品的营销活动,因此当现在一家公司表现不佳时,管理层几乎会立刻选择作出调整。”

Okner 表示,Decléor 在美国的失败跟品牌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由皮肤护理行业总体滞后所导致,业内人士仍然希望皮肤护理能“反弹”。

“目前美国消费者依然热衷于化妆品,因为它们可以立即见效,而护肤品则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虽然我认为护肤品可能最终会出现反弹,但是目前还没有这种迹象。”

让搜索更便捷,Google News 采用极简风格新界面

$
0
0

今天,Google推出了全新的新闻搜索界面,重新设计的界面风格更现代、更整洁,在用户浏览大量新闻故事时,根据重要性强调优先次序。

Google表示:“为了让新闻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导航,我们重新设计了桌面网站:重新关注事实、采用不同视角,对信息做更好的梳理。”这一改变或将帮助Google在与Apple News、Facebook与Twitter等移动新闻阅读器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新界面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滚动新闻提要:用户能更容易发现所需内容。

故事卡片:允许用户快速准确地定位新闻来源、标题和发布时间等关键信息;还允许用户通过不同的角度看故事,鼓励他们对信息有更全方位的了解。

新的导航栏:上面有“Headlines”、“Local”和“For You”三个按钮。”“Local”密切关注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故事;“For You”则是一个根据用户兴趣来个性化新闻订阅的专区。

事实核查栏:用户可以通过它快速审查一个信息或故事的可信度。

目前,该功能只面向美国用户,但Google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出更新。


重磅发布!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机构10强榜单

$
0
0

6月28日,36氪在“智汇、智变、智成——2017商业新生态峰会”上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机构10强榜单。

每一次科技底层的全新突破都会成为行业改革的推动力——技术创新吸引资本涌入,资本热潮推动技术再发展和深度行业应用,从而给各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以及alphaGo掀起人机大战浪潮,人工智能的崛起被人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回顾2016年,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投资界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全年发生融资事件超过4000起,而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人工智能融资事件发生地。

根据36氪研究院和创投助手数据,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公司共有709家36氪梳理了其中获得融资的349家创业公司,向74家投资机构发出调研邀约,通过比对数据库和调研数据,从投资项目数量、投资金额、项目参与度(领/跟投)、投资判断力(项目估值/进入下一轮比例)等重要维度,评选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机构10强(注:本次评选中资料透明度和可信度是作为初级筛选被投企业的重要维度)。

项目评选范围:

关于人工智能领域公司的分类存在不同说法,我们从基础技术和终端产品两个方向出发,纳入了底层技术类创业公司,以及应用场景类公司。

在这349家创业公司背后共有112家投资机构,我们向其中活跃的74家投资机构发出评选调研邀约。根据以上提到的维度,评选出在人工智能领域最为活跃、专注、有判断力10家投资机构。

以下本次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机构10强榜单:


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机构Top 10获奖理由


北极光创投

代表项目:Drive.ai、爱特曼、Gmems

获奖理由:以早期、科技、中国三个词为出发点,北极光创投以资本助力了大批技术驱动型公司,并将它们逐步打造成全球领先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北极光的布局遍布机器学习、智能汽车、增强现实、机器翻译多个领域。

创新工场

代表项目:智融集团(用钱宝)、驭势科技、旷视科技

获奖理由:创新工场以技术型投资为特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超过30个项目,以其人工智能工程院为平台,帮助创业者开发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无限可能性,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实践转化的资本先锋。

IDG资本

代表项目:SenseTime、Rokid、ZOOX

获奖理由:IDG资本以技术为驱动,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IDG资本始终保持对前沿科技领域的敏锐度,主导投资明星项目商汤科技,并在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领域出手频繁,发掘市场痛点。

经纬中国

代表项目:蓦然认知、深醒科技、库柏特

获奖理由:经纬中国相信人工智能是继移动互联网后最大的浪潮之一,他们快速布局了语义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投资案例包括智能交互决策引擎技术的领航者蓦然认知、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大脑”库柏特,以资本豪赌智能技术的下一个十年。

联想之星

代表项目:旷视科技,思必驰,Airmap

获奖理由:联想之星被称作天使圈中“最著名的隐士”,低调、果敢的风格让他们在前沿科技领域斩获多个明星项目,投资的项目包括人脸识别准确率世界第一的旷视科技、世界第一人机对话技术提供商思必驰,是用资本撬动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推手。

明势资本

代表项目:车和家、李群自动化、知觉科技

获奖理由:明势资本在人工智能领域下捕获的20余个项目,涉及芯片、深度学习等基础技术,也覆盖到了人工智能各场景下的终端产品。他们深耕并用资本投票这个极有未来价值的领域,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助力作用。

源码资本

代表项目:今日头条、趣店集团(趣分期)、车和家

获奖理由:源码资本坚信人工智能是如今时代最激动人心和最具变革性的机遇,相比纯粹的底层技术,他们更擅长抓住那些能提供应用层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平台级公司,在垂直行业中找到价值创造点,真正做到了以资本为撬动,让“智能+”为行业赋能。

英诺天使基金

代表项目:臻迪科技 、Novumind 、智行者

获奖理由:英诺天使基金秉承“投资创新、成人达己”的信条,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尤其在机器人领域成绩出色。明星项目包括智能机器人新秀臻迪科技、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异构智能(Novumind),是人工智能领域天使投资的绝对领跑者。

云启资本

代表项目:Roadstar,擎朗机器人,Robby机器人

获奖理由:成立3年、近50个项目,云启资本将绝大多数注意力交给了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相关领域,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尤为出色。研究驱动投资,布局养成格局,云启资本,助力人工智能创业者接近宏伟梦想。

真格基金

代表项目:依图,出门问问,驭势科技

获奖理由:真格基金是最早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智能医疗等领域十分活跃,在天使轮投资了依图科技、出门问问等明星项目,是人工智能领域名副其实的独角兽捕手。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仅按机构名称首字母排序


基于数据的行业投融资分析:

  • 全球投资热度

  •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规模约为26亿美元,是美国该领域融资总额的1/7,位列世界第二,远高于以色列和印度。多位投资人表示人工智能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风口。

  • 国内投资热度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热度持续上升,2016年Q4人工智能领域共有173条投资事件,成为近5年来最活跃的一个季度。

获得融资的企业处于早期(A轮及以前)占到 81.4%,值得注意的有将近5%的企业被并购。这说明人工智能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仍在探索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商业化场景。

从退出看,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即使目前还没有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商业应用场景,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存在大量并购机会。

在评选收录的349家企业中,目前处于天使轮和A轮的项目最多。这也验证了全行业内,人工智能领域内公司仍然大部分处于A轮以前的业态。

数据来源:调研资料整理

  • 国内人工智能分领域投资热度

从项目数量来看,在本次评选收录的349家获投企业中,机器学习、机器人、智能交通和计算机视觉位列前四名,其中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是底层技术类公司中最多的两个细分领域;应用场景中智能交通的公司数量遥遥领先,机器人公司获得投资占比较高。从融资总的金额来看,智能安防、智能金融和智能家居成为三大金主。

                                                                获投企业领域分布(注:按项目数统计)


  • 机构关注热点

74家投资机构中,按照投资总额来看,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机构前三名分别是源码资本、云启资本和创新工场;按照投资项目数来看,最活跃的机构前三名分别是真格基金、云启资本、英诺天使基金。

从关注的领域来看,关注底层技术的机构少于关注应用产品类的机构,其中真格基金在底层技术层投出了最多项目,最为关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两个领域。关注应用场景类的投资机构中,联想之星和IDG资本在智能交通领域投出最多的项目;英诺天使基金在机器人领域表现出色;智能医疗领域也同样看到了IDG资本和真格基金活跃的身影。

共享经济大考,你们也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
0
0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微信公众号: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

1

杭州街头的5万把共享雨伞不见了。

那些准备张嘴“啊啊啊~啊啊啊啊~”,嚎新白娘子主题曲的同学快把嘴闭上,这里并没有出现5万对许仙跟白娘子,毕竟建国以后不让成精。

伞,在大雨来临之前,被城管蜀黍收走了。

城管蜀黍的理由完全摆的上台面,“共享雨伞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存在占用公共设施的情况。根据《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禁止在道路两侧护栏、电杆、树木、绿篱等处架设管线,晾晒衣物,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

总之就是,小样儿,谁让你把这么多伞放这儿的?

被收走了5万把伞的“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在知道情况后说,“会放一批桶,把伞放在桶里。6月27日到29日,还将向杭州投放一批共享雨伞”。

我之前就听说天朝的创业者乐观,没想到这么乐观。你的规定不是说不让吊挂嘛?那我放个桶落地一下。

也许创业的一大必备素质,就是装聋作哑,这位创始人只要度娘下《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就能发现另一条规定,“在城市道路两侧、广场上设置候车亭、值勤岗亭、报刊亭、电话亭、电话交接箱、箱式变电间、有线电视端子箱或其他设施的,应经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设置”。

我觉得,他要放的那个桶,应该属于条例中的“其他设施”。

2

摩拜单车被起诉了,被一家朝阳区的物业公司。注意,朝阳区。

物业公司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起来,“我是管着高碑店东区的停车场的,我们tm本来管的好好的,自从你们那个单车开始推广,每天都有几百辆车停进我们的停车场。我们这个停车场,是没有自行车存放地的,结果共享单车把私人车位、人行横道、消防通道、绿化带等全堵上了,你说,这活儿让我们还怎么干”。

物业公司挪了挪身体,朝着法院里面继续哭喊“我们因为这个事儿跟摩拜沟通过很多次了,但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叫嚷无门,物业公司只能先自己出人出钱,清理停车场内的自行车。

我在前面已经提示过了,这是一家朝阳区的物业公司,这个片区里没有好惹的人。

这家物业公司把摩拜告了,要摩拜支付单车随意停放至私人车位、人行通道、消防通道、停车位、绿化带等管理费用100元,理由是“乱停放现象虽是使用者所为,但单车隶属于被告所有,且被告对于使用者的使用行为缺乏提示和监管,导致乱停放现象的肆意发生,对此被告应承担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我告你不是为了钱,您风风光光地创业,为了打赢竞争对手大片区大片区地投放自行车,给别人添堵的事儿你不能装不知道吧?

尽管朱啸虎和马化腾为了智能不智能的问题在朋友圈怼了起来,但在共享单车的PK战中,你家车有多少啊,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指标。在地铁站门口一眼望去,谁家车多,就像银行卡的余额般,是最直白的实力体现。

于是,ofo说,自己占据了52%的市场份额;摩拜说,自己占据了近6成的市场份额。

ofo说,自己独揽了70%单车产能;摩拜说,自己刚刚完成了6亿美元的E轮融资。

独揽那么多产能、拿那么多钱干啥去?当然是要投更多的车,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至于更多的单车投放势必带来更多的乱停乱放,而每个城市的规划中,究竟能承载多少的自行车停车量?

哎呀这些都是国民素质问题,我们正忙着打资本仗。

3

杭州的城管蜀黍应不应该收掉那5万把伞?我觉得,太应该了。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一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了”,让跟共享沾边的创业都有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光环。

于是创业者们也特别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揣着明白装糊涂地把5万把伞悬挂在大街小巷,又说要整个桶放置一下,潜台词是“我都做公益了,占你们的地儿放个桶怎么了?”。

我碰到过一位共享雨伞的创业者,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业愿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在雨中没有伞的经历,我想通过这种共享雨伞的创业方式,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

呵呵,在没有共享经济的风口之前,你怎么没想着为那些没伞的人遮风避雨呢?

下雨该自己带伞,这是一个孩子都该懂的道理,啥时候就成了公共服务的范畴?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见到了另一个共享项目的创业者,他想共享滑板,“就像那个共享篮球的项目一样,我们在学校啊、广场啊、社区啊放一个箱体,里面是滑板,大家扫码付押金,这样你想玩滑板的时候就不用自己带了,随时走到广场上就能玩了。我们这个项目啊,既有全民健身的概念,又有共享经济的风口,还是瞄准90后、00后的消费群体,还抢占社交场景……”。

这个逻辑可以无限蔓延下去,共享球拍,共享广场舞扇子,共享一切可以自己带、但是懒得带的东西,只要风口没停,只要能满足某些懒的需求,只要资本愿意听。

2010年,当雷切尔·博茨曼在TedxSydney上以租用电钻为例讲到共享经济时,他说希望共享经济能够发展壮大的正是这类能够扎根社区,方便最大众人群的平台,如果你需要电钻,去平台上跟邻居租而不是买,如果你需要梯子,去平台上跟邻居租而不是买……

但天朝社会这种人心纷繁的画风显然不适应C2C的共享经济模式,于是商业的力量又推动了一步,一众以B2C组织形式,号称身在共享经济领域的独角兽应运而生。

它们也许远离了共享的初衷,却也绕路解决了刚需供应不足的瓶颈。

有了独角兽,就有更多人嗅着钱的味道来了。不过,刚需是有限的,于是后来者有了新的套路——通过顺应个体的惰性,制造生活的便利性,创造新的刚需。

只是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个体的便利性,常常是与整个群体的便利性矛盾的。

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马路边、广场上,一个箱子挨着一个箱子,里面堆满了对千亿级市场的各种想象,中间偶尔有个桶,插满了一个月都没人用的雨伞。

原文链接:共享经济大考,你们也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贪财好色的花儿街致力于为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阅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花儿街参考(zaraghost)、作者,侵权必究。

iPhone上市十年,不仅把互联网装进大家口袋,还害惨了口香糖厂商

$
0
0

6月29日就是iPhone上市十周年的纪念日,它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机,但是却超越了所有的“前辈”,成为移动革命的领导者。外媒Recode用十张图总结了iPhone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和智能世界的格局。

1.iPhone 把互联网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之中

当乔布斯首次推出iPhone时,将它定义为“颇具革命性的手机”、“带触摸控制的宽屏iPod”和“具有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第三个定义“互联网设备”是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

iPhone诞生后,用户们连接网络更加便利了,开始用手机刷新闻、下载音乐和视频、登陆社交网络等等,全球用户每月使用的互联流量呈爆炸式增长,甩出语音通话好几条街。

语音和数据月流量对比

2.iPhone将摄影从兴趣转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事没事拿手机出来拍张自拍,出去玩用手机拍几张风景,这是现代人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习惯了。智能手机以及应用商店里各类P图软件,让摄影变得“亲切”起来,不用复杂的设备和技术,人人都可以做摄影师。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更给了用户拍照的理由,预计到2017年末,iPhone 拍出的相片占全球数码照片总数的85%。

3.iPhone App Store改变了软件的制作和分发方式

在iPhone面世一周年后,苹果公司推出了带有500个应用的App Store。9年时间过去,据App Annie的数据,目前,App Store的应用数已达到210万,其对手Android的Google Play商店的应用数为340万。App的种类已经从最基本的日历、地图、计算器扩展到新闻、银行、游戏、阅读等领域,iPhone几乎可以替代你身边的一大部分产品。

根据App Annie的数据,2016年全球应用的下载量、收入以及用户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用户去年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接近9000亿个小时,同比增长20%以上。去年的应用总收入为1270亿美元,如果只考虑App Store和Google Play支付给发行商的收入,总额为350亿美元。

全球iOS和Google Play App收入

4.iPhone App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催生了“按需工作”的热潮,有点类似自由职业者,工作的需求和供应都是弹性的,有工作时就工作,没工作时就闲着。

但那时按需工作的人数并不是那么稳定,直到GPS芯片普及,Uber这样的“按需调度平台App”出现,才让“按需工作”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普遍。目前美国约有400万名按需求职人员,预计在未来四年会翻一番。

美国按需工作人员数量

5.iPhone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零售业,并害惨了口香糖厂商

美国今年线下零售店迎来了关店大潮,不少分析人士将一小部分原因归为,美国人奋不顾身地朝科技潮流走,科技和内容产业的巨大投入,使得美国人没时间购物了,他们愿意把节约下来的逛街时间,用来在电脑和电视机前看电视剧,用手机玩几局游戏。如果不得不逛商场或超市,他们也会不停地看手机。

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自2007年一代iPhone手机上市以来,美国的口香糖销量下滑了15%。放在超市收银台附近的口香糖,一直是为了排队等待结账的消费者准备的,当他们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很容易就被这些花花绿绿的口香糖吸引。

但如今,以iPhone为代表智能手机普及后,消费者在等待结账,手机成了完美打发时间的利器,刷刷社交网络,看看手机视频,口香糖的存在感已经为零了。不过,货架上口香糖的“好兄弟”避孕套表现还是很抢眼,论产品刚需的重要性。

美国口香糖销量

6.iPhone带来的改变也不都是好事,它成了我们最上瘾的东西

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手机影音和媒体的消费上,传统媒体成了科技发展的牺牲品,读书时间也被娱乐剥夺了。从社交的角度,用了智能手机后,社交媒体代替线下面对面的交流。


用户在各种媒体上消耗的时间

7.iPhone改变了广告行业,谷歌和Facebook成了最大的赢家

互联网广告成了广告行业追捧的投放途径,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投放渠道比如电视和杂志。在今年,移动广告的收入预计将会超越台式机。

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让移动设备成为一个极有价值的营销平台,预计在未来5年,移动视频和付费搜索将会是整个移动广告版块的最大增长点,复合年增长率会超过20%。


移动广告收入

8. iPhone拯救了苹果公司,并带动了大幅度增长

2006财年,苹果公司的营收为193亿美元,净利润为19亿美元,主要来自iPod和Mac。在乔布斯带着iPhone的回归后,苹果公司在十年内,业绩增长了10倍还多。2016财年,苹果的营收为215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256亿美元,iPhone贡献的销售额占整体营收的63%。

9.iPhone让苹果公司成了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在iPhone推出的几年之前,苹果处于挣扎的边缘,现在基本已经“灭亡” 的iPod是增长的巨大动力。而在iPhone出现后的十年后,苹果的市值是埃克森美孚的两倍,是通用电气的三倍。

苹果、微软、通用、埃克森美孚市值对比

10.iPhone还造福了安卓生态系统,推动了三星成长,毁灭了黑莓和诺基亚

没有iPhone就不会有现在市面上这么多智能手机品牌,没有iPhone诺基亚和黑莓这种老爷机可能会生存得更好。根据Canaccord Genuity的数据,预计到2018年,苹果将销售2.41亿部手机,三星大约会销售4.04亿部。虽然三星和其他竞争对手销售数量遥遥领先,但是苹果的单机价格和利润更高。

在iPhone诞生的十年间,确实很多行业都因为小小的一部智能手机变了发展轨迹。iPhone带来的诸多改变是好是坏呢?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答案。


跟着时令去生活,“24季”聚焦家庭餐桌,教你怎么吃

$
0
0

“现在的人都不太会生活,父母从小教的是要好好学习、好好挣钱,但恰恰在拿钱买东西这个环节上是缺失的,人们对产品没有辨识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好产品。”24季创始人朱建对36氪说。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美食精选平台,24季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集商品、内容、社区于一体的新零售电商平台,聚集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以时令为选品导向,为追求生活品质的用户提供真实的优选商品和优质的场景体验。

与普通电商不同的是,24季聚焦时间轴,倡导“跟着时令去生活”。联合创始人王五四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无序化,而传统的时令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它饱含中华千年智慧,无论是从官能感知还是健康角度,时令在今天依然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24季从海量商户中遴选匠人级的生活家,精选限量时令美物。此外,团队还将发掘一些原本没有商业属性的优质产品,以24季平台自营或联合出品的形式推向市场。

“小而美的东西其实特别多,卖不了高价,销量很低,可是东西真的很好,只是缺少一片土壤。”对此,24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生产者只需负责生产,之后的包装、推广、销售、物流,都由平台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选品体系是开放的,只要是各自生产领域里的专家,都可以申请与24季合作。

在信息严重污染的消费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用户和平台之间也是如此。消费者要买一袋大米,既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想花时间研究它。这时候消费者的诉求是,我宁愿多花点钱,但你得给我好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危机红利”。

为了获取用户对平台的信任,24季强化内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专家体系和测评体系。针对每一件商品,团队都进行内容的原创:生产者是谁,有什么人生经历,产品涉及哪些制作工艺,适合什么样的场景,以清新简约的风格来展示产品故事,强化用户对平台、商品和生产者的感知。

平台还会邀请专业的食品学家,进行选品研讨会:当下有哪些应季水果,什么产地的最好吃、最健康,有哪些专业的生产者等。平台甚至会收集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以第三方机构的测评报告为参考来确定最终的选品。这些信息可以增强用户对产品和平台的信任感,降低选择成本。

“我们要建立信任关系,很难,但是我们希望能为家庭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服务。从小孩到父母,平台提供的服务也会有更多形态。”

王五四告诉36氪,24季要开线下店了。“我们服务的人群没变,仍然是焦虑的城市家庭。24季将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为家庭生活空心化、扁平化的人们提供更立体、更细致的服务。”

24季的第一个线下店位于杭州滨江。王五四表示,线下店重在体验而非零售,因此会选择开在商业中心。门店作为社区运营的活动中心,更多的是承担体验的功能,如商品展示,以及沙龙、饭局、课堂等。

公司在线下的资源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餐饮、住宿、手艺人等。团队充分调动这些资源,包装成运营活动嫁接到平台上。比如春笋上市的时候,平台可能会攒一个以笋为主题的饭局,邀请平台特约的杭州本地美食家与大厨,以及拥有相同生活品味的用户,让志趣相投的用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相互交流,一起发现生活的美与诚意。

线下体验店主打分享的概念,平台邀请各个生活细分领域的达人来做分享。体验店就像一个舞台,有手艺的人都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对用户来说,这里也是一个学习生活知识的真实课堂。未来,平台还会做成会员体系,为用户提供私享的增值服务。

王五四表示,等杭州的模式跑通后,会把体验店拓展至其他城市。“线下运营是本地化的,地域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我们想向用户传达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是用来享受的,吃饭理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24季新版App将于近日上线,入驻生活家有50余位。第一家线下店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业。团队目前共有近30人,创始人朱建曾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都市快报》总编辑;联合创始人王五四为知名自媒体人,是连续创业者。此前,公司曾获得由阿里巴巴和华媒控股领投的2500万天使轮融资。

新三板企业、主办券商、会所注意!2017年半年报披露指引来了

$
0
0

本文来自“读懂新三板”

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在2017年6月29日9:00起开放半年度报告预约系统。

2017年6月30日前挂牌的公司,应当于2017年7月3日前完成半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预约;2017年7月3日至8月31日之间挂牌的公司,应根据挂牌进度及时进行半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预约。

公司应该在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半年度报告的披露,不过在2017年8月31日后挂牌的公司不要求披露半年度报告。

读懂新三板研究员总结了一下,对于半年报的披露,挂牌公司和券商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一、挂牌公司:半年报要按时交,以下6点要注意  

根据公告显示,2017年6月30日前挂牌的公司,应当于2017年7月3日前完成半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预约;2017年 7月3日至8月31日之间挂牌的公司,应根据挂牌进度及时进行半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预约。 

股转表示,挂牌公司应该提前与主办券商协商确认披露时间,由主办券商在业务支持平台中统一提交预约申请。在此期间挂牌公司一定要认真,应该根据预约时间披露,尽量减少变更情况。如果必须要变更披露时间的,应提前5个转让日通过主办券商向全国股转公司提出变更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以及明确变更后的披露时间。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提前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的,必须及时告知主办券商,并披露半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时间变更公告。

需要提醒的是,公司需要注意以下6点:

1、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经审计,但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全国股转公司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需要审计的,应当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须由该所至少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盖章;

2、按要求进行编制。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应该根据《半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模板》,按照要求进行编制,要确保相关章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审计意见、财务报表及附注部分。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私募管理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七类金融行业挂牌公司,应按照相对应的模板进行编制。

3、公司应该在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半年度报告的披露。2017年7月3日至8月31日之间挂牌的公司,应按上述要求披露半年度报告。2017年8月31日后挂牌的公司不要求披露半年度报告。

4、 如果不能及时披露,需要提前告知主办券商。挂牌公司预计不能在2017年8月31日前披露半年度报告的,应当及时告知主办券商,并在2017年8月15日前就延期披露原因、延期期限、公司股票存在被暂停转让及终止挂牌的风险等事项进行公告。

对于未能在2017年8月31日前披露半年度报告的挂牌公司,股转将于9月第一个转让日暂停其股票转让,并对其及相关责任主体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对于未能在2017年10月31日前披露半年度报告的挂牌公司,我司将在处理完相关违规事项后,终止其股票挂牌。

5、相关人员要严格保密。挂牌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在半年报披露前均负有保密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界泄漏半年报的内容。

6、不能弄虚作假。挂牌公司应当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表。

二、主办券商:指导企业做作业,组织专门人员处理三项事宜

股转表示,主办券商应当指导和督促所督导挂牌公司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应当组织专门人员成立审查队伍,做好事前审查、非标准意见以及无法按期披露的处理的相关工作。

以下为三项工作的要点:

1.事前审查

主办券商应安排符合规定的督导人员,对照《挂牌公司2017年半年度报告审查要点表》,在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正式披露之前对其进行审查。

发现公司拟披露的信息或已披露信息存在任何错误、遗漏或者误导的,或者发现存在应当披露而未披露事项的,应当要求挂牌公司进行更正或补充。公司拒不更正或补充的,主办券商应当在两个转让日内发布风险揭示公告,并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

主办券商上传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当日,应将经相关人员签字确认的《审查要点表》(PDF格式扫描版、EXCEL电子版本各一份)发送至指定邮箱(bannianbao@neeq.com.cn)。

2.非标准审计意见

如挂牌公司的半年报已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到挂牌公司报送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材料后,在两个转让日内向全国股转公司提交相关材料,并督促挂牌公司对有关事项进行纠正。

3.无法按期披露处理

对预计无法在2017年8月31日前披露半年度报告的挂牌公司,应及时发布风险揭示公告,并暂停受理挂牌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解除股份限售申请。

Viewing all 11500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