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36氪
Viewing all 11500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阿里巴巴王帅:自始至终,你的公司只有一个故事

$
0
0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璟资本”(ID:visionpluscapital)

「讲到 『公众沟通的战略价值』,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是公关部的事儿,是在坐每一位 CEO 自己的事情」,在 2017 年元璟同学会上,作为分享嘉宾,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一连回答了数十个创业者的提问。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王帅所带领的团队伴随阿里巴巴从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新兵发展为涵盖商业生态的庞大经济体,其间所创造的奇迹、面对的挑战,完成的所有「不可能」,都已经写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

我们踏实记下了王帅老师与在座元璟同学会各位 CEO 的讨论,这些讨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创业者的焦虑:品牌策略、危机管理、公关部门与业务的关系、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挑战。在碎片化传播时代这种焦虑更胜以往。

然而更重要的是创业者面对「沟通」时的心态:「对于坚强的人来说,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输一次、输两次无所谓,最牛的人总是可以再来一次。」

自始至终,你的公司只有一个故事

元璟同学: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你们被描写成了一家阻击他人融资的公司,作为公关总负责人,当你看到这样的文章,会如何应对? 

王帅:很多文章火只是因为里面的一个桥段,而有的人习惯于把思考交给别人,往往忽略了文章真正的思考,所以导致桥段比思考还火。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哪家公司都可能有这些爆款的桥段,但是桥段毫无意义,我们真的要看的是,这篇文章的受访者,他思考的深度、锐度、穿透力,他的胸怀在哪里。我觉得「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家是坐在一起朋友一样的聊天,还是在论坛上公开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我们要尊重它。

桥段正确与否,也没有必要去求证,因为你花时间求证的过程中,时间都在向前走,我经常和我的同事讲,当下发生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何况是过去呢?

一个公司要面临从年轻到壮年、从创业公司到边界无限大的公司进行转变。年龄的增长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修为要有意识的增加,到今天为止,应对和解释不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但是真实的做自己、坦诚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

元璟同学:就你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初创企业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和策略?

王帅:我们也曾经「小」过。而小公司的一把手,他实际上起到的就是一个「把手」的作用。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有几个坚信这个事情的人,有帮助你的强大的团队,这是一方面。

而故事要看你讲给谁听?你是讲给投资者听,还是讲给客户听。如果是客户就很简单,你就传递你的价值,讲你的本心。

有人说阿里公关厉害,帮助把 eBay 打光了、打跑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阿里公关有没有参与,有,我们全民都要参与其中,但关键是对市场的理解和趋势的理解。当时,eBay 他们要收费就要想方设法形成闭环,让买家和卖家不可能接触到,但是这一点做的越来越完美,大家讨价还价的乐趣就没有了。而我们想尽办法让大家讨价还价,你们怎么开心怎么来。讲你最核心的价值,我觉得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总是喜欢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故事,我们要包装很多很多的故事,其实阿里巴巴公关不是这样的。其实就是一个故事,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且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不会讲太多的故事,一个公司也是一样的,你只有一个理念,所有的故事都是这个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一个公司出现两个不同故事的时候,可能你的董事会要好好的开一下了。


输一两次无所谓,最牛的人总可以再来一次


元璟同学:企业遇到一个危机后如何发展成一个很好的故事,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帅:危机天天都有,没有危机的话说明竞争不够激烈。竞争一定会有冲突,一定会有很尖锐的冲突,而冲突一定是有结果的,这个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所有的「危」和「机」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些时候确实很累,但是只要不痛苦就好了,对于坚强的人来说,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输一次、输两次无所谓,而最牛逼的人总是可以再来一次。

所以,当麻烦来找你的时候,第一,不要怕。事情总会过去的,而且互联网信息这么密集,今天发生的事情后天就没有人知道了,最惨的话你手机一关,去寺庙念三天佛,回来没事了。

第二,不要躲。躲也躲不了,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我们是主动,迎难而上。我们嘴巴很硬,但是我们现在也在改,要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当然这很难。我们以前都直接怼过去,也很痛,过瘾确实很过瘾,报纸版面一个版面都写不过来,还能写一个礼拜,看起来很舒服,其实也很痛,以后会不会这么做?也许会,也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为我哄老婆的方式和你们哄老婆的方式肯定不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家家都有各自的幸福。

元璟同学:有人认为打嘴仗对于公司的曝光仍然是有效的,你是建议找一个硬点的捏还是找软柿子捏?

王帅:你今天捏捏这个,明天捏捏那个,捏人家干嘛?柿子在树上长的好好的你去捏?但是要具备防止别人来捏的能力。


最核心的问题是「管好」,而不是「讲好」

元璟同学:互联网往往是一个创新的视角想赋能传统产业,我们要怎样讲好新的故事,让传统产业更容易接受?

王帅:很多时候,公司的问题不是怎么「讲好」,而是管好。你管好你品牌使用的规范、管好你的专注点、管好你的心,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应该是合作的,哪些是伙伴做的,是别人做的。

最核心的问题是「管好」,而不是辩论。包括你个人的心,对于传统行业,你真正是谦卑的,而不是嘴巴上讲谦卑,真正认为每向前走的任何一步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

先是「管」的问题,然后再是「说」的问题。

元璟同学:创业团队在发展的什么阶段建立一个专门的市场公关团队最为合适?

王帅:公关一定和企业愿景、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每个企业的 CEO 都是这个公司的第一公关负责人,而不是公关部的总监是第一负责人。等你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推出新产品,这个产品经理可能也是公关,初创期的公司不可能具备所有技能,你可能要找到和你志趣相同的人一起把这个功能完善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所以,没有公关你自己要是公关,没有公关部你就是一个公关部,如果你各个部门都设立好了就不是一个小公司了。

要避免成为那只愚蠢的大猴子


元璟同学: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作为公司 PR 部门,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部署和策略?

王帅:我觉得现在不是自媒体特别发达的时代,应该说是自媒体比较泛滥的时代,因为一个发达的时代会有自己的自律和内在的理念,你倡导什么?你追求什么?

这种泛滥的时代会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泛滥的时代而去迁就它,洪水过去,有一些树还会照样生长,我们这个时候脸皮要厚,「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但关键是看人家讲的对不对。

讲得对的话,就请过来给我们上一课;错的话,在这么一个泛滥的时代还是做好自己,因为你解释不过来,而在现在有的时候人家不听到底怎么回事,就看你怎么解释,就和耍猴一样的。我们要避免成为那只愚蠢的大猴子。

元璟同学:在座有许多公司是做 To B 服务,很多时候对接的是卖菜、卖煤的小商户,B 端用户接触媒体的习惯不同,未来互联网会更多面向这样的用户,突破点在哪里?

王帅:你是做产品的,一开始对用户属性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他不看报总有他看的东西,要把路径研究清楚,甚至这一类人生活通用习惯,他们通用的浏览新闻的方式、资讯的方式都了解清楚,这是一个蛮科学的活、蛮细致的活。

之前公关的本质是「情绪管理」,但是未来的媒体时代应该叫做「管理情绪」,新的媒体平台只给你看你想看的东西,互联网到底能够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更加深远,但也已经很现实的问题了。


信息流形式展示个股资讯,今日自选希望以轻模式替更多股民盯盘

$
0
0

市场上to C的炒股软件、证券资讯门户以及辅助证券交易的平台数不胜数。提供量化交易的有优矿果仁网等,能投资美股、港股的券商有老虎富途等,做社区的有雪球网股票雷达等,各家券商的APP均支持证券交易,还有集行情数据、新闻资讯等于一身的同花顺、东方财富网等。上述定位不同的产品基本已经覆盖了散户们各层面的需求,并牢牢占据着市场。那么互联网证券创业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今日自选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自选股消息APP。按上文的属性划分,比较接近同花顺,同样聚合每日行情数据和全网资讯,并在个股价格大幅变化时即时提醒。其不同之处在于,今日自选采用信息流的形式展现个股相关“情报”。创始人兼CEO刘钢表示,呈现精简的内容,是希望利用技术手段将C端用户“从信息的海洋中解救出来”,以相对低的额门槛,去服务更多股民和证券从业者。

面对证券这样一个大市场,很多创企都是在逐步摸索用户需求,反复更新迭代,改造产品逻辑。其实,行情数据并非是刘钢的最初选择,刘钢的团队此前研发过一个“走社区路线”的证券平台。但在经过程中发现模式偏重,吸引IP和运营的投入大,交易环节需要与券商合作,相关资质的成本高,并不太适合缺乏市场基础的初创企业。因此开始探索更轻便、更容易触达客户的模式。

今日自选对标美国thinknum,一家专门开发金融分析工具的技术创业公司,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各维度信息,让客户可以先于市场了解到公司变化。当然,中美证券市场环境有很大不同,但今日自选希望在信息即时性上,可以优于市面上的主流应用。

今日自选在后台抓取所有A股和关注程度高的美股(尤其是中概股)的行情数据,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管和重要股东变动、分红公告、关联股涨跌等新闻资讯(包括外媒)。用户只需添加关注的个股,即可看到行情数据、价格统计,以及经编辑加工摘要化的信息流,再结合公司图谱,实现高效决策。此外,系统也会监控关注股的行情,在合理的买卖点推送提醒。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增加虚拟交易等功能时,刘钢认为虚拟交易更适合新手,近期开户增量少,今日自选的目标用户是短线频繁交易、并有一定证券知识基础的散户。因此在功能设置上,不做“大综合”,而希望精简成一款便捷易用的APP。

不少“大型”应用的确功能齐全,但产品逻辑照搬PC版,甚至电视版,并没有充分考虑手机上的浏览和操作习惯。刘钢表示近期还会再更新迭代,优化像推送次数、页面布局等产品细节。

市场上做基本面分析的app因为技术门槛不高,功能同质化严重。不过随着大盘几次起落,也筛出了不少追风口、低价值的产品。暂不讨论市场推广手段,其竞争的核心在于数据处理能力、用户体验(可视化、操作性等),以及真正对投资收益的提升。

今日自选在挖掘和梳理个股关键信息点上有一些标准化的方法。刘钢表示,A股中的3万多企业大致可以归为约40个行业,先从行业头部入手,在抓取的各类数据中提炼出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做差异化分析。智能算法是没法直接理解不同行业领域股票的关键点的,因此团队会先依靠多年的证券市场经验给每只A股画像,再“教给”机器如何整合基础数据,加工替代性数据。

36氪此前报道的股票灯塔,也以典型的产品思维,借助AI和大数据工具,帮助广大用户分析个股行情,并已积累了150万用户。

今日自选刚刚上线1个月,暂未进行市场推广,种子用户多为受邀券商经纪人、投资顾问等从业人员。刘钢希望打磨好产品后,与证券培训机构联合获客,并通过公众号互推、线上广告等手段传播品牌。当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会测试商业模式,如问答模块等内容付费方式,同时通过垂直广告增加收入。此外,今日自选也希望向有投资顾问资格的私募基金输出技术,共同维护客户。

今日自选正在准备天使轮融资,计划融资额300万元,释放20%股份,用于团队升级,提升数据能力,加大美股信息上的投入精力,以及产品的运营推广。

刘钢,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就职于兴源控股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投后管理等工作,10年证券投资经验,3年互联网创业经历,于2014年起主导开发APP “众米”。


我是郝方舟,关注金融、教育领域优质早期项目,微信nooxika。

The Information:尽管行情看涨,但美国科技公司IPO的步伐依旧慢了下来

$
0
0

本文作者 柳胖胖,独立互联网评论人,资深产品经理,微信号leslie0724,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对于美国科技IPO市场来说,今年的开局非常不错,像Snap和Cloudera这样的独角兽都以大热门的姿态上市了,股票指数也一路上扬。不过现在,科技股投行的分析师都说,2017年不会像曾经预期那样会成为爆发的一年,不过他们仍然希望未来数月情况会有好转。

Bain CapitalVentures的董事总经理Matt Harris说:“今年本该是科技股IPO之年,但迄今情况极其糟糕。”

据Dealogic的数据,迄今为止,有14家技术公司已在美国上市,总融资额达58.7亿美元(其中金额最大的是Snap,一家就占到了39亿美元)。去年,有26家公司上市,这个数字比2015年的31家以及2014年的62家都要少。

高盛和摩根史坦利的银行家预计到今年年末还会有20多家科技公司上市,2017年起码会比去年忙一些。即便如此,他们认为科技IPO的数量超过40家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年份。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目前正在招募IPO的承销商。Apttus和Cardlytics的代表均未对置评请求做出响应。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这两家各自已经融到了2.74亿美元和2.09亿美元的风投资金。在获得风投融资2.6亿美元(据Crunchbase数据)之后,企业云服务提供商Tintri今年6月1号也申请了上市。

然后还有餐包宅配服务公司Blue Apron,这家也在6月1日提交了IPO申请,据说下周一预计将以每股15美元到17美元的发行价售出股份,目标是估值最高可达30亿美元。另一个可能性是Spotify,据说已经招募了银行帮打理IPO。

IPO的领头羊

硅谷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风投家Jules Maltz说:“Blue Apron和Spotify是2017年下半年IPO市场的领头羊。”他的东家在今年上市的三家公司:Snap、MuleSoft以及Yext都拥有股份。

银行家尤其会密切关注Spotify决定如何上市。这家音乐流媒体公司据报道正在考虑是否就简单地将现有股份列入股票交换——也就是直接上市了事,而不是像典型的IPO做法,售出新股份。

如果是直接上市,银行就没有办法从IPO中拿到一样的费用,因为他们没有承担新股的销售,也不必带着公司高管去路演,会见潜在的投资者。如果Spotify寻求直接上市的做法成功的话,其他有着强劲品牌效应的私有公司也可能会效仿。

迄今为止今年的科技股IPO表现可为喜忧参半。今年4月28日上市的Cloudera发行价为15美元,在6月8日股价达到峰值22.99美元之后最新的交易价为17.50美元。其他今年刚刚上市的技术股票,比如MuleSoft、Okta和Yext等,已经从最初上扬的势头回落,但仍然高于发行价。但是其中最高调的一家,Snap,已经从峰值的27美元跌至IPO价格附近的17美元左右。

投资者说Snap的表现并没有影响市场情绪,这只是反映了对其萧条的用户增长率的担忧。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风投家Deven Parekh(并非Snap投资者)说:“Snap IPO之后的交易区间是因为对公司特定的增长情况的担忧,而不是更大范畴的市场忧虑。”

虽说这也许真的如此,但Snap如过山车般的表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警醒,让我们记住一家公司在公开市场的日子可能会很艰难。Colin Stewart是摩根斯坦利技术股权资本市场部门的负责人,他的部门今年的承销合同就包括主承销Snap的上市。他说:“上市是艰难的。”

据Dealogic的数据,就承销的IPO数量和挣得的费用来看,承销Snap的新股发行的投行占据了投行的最高排名之列。迄今为止摩根大通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高盛,Allen &Co是第三。2016年排名第一的是高盛,2015年位列榜首的是摩根斯坦利。

完全开放的市场

股票市场的上扬使得对市场的期望一直高企,尤其是科技类股票。到目前为止,今年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已经涨了15%,这还是经历了上周一次小规模抛售之后的表现。Stewart先生说,技术股票的修正“是健康的,并不意味着增长故事已经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Stewart预计,劳动节到感恩节期间美国的新股上市将非常频繁。

巴克莱银行(也是Snap的承销商之一)TMT股权资本市场部门的负责人Carl Chiou说:“市场对软件公司,尤其是那些对其收入模型的可预测性有信心的公司,是完全开放的。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随着投资者试图理解盈收模式和来自竞品的威胁,我们的确认为他们会对公司看得更深入一些”。

这种深入也许是并不需要资金的公司往往不急于上市的原因。在线眼镜零售商Warby Parker就是这种情况,其创始人曾公开表示IPO并非迫在眉睫,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资金。据Crunchbase的数据,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融资总额达到了2.15亿美元,其中包括2015年最新一轮融到的1亿美元。

高盛股权资本市场部的董事总经理William Connolly说:“市场情况极其乐观,但一些公司会继续保持耐心,因为他们已经融到了很多钱。”

类似地,Dropbox被普遍认为是今年IPO的候选人之一,但据报道该公司今年3月达成了6亿美元的贷款安排之后,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那么高了。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据说已经实现了现金流为正,2014年最新一轮融资额为3.5亿美元,估值为100亿美元,几家共同基金随后相继降低了手头所持Dropbox股份的估值。

Peloton是公开表示打算上市的公司之一,这家公司销售由单车运动软件远程驱动的健身自行车。公司创始人兼CEO JohnFoley最近的接受采访中表示:“我们不需要资金,我们可以自给自足,但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上市,因为路演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机遇。”

Foley说投资者群体是Peloton的主要目标受众,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上个月刚刚以12.5亿美元的投后估值融资3.25亿美元,并且打算在去年17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收入翻倍,银行家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对IPO进程持有像Peloton这样积极的看法。

逃离“鸡肋”的尴尬,看以色列智能可穿戴技术还有哪些新玩法? | 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

$
0
0

以色列作为全球创新国度,以其颠覆性技术闻名于全球市场。而现在,中国资本正成长为以色列创投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近年来,中以之间创投的交流日益频繁,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考察团,跨越6个时区,到达这个“创新的国度”,或是寻找投资标的,或是寻找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一批一批的以色列初创公司,跨越亚细亚大陆,来到中国,寻求资本支持。“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今年“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届,有大约200家以色列企业来到中国,这其中涵盖了科技自动化、金融科技、工业应用、物联网、生命科学等热点行业。

36氪也受邀参加了6月27-28日在珠海举办的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观看了此次多家以色列公司的路演,并对此进行了梳理,希望为投资人和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为生命科学类-智能可穿戴项目的整理。

1、Eco Fusion

主要业务为基于智能手机的个性化压力医学研究。Eco Fusion使用手机摄像头作为生物传感器,利用放在手机摄像头的指针和算法,可以准确的测量用户压力。根据用户压力情况,Eco Fusion会生成个性化的呼吸指引,帮助用户降低压力。3万人的测试结果显示,80%的用户表示压力有所缓解。而糖尿病用户能够在8个星期内降低他们血糖水平的18%,其他使用者能够在3分钟内降低他们血压的20%。

Eco Fusion的商业模式主要是2B的,他们将和大型医疗机构或是疗养机构进行合作,以方案包的形式提供服务。据悉Eco Fusion已经募集了140万美元。

2、WellBe Digital

WellBe Digital为情绪压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它研发的手环把心率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与压力水平挂钩,通过心率数据来反映当前的压力指数。WellBe手环内置心率传感器,主要依靠佩戴者的心率数据(每小时进行3分钟的数据监测)、再通过特定的算法来计算佩戴者当前的压力水平,在佩戴者情绪出现波动时会自动发出提醒。

3、Eyecontrol

全球有近百万人深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困扰。EyeControl推出了一款便携式眼镜,希望通过捕捉ALS患者的眼神和周围人群进行交流。该系统使用类似眼镜的红外线摄像头来捕捉眼球的移动,并通过眼球追踪算法将其转换成为可以交流的单词。在相机检测到眼球移动之后,通过USB端口链接到信用卡大小的计算机设备上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转换成为普通人可以识别的语言。

据悉,EyeControl眼镜已完成临床试验,眼动追踪准确度达到了99%。除了ALS患者,这款设备未来也计划应用于其他领域。

4、Oxitone Medical

Oxitone是一款腕戴血氧监测器,可检测患者的心率和血氧变化,从而可以在心脏病准备发作之前及时触发医疗救助提醒。相比于传统的夹指血氧监测器,腕戴血氧监测器佩戴更舒适,并且可以进行连续监测,方便用户在家使用。Oxitone腕戴血氧监测器已通过FDA认证,其血氧测量准确度已达到指尖监测精度,并优于FDA要求。

Oxitone在2014年9月完成了385万美元A轮融资,现在正在寻求500万美元融资。

5、Momsense

母婴初创公司Momsense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一种迷你传感器,来跟踪记录婴儿哺乳的规律。它类似于一种为哺乳设计的听诊器,将一个智能传感器固定在婴儿的下巴,通过声觉感应,对婴儿发出的声音进行记录分析,来判断最后婴儿哺乳的摄入情况。Momsense于2016年底推出,在美国(Target、Babies-R-Us等)、英国、澳大利亚、台湾和香港多家零售网点上架。

6、Agora Wellness

Agora Wellness开发、制造了一种智能鞋,它可以监测重要的身体健康指标,如体重、肌肉与脂肪重量等。商业模式方面,Agora将采用B2B模式,希望以技术提供商的形式和鞋品牌合作。

拼搭积木并非儿童专属,对标乐高的“砖块积木”选择从成人市场切入,这会是个好生意吗?

$
0
0

伦敦市场调查机构 NDP 的一项研究显示,玩具不再是儿童的专属,“童心未泯一代”(Kidults)正成为英国玩具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Kidults 指的是 18~34 岁年龄层群体。

36 氪最近接触到的“砖块积木”瞄准的就是成人积木玩具的市场,想要通过“产品+内容运营”的形式切入一个增量市场。

砖块积木在 2016 年 6 月开始上线经营,在产品上,砖块积木只销售“基础颗粒”,只有 5 个 SKU根据尺寸、材质分为 23 种不同规格。没有任何预设造型,用户根据自己的用量进行购买即可,根据尺寸大小不同,基础颗粒的定价在 0.8 元/10 粒 ~ 2.4元/10 粒之间。

砖块积木创始人之一张晓亮本身是乐高积木的资深玩家。砖块积木的核心用户群也是乐高积木的高阶玩家,即 MOC(My Own Creation)玩家,这一部分用户更注重个人创作和创意发挥,但无论是乐高还是国内已经出现的“类乐高”玩具,都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

  • 乐高目前以 IP 合作合作产品销售为主,个人创作的空间较小,从使用体验上,更像是“模型”而非“积木”。在这种层面上,乐高更像是模型而非玩具,此外,虽然也有单独销售的基础模块,但是价格较高,并不符合实际使用中大量采购基础模块的需求。

  • 大多数“类乐高”走的是山寨路线,即山寨设计、山寨 IP,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原材料质量也会影响使用体验。具体到产品销售上,这类产品也主要参考乐高,以出售造型产品为主,对于基础颗粒产品的销售并不重视。

前面提到,Kidults 正成为英国玩具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回看国内,除了乐高 MOC 玩家外,“宅文化”的流行、社交媒体上手作兴趣小组的活跃也可以视作国内玩具市场中新的市场推动因素的信号。

“砖块积木”用户作品

根据欧睿的数据,2015 年,乐高积木在中国拼搭建筑玩具品类的市场份额为 33.2% 。事实上,乐高也已经跳脱出了“儿童玩具”的定位,通过推出更高阶、具有收藏价值的产品等来争取成年用户群。

张晓亮表示,只依靠产品本身是很难形成竞争壁垒,“砖块积木”选择通过内容运营、为 MOC 玩家提供交流平台的形式,来提升用户粘性,增加复购,进而强化品牌。砖块积木的玩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教程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分享,目前已经积累了 3000 个分享作品和 100 个积木教程。

前面提到,MOC 用户是砖块积木的核心用户群,但考虑到这一部分群体用户量相对较少,设计类、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也是砖块积木想要争取到的用户,对积木需求量大的早教机构、幼儿园等也是砖块积木的目标用户。

在具体运营方面,砖块积木选择运用“轻量级的形式",主要采用直销的形式来规避渠道成本,张晓亮透露,产品目前的毛利为 50% ,除了淘宝 C 店外,产品同时在“尖叫设计”、ikuku、这类建筑、设计类垂直平台销售。根据砖块积木提供的数据,客单价为 200~250 元,截至目前总订单量为 20000 个,2017 年至今的营收为 35 万元。

生产方面,除了自有工厂生产外,也有一部分以代工形式进行生产,据张晓亮介绍,砖块积木的产品采用的为 ABS 塑料,此外,团队也在尝试自主开发新的特殊模块来提升用户体验。

除了深入内地市场的乐高,国内方面,“类乐高”玩具中相对成规模、成品牌的为“邦宝”,主切的是儿童市场,和乐高一样,通过和 IP 合作的方式获客。

文章头图来自 123rf 正版图库,其他图片由砖块积木提供。

医疗美容迅速崛起,以色列公司要从技术创新切入 | 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

$
0
0

以色列作为全球创新国度,以其颠覆性技术闻名于全球市场。而现在,中国资本正成长为以色列创投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近年来,中以之间创投的交流日益频繁,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考察团,跨越6个时区,到达这个“创新的国度”,或是寻找投资标的,或是寻找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一批一批的以色列初创公司,跨越亚细亚大陆,来到中国,寻求资本支持。“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今年“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届,有大约200家以色列企业来到中国,这其中涵盖了科技自动化、金融科技、工业应用、物联网、生命科学等热点行业。

36氪也受邀参加了6月27-28日在珠海举办的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观看了此次多家以色列公司的路演,并对此进行了梳理,希望为投资人和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为生命科学类-医疗美容项目的整理。

1、Hairstetics

Hairstetics是以色列一家美容医疗新创企业,提供创新毛发再生技术,让所有人都能够低成本的快速(10-15分钟)接受毛发移植。Hairstetics采用事先置有毛发序列的一次性单按键式毛发种植体进行微创手术。Hairstetics的受众是整容医院、皮肤科或者专业外科中心里为数众多的患者,据悉这一市场还未得到开发,潜力巨大。

2、Innogen Technologies

Innogen设备基于Micro RF Matrix射频技术,刺激头皮上的毛发生长,以此来治疗脱发。初步研究发现,经过治疗毛发数量平均增长31.6%,头发宽度平均增长18%。而且两周内只需10次治疗,每次10-15分钟。在商业模式方面,这款设备主要针对专业细分市场,将主要应用于医院和美容美发店内。

3、ImPlite

ImPlite是一家专注于研发隆胸假体的公司,共有三款乳房移植假体,共同的特点是:干燥(无液体填充物),轻盈(最低只有普通假体重量的1/4)和安全。传统的假体材料是硅胶或者盐水,硅胶存在重量的不足,而盐水则有破裂漏液的可能。ImpLite的假体材料为优化的硅酮。体囊内是无数小颗粒,采用闭合的硅酮泡沫制成。假体将空气填充的颗粒完美结合,重量轻,由此也非常安全。

ImPlite三款产品分别为:FREEDOM,用于替换硅胶或盐水填充假体;MAGIC,提供乳房上挺方案(重量仅有40克);ESSENTIAL,乳房局部切除手术后提供即时或延时的乳房再造。

4、Perfaction Energetic  Technologies

Perfaction专注于解决皮肤松弛、痘印、敏感性红血丝、疤痕等皮肤问题,他们开发的EnerJet平台汇集了公司专有的射流体积重塑(JVR)技术,同时提供活跃的能量和治疗化合物。据悉EnerJet具有以下优势,无热源烤灼、见效快、保持时间长、手术次数少、适用于所有皮肤类型。

看氪 | 一段视频回顾所罗门骗局,刘少丹和他的百万门徒

$
0
0

所罗门是骗局吗?随着「巨星演艺会」的举办以及所罗门「超级买手」App的上线,答案似乎逐渐清晰起来...

想要了解所罗门是怎么回事?快点开视频看看吧~

更多内容请点击观看上方视频

Line在泰国开了间VR主题乐园,除了萌物经济,还能靠什么带动增长?

$
0
0

日本通讯软件公司Line将在泰国曼谷开设一家Line friend室内数字化主题乐园(digital theme park),初期它还只是一家普通的Line store,售卖一些周边产品。今年年底将会用VR技术打造出三个拥有独立故事的复合型主题乐园,在形式上也更酷炫。未来去泰国旅游的Line friend粉丝们又多了一个朝圣胜地。

在此之前,Line已经相继在日本、韩国、大陆和台湾开设了Line store主题店,几乎每到一处都会引起排队的风潮。泰国作为Line继日本本土市场之后的第二大市场,拥有94%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愁本土消费人群的同时,这家主题公园未来还将计划每年吸引1200万游客。

东南亚依旧是未来持续投入的市场

在Line最近在东京举办的年度大会上,CEO出泽刚表示,未来东南亚将会是公司持续投入的市场。目前日本、泰国、台湾的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取得了领先的市场份额。欧美国家、中国大陆固然市场庞大,但是Line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未来将会继续深耕智能手机后发普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通讯软件讲求规模效应,当身边的人都在使用某一软件时,很容易成倍的带入其他用户。所以被抢占了先机的话,后者几乎无法加入竞争。正是以这一方式,Line早早的拿下了台湾、泰国、新加坡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现在,虽然Line坐拥的用户远远不及微信,但是它从用户身上变现的能力更强,并且很早就实现了商业化。

目前的通讯软件市场上竞争激烈,却又划分明确。欧美有whatsapp,大陆有微信,东南亚则是Line的市场。各自都很成熟,但又都想开拓新的市场。而在新兴的东南亚消费市场上,Line 显然更清楚消费者心里在想什么。

 Line让交流变得更有趣,并且这种有趣还能持续变现——虚拟的贴纸、实体的萌物、游戏

公司的基因显然也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微信想要从方方面面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但是每个方面似乎都很吃力,它拖着庞大的身躯带领着庞大的用户人群向前跑,用平台丰富的功能满足用户丰富的需求。

而Line则用一种更娱乐的方式,从亚文化的角度粘住它的用户。2011年上线以来,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有趣。

Line的第一个引爆点来自它的贴图。2011年10月,Line在界面中加入贴图功能,这项功能帮助Line在2天之内新增了100万用户。以萌物为主的符号表达瞬间将聊天变得有趣。布朗熊、可妮兔被应用到了各种聊天场景中。据统计,Line用户中,每10条对话就有一个贴图。

Line 首席营销官舛田淳认为,更轻量级的贴图可以表达“用语言难以描摹的细微情感。”Line的贴图迎合了东方文化中含蓄的表达文化,在初步阶段聚拢了一批忠实用户。

之后Line又开放了贴图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主题贴图,上传到平台上供人们付费和下载,Line和其五五分成。目前图库中已经有3万多张贴纸,用户已下载14亿张。在日本、台湾、新加坡地区,消费者普遍具有为服务付费的用户习惯,很快贴图生意成为了Line最重要的现金产业。在Line最近公布的财报中,贴图的收入就已经占比24%。

不过,光卖贴纸可能并不足以支撑起公司24%的营收。幸运的是,Line friend的IP都是一些具象的卡通人物,很适合由线上的虚拟物品衍生到线下。Line公司CEO出泽刚某次去台湾出差时,看到了随处都是未经授权的布朗熊、可妮兔的玩偶。这足以说明Line 的卡通人物受欢迎的程度,于是诞生了Line friend。

虽然Line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线,但是丝毫不影响Line friend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除了已经在上海、南京、深圳的商圈开了主题店,Line还在天猫上开设了旗舰店。销量还不错,卖的最好的是客单价较低的配饰、玩偶,不过一个48元的钥匙挂件依旧比同类型产品贵很多。人们似乎也愿意为了它背后的潮流文化买单。

Line friend吸金能力再强,但是还不是Line最大的收入来源。在最新的财报中,Line 有4成的收入是来自游戏。

没有比游戏更直接的变现形式了。Line 在2012年推出了第一款游戏“Line pop”。游戏的玩法和腾讯选择进入手游市场的第一个游戏“天天爱消除”类似,不过游戏的主人公依旧是Line friend那些萌物,光是这一点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下载。

之后又与迪斯尼合作,推出了Disney Tsum Tsum,这款游戏后来成为APP Store日本商店中下载量最多的5款游戏之一。随着用户数量增长放缓,游戏的收入也开始面临增长瓶颈。

在本土市场,除了聊天之外,Line还想做点别的

Line创立于日本的311地震,当时的目标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稳定的联系方式,这一主旨一直延续至今。大部分的Line用户还是用它来和家人、朋友联系。虽然界面中也有诸如“官方账号”,“Line pay”的功能,但是似乎都是辅助性的存在。

以官方账号为例,Line的入驻成本很高,因此开设Line官方账号的大多都是丰田、罗森、优衣库这些大型的商业公司,人们关注它也是关注最新的活动和折扣信息,因此也应运而生了“Line point”,一个收集点数换取优惠券的功能。

Line pay的发展更是艰难,日本、台湾、新加坡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自助取款机几乎已经做到和便利店一样普及。Line的移动支付面临比大陆市场更加难以攻克的难题。舍弃了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很长时间以来,Line所做的事情就像出泽刚所说的,“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高质量和效率的交流”。

去年刚上市的Line如今面临了增长放缓,这在投资人眼中可并不是一个好表现。Line急需一些新鲜的业务来丰富自己的业态。

Line的举措是,一方面通过开主题店的方式,产品未到,萌物先行,把Line的文化带到更多有待开发的地区,并且这一招还挺管用。另一方面,在已经成熟的市场,Line试图在利基用户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新功能。在不久前的年度大会上,Line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串联所有事物。”推出的新事物有Line friend 造型的智能音响,与便利商店合作,发展移动支付;以及开始做电商。这些业务成熟后,还会扩展到台湾、新加坡等地区。

看着都很眼熟。移动支付和电商在中国发展的红火,这些都是基于市场发展的痛点建立起来的,关键是,“高度便捷”和“低欲望”共存的日本社会真的需要这些吗?



每天新开四家门店,李嘉诚以屈臣氏证明实体零售并未消亡

$
0
0

谁说实体零售已死?亿万富豪李嘉诚的屈臣氏集团平均每天将新开四家门店,在中国销售婴儿和护肤产品赚得盆满钵满,就连亚马逊也艳羡不已。

屈臣氏集团首席运营官Malina Nga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计划今年在全球新开1,400家健康和美妆零售连锁店屈臣氏和Superdrug,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将设在中国。她说,中国大陆的需求极其旺盛,隶属长江和记实业麾下的上述零售商店,平均只需不到一年,便可收回开店的投资成本。

屈臣氏的扩张与玛莎集团决定退出中国,路易威登、博柏利等奢侈品牌面临业绩增速放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年,屈臣氏在中国的营收增长了22%,在其拥有门店的各个市场中,增速最快。

其成功的秘诀在于选址和租金。屈臣氏选择火车站、街道等人流量高的地点开设门店,而非昂贵的商场。OC&C Strategy Consultants的合伙人Pascal Martin表示,这有助于公司在中国降低成本,中国的租金之高,已经成为了令零售商最头痛的问题之一。Martin说,仅租金一项,就要零售店多花费两三年才能收回成本。

Ngai本月稍早在香港表示,这个数据显示,需求仍然存在, “我们能以非常有利的条件签署租约”。

研究机构Euromonitor表示,屈臣氏目前在中国的430多个城市拥有3000家门店,占药妆市场份额的近30%,成为了业内龙头。

但是,屈臣氏的网店业务与阿里巴巴等本地电商巨头相比,表现就黯然失色了。屈臣氏计划未来三年投资1.6亿美元,以改进技术平台、加强大数据分析,并建造新的仓库。Ngai说,目标是未来三年,屈臣氏全球在线销售增幅至少达到每年40%。

本文来自 Bloomberg,作者 Prudence Ho、Daniela Wei

原文标题 With Four New Stores a Day Li Ka-Shing Chain Defies Online Shift

本文为谷歌翻译,经彭博新闻编辑审校。

担心数字不准确,好莱坞据称首次对中国票房收入进行审计

$
0
0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因公布出来的票房收入有不准确之虞,好莱坞顶尖电影制片商的游说组织正在审计中国票房数据。

据悉,代表美国六家大型制片商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首次委聘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特定电影的票房收入;由于事情未公开,该知情人士要求匿名。该人士表示,审计结果最快可能在第三季度出炉。

这次的审计结果对华特迪士尼以及维亚康姆旗下的派拉蒙等好莱坞主要制片商很重要,因为中国已有数百起谎报收入的案例。根据收入分成协议,这些制片商可以获得25%的票房收入,因此获得准确的数字至关重要。

除了根据收入分成协议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外,好莱坞制片商还会以固定收费方式向中国出口电影。

中国去年的电影票房销售增速放缓至不到3.7%,而之前五年的平均增速超过35%。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增速仍高于北美地区的约2%。

好莱坞大型制片商一直指望着中国市场的增长--当地消费者未来几年在电影方面的支出料将超过美国消费者。

例如,康卡斯特旗下的环球影业、索尼公司旗下的索尼影视娱乐和派拉蒙,已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达成协议,为电影制作提供资金并帮忙在中国推广。诸如时代华纳旗下的华纳兄弟等其他公司已开始与内地公司联手制作中文电影。

然而,数字并不总能对得上。

去年11月,中国批准了对票房收入造假的新处罚规定,在某些情况下罚金或高达非法所得的五倍。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3月份宣布,该监管机构当月对300多家电影院瞒报票房收入进行了处罚。其中受罚最重的是瞒报票房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影院--被勒令停业整顿不少于90日。根据3月份正式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情节特别严重的话则面临许可证的撤销。

中国官员与美国电影协会在将近两年前达成了一项市场准入协议,内容包括好莱坞方面进行审计;协议细节尚未向公众披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15年访问美国,上述审计行动也将兑现中国电影行业在那期间向美国制片商做出的承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好莱坞电影引进和发行的国有巨头,当时承诺允许对票房收入进行国际审计。

同时,这也适逢美国和中国打算重新审议2012年就电影发行权签署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备忘录,而且美国电影协会寻求增加中国引进的美国电影数量。根据此前的协议,如果今年的磋商未能在1月1日之前达成协议,那么美国或在WTO对中国采取程序性行动。

本文来自 Bloomberg,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原文标题:Hollywood Said to Be Auditing China’s Box-Office for First Time

热闹之后的冷思考,再论传统银行的转型困境

$
0
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洪言微语(ID:hongyanweiyu)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这几日,几家互金巨头和几家大型银行相继签署合作协议,在市场中赚足了眼球,有人甚至戏称金融行业步入“美苏争霸”的新阶段,好不热闹。不过,各行各业,传统巨头的转型向来不易,成功者寥寥。

就商业银行而言,在行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发力转型,决策层固然有强烈的紧迫性,但似乎未找到明确的方向,而执行层则面临增长压力和人才流出的双重难题,一时也无暇顾及转型。转型不易,开放合作,似乎便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转型的终点在哪里?

在行业下行周期和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的双重影响之下,对传统银行而言,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增长唯一正确的选择,但转型的方向是什么?终点又在哪里?似乎没人能讲得确凿无疑。方向不明,转型就先失败了一半。

就目前来看,大银行的转型方向大致是“线上互联网化+线下网点智能化+走出去+综合经营+交易银行+科技驱动”,几乎每一点都对应一到几个部门;对于中型银行而言,去掉“走出去”;对于小型银行而言,再去掉“综合经营”。

大体上看,除了规模的不同,转型方向仍然是趋同的,可见,既便每家银行都能转型成功,结果依旧是同质化的。

问题来了,引致同质化的转型方向真的对吗?

没错,一直以来,银行的经营都没有摆脱同质化,但大家都能和平共处,不过,步入移动互联网和科技驱动的新时期,基于同质化的和平共处恐怕不行了,根本的原因在于线上APP代替线下物理网点成为战斗的一线。

战斗力再强悍的网点都存在天然的物理边界,而再小的APP在互联网上都是无界的,竞争从有界到无界,同质化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所以,如果转型的结果带来的是同质化,那么转型的方向便是错的。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基于自身禀赋,每家都有不同,才是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金融产品就那么几种,要充分做到差异化不容易,尤其是数千家机构的差异化,几乎不可能。

既然未来的市场容不下同质化,数千家机构又不可避免要陷入同质化,也意味着未来的市场容不下数千家机构。并购重组,恐怕会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对于业内大多数中小型银行而言,若找不到差异化方向,可能或迟或早都会成为被并购的对象;而对于大中型的银行巨头而言,唯有转型一条路可走。

但是,为转型找到方向谈何容易。2016年9月,美国《连线》杂志曾发表文章评价科技巨头的转型之难,重要的一点便是方向问题:

“戴尔、EMC、惠普和英特尔近些年学到的教训就是,硬件公司变成软件公司并非易事。但事实上,软件领域的公司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谷歌和微软学到的教训就是,软件公司变成硬件公司并非易事。近几年,谷歌收购了手机厂商摩托罗拉移动,但没过多久就将它转手给了联想。微软则在减记收购回来的诺基亚手机资产。”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大中型银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肯定是上述“线上互联网化+线下网点智能化+走出去+综合经营+交易银行+科技驱动”中的一种,具体是哪一种或哪几种的组合,各家银行各有不同。

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把上述所有方向都当做转型的目标,大而全,不聚焦,约等于没有目标,是不可能成功的。

从目标到落地:执行层面的障碍

既便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执行层面也会面临落地的难题。对银行而言,促转型的同时还要稳增长,在决策层,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在执行层,转型很重要,但增长更重要。究其原因,决策层关注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关注发展潜力,而执行层更关注短期绩效,关注考核指标的完成度。

那么转型能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呢?可以,但权重不能太高。一方面,在短期内,现有业务和旧模式才是增长的源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现有业务,一刻也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赋予新模式过高的考核权重,往往欲速不达,基本会诱发花样繁多的指标造假,反而打击了踏实发展新业务的分支机构的积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考核指标为直销银行渠道的理财余额,若赋予很高的指标权重,必然有很多机构动员客户把本应柜台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更换至直销银行渠道,左手倒右手,数字游戏而已。当然,针对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制定机构与具体执行机构的博弈要复杂得多。

更根本的一点在于,任何一种转型,都不仅是一种经营战略的重新选择,更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涉及到资源和权力的重新配置,也会要求文化的重塑,自然会遭遇阻力。

就以银行的互联网化转型为例,前几年一度非常热闹的直销银行部先后沉寂,现在不得不探索设立直销银行独立法人机构。中国历史上几大著名变法,失败者居多,究其原因,既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也有普罗大众的“民曰不便”,前者是利益问题,后者更多是文化问题。

此外,优秀人才的流出也是个隐患。近年来,媒体多关注银行高管的出走,其实银行基层组织的人才流失同样令人瞩目。行业下行期,收入、职业空间与压力的不均衡,加上互金机构的对线下渠道和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很多银行基层员工纷纷选择逃离,人才的流失反过来加剧了执行层面的落地难。

放眼来看,各行各业的转型都不容易。据统计,1981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企业,50%的企业跌出了1990年的榜单;1991年的财富500强企业,70%的企业跌出了2000年的榜单;2000年的500强企业,68%跌出了2012年的榜单;2010年的500强名单,48.6%跌出了2016年的榜单。此为一个例证。

如果打不过你,便与你合作

之所以需要转型,主要是因为在新模式的衬托下,企业变得传统。巨头一旦被打上“传统”的烙印,便大概率会遭遇一个悲伤的结局。

恰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新模式、新机构层出不穷,更多地的企业都是“被传统”而已, 一个不小心,颠覆传统企业而成长起来的新巨头就变成了“传统企业”,进攻者变成了守成者,攻守之势异也。 

遍观科技巨头,面对新模式的崛起,多采取“如果打不过你,就把你买下来(If you can't beat them, buy them)”的模式,无论是国内的BAT还是国外的谷歌、facebook等企业,都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来应对潜在挑战。

而就国内银行业而言,买买买的模式尚不现实,也就只能采取“如果打不过你,就与你合作”的模式。

好在,随着行业监管框架的落地,互联网金融业态迎来强监管时代,开始强调合规经营和规范化创新,行业也逐步摆脱了新兴业态的标签,在很多方面都与传统金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且进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相似的监管框架和差异化的定位,使得互金与传统金融机构具有了更多的合作基础。

当然,业务层面的合作会不会进一步演化成股权层面的买买买,那就是后话了。

不知道这条治疗抑郁症的“发带”,能否解全球3亿患者之苦?|潮科技

$
0
0

作者| 石筱玉

编辑| 傅博

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症是一种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其实,抑郁症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发病率超过4.2%。而在中国,最保守的估计也将抑郁症的患者人数定为5400万。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由于抑郁症的私密性,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能够得到医疗帮助。身边并未经历过心理疾病的人们甚至会指责抑郁症患者自卑、懦弱、胆小,认为他们的症状不值一提,从而也阻止了不少抑郁症患者寻求帮助的脚步。

正因为如此,政治家丘吉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演员奥黛丽·赫本等世界名流都曾受抑郁症困扰;海子、张国荣、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等人甚至因为抑郁症失去了生命。


韩国可穿戴设备公司Ybrain设计的这一头戴设备名叫Mindd,重量仅为150克,形似一条窄窄的发带。

不过,在佩戴这个“发带”后,使用者的额叶将会感觉到设备发出的经颅直流电刺激(deliver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发明者们相信这一刺激能够大大减缓使用者的抑郁症症状。

Ybrain成立于2013年,由来自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三位工程师共同创立,目标是设计出能治疗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可穿戴设备。研究者们开发Mindd的初衷很简单:由于额叶的活性下降与抑郁症症状紧密关联,Mindd直接使用微弱电流刺激大脑额叶,以增加其活动。

Mindd与使用者额头接触的部分有一个浸泡过盐溶液的吸收垫,以用来传导电流。开发者们称,使用时会有一种刺痒感,但并不会带来太大不适。最终,设备释放电流的20%左右将到达额叶区域。

目前,Ybrain已融资102亿韩元(约6117万人民币),并准备好将Mindd推向市场。

Mindd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家中进行使用,在某种意义上避免了抑郁症患者的“求医之苦”。

尽管如此,Ybrain并不希望将医生们隔离在这个过程之外。Ybrain的研究者们为Mindd设计了一个配套的app,能够收集用户的睡眠质量、设备使用时长等信息,并发送给设定好的医生。

Ybrain的创始人之一、CEO Lee Ki-won坚信这个app会改变医生与患者的互动方式。他在The Korea Herald的采访中表示:

“Mindd自动收集的这些信息原本需要依靠患者主动记录。这样一来,我们希望能够提升(抑郁症的)治疗成效。”

Ybrain公司CEO Lee Ki-won在产品原型前。

在Mindd这一有辅助治疗作用的头戴设备之前,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早已希望能够通过可穿戴设备解开使用者的“情绪密码”。这些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这些识别用户情绪的可穿戴设备能够给用户提供“预警”,从而规避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今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上,一只名叫SenceBand的智能手环就斩获了“可穿戴设备”和“健身、运动和生物技术”两项创新大奖

SenceBand希望能够通过用户体征判断其情绪。但和大部分测量脉搏的“低精度”可穿戴设备不同的是,SenseBand能够精确测量用户的心电图,并能在用户“心态爆炸”的时刻提醒用户及时转变心情、远离让自己烦躁的任务。

SenceBand的宣传图。使用SenceBand是不是能让你的一天变得元气满满呢?

在今年三月,日本制药公司武田会社(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和在线医疗平台Cognition Kit也进行了抑郁情绪识别的相关合作。他们设计的app将搭载Apple Watch,能够随时随地检测使用者的认知状态与抑郁状态。此外,类似的“情绪检测设备”还有密歇根大学与贝尔实验室合作的“It”加拿大初创公司InteraXon设计的“Muse”等等。

不过, 由于Mindd能够进行生理性干预,因此它在目前辅助治疗抑郁症的设备中是最先进的。到目前为止,Ybrain已经在首尔及首尔之外的12家大型医院中部署了Mindd。Ybrain今年的目标是在大约150家韩国医院里推广这种设备,让产品接触至少3000名患者。

此外,Ybrain也希望在2019年前拿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批。哈佛大学医学院也已组织一个由500名抑郁症患者参加的评估,以探究Mindd的临床效果。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抑郁症相关的治疗;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以Mindd为代表的辅助治疗设备能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希望我们作为“幸运的大多数”,能够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iPhone 十周年:忆第一代 iPhone,是它续写了乔布斯的传奇

$
0
0

编者按:下面这篇文章并非新作,事实上,它足够老了:刊载于 2007 年 7 月的《纽约》杂志, iPhone 正式发售不久后。由于明天是 iPhone 发售十周年纪念日,特重新拿来供大家阅读。

这是一篇「传统的」新闻作品,以阶段性总结的方式穿插多方观点,成一时之言。在互联网报道泛滥的今日,高度总结性、时间尺度较长、多方声音汇集的文章越来越难得。它有很强的「时效性」,多年之后任何读者均可知,这篇文章中很多疑虑均已被现实无情击碎,但这恰好是它的价值——如果人们不想在五年、十年后回忆起 2007 年前后苹果发布 iPhone 后就一帆风顺,应该记住此时乔布斯面临的诸多压力:iTunes 腹背受敌、iPod 的增长似乎遇到障碍、期权倒签案……iPhone 并非毫无阻力的凭空诞生,事实上,有太多事让乔布斯分散精力,幸好他以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推进了一切。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本文作者 John Heilemann,当属当今硅谷最资深的记者之一,他曾在 Google 上市后撰写了一篇深度报道,无愧于迄今最佳相关题材作品。而具体到乔布斯这篇文章,我们并不能说他做到了绝佳,但信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试举几例:

「他一直坚信,有朝一日他定会成为人类的引路人。」——沃兹尼亚克

「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无敌的人。 他有那种能扯开你的胸腔、把手指捅进你身体里的力量。」——Jean-Louis Gassée

「我以为他们不过只是小打小闹的小众市场玩家——我对他不屑一顾。而从那时候起,在乔布斯眼里,英特尔便一文不值,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安迪·格鲁夫

攒集这些与乔布斯有过交往的人的肺腑之语,堪称本文对于外界的最大贡献。

本文译者为 chaos sphinx,他曾独力翻译过《史蒂夫·乔布斯与无形世界之门》,在诸多事务中拨冗完成这篇长逾万字的作品,令人感佩。

因全文过长,我将文章附录于延伸阅读,请有兴趣的各位由此开始。

1

乔布斯慢步踱上讲台,一丝感慨瞬间涌上你的心头:岁月不饶人,乔布斯老了。而后,你转念一想:不对,他并非老了,只是时光终于在乔布斯身上烙下了岁月的印记。在他的不惑之年,乔布斯仿佛施展了道连·格雷的魔法(详见王尔德名著《道连·格雷的画像》——编者著),暂缓了青春的脚步;而现在,当时间在乔布斯的生命中圈下第 52 道年轮时,他的头发已寥寥可数,身躯似已羸弱不堪,行走吃力,步履蹒跚。他那鲜明的面部特征——鹰钩鼻、深酒窝,布满了淡灰色的斑斑胡茬。倘若落在漫画家的笔下,他将会是安德烈·阿加西和萨曼·拉什代的结合体。这苍老的一幕看似突兀,但其实却再贴切不过。作为一个肆无忌惮的异类,经历了对硅谷三十载的统治后,恍惚间,乔布斯仿佛已然抽身,开始退居幕后指点江山。

在五月的那个下午,乔布斯前往加州卡尔斯巴,参加《华尔街日报》的「D日:万物皆数码」会议,并在四季酒店接受了采访。身着那身经典的服饰——黑半高圆领 T 恤、里维斯 faded 501s 牛仔裤和纽百伦跑鞋,乔布斯与日报科技专栏作家 Walt Mossberg 相对而坐,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了这次访谈:「在近期将公司由苹果电脑公司更名为苹果有限公司后,苹果实际涉足的是何种行业?」

「我们即将参与到三个行业及一个爱好之中。」乔布斯尽力收敛着自己所散发的气场,淡淡回应。然而观众却依然膛目结舌,仿佛 U2 主唱 Bono 正置身现场。

当然,将乔布斯比作摇滚巨星的修辞早已成了陈词滥调。从他投身商界的那一刻始——亦即乔布斯的整个成年期,他便一直在辐射自己那仿佛催眠般的气场:他的「现实扭曲场」。但当乔布斯对此不再做过多的掩饰时,苹果的现状已不需要太多的扭曲和夸大。在他提及的前两个行业中,凭借 Mac 与 iPod-iTunes 组合,苹果在近 1 年狂揽 216 亿美元销售额,获利 28 亿。其股票价格在去年翻了一番,并在上月跻身 S&P 100,成为名副其实的绩优股。而凭借 Apple TV——即乔布斯所谓的「爱好」,苹果已开始向起居室娱乐的圣地发起进攻。而那个可能你早已耳闻的第三波攻势也近在眼前——那个裹着一圈华丽镶边的令人脱口称赞的掌上电脑:iPhone。

十年前,当乔布斯重拾苹果时,倘若有人预言苹果将会开创今天这番天地,定会被当做痴人说梦——甚至仅仅权当笑料。在鼎盛时期,苹果也曾资金无限、天赋无限、创意无限;其笔记本销售状况也曾势如破竹;它与微软的战争一度演变成一场同根相煎的乱局。而在今天,Mac 正在缓缓地蚕食着 Windows 的领地,而 iPod 在六年内超过 1 亿部的销量,使微软不得不望尘莫及。 

Mossberg 提到了这个令人赞叹的成就并借此问及 iTunes 的下载量——至少 3 个亿,乔布斯答道。「这个规模是否让你感到惊讶?」Mossberg 又问。

乔布斯深沉地点点头:「我们所做的许多事的规模都让我感到惊讶。」

2

乔布斯的传奇是美国最经典的商业传奇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它的构成及其严密传统而匀称:每十年开启一个新的篇章,纵横三十年—— 

第一章「兴起」(1975–1985):乔布斯与其同伴沃兹尼亚克初涉商业,在其父母于硅谷的车库中创立了苹果公司;凭借苹果 II 从根本上创立了个人电脑产业;将苹果推向大众,并在 25 岁之时富甲一方;之后又凭麦金塔改变了科技的面貌。

第二章「沦落」(1985–1996):乔布斯被苹果放逐,于在野之时同消沉鏖战;手握 NeXT 和皮克斯在浮沉间挣扎。

第三章「复兴」(1997–2007):乔布斯重返苹果并将其修葺一新;皮克斯终成硕果并被迪斯尼收购;跻身百亿富翁之列;直至被神化为设计之神和多媒体前路的先知。 

而乔布斯那特立独行的性格,始终贯穿于这三个章节。他的救世主思想从一开始便显露无疑。沃兹尼亚克曾说:「他一直坚信,有朝一日他定会成为人类的引路人。」然而,乔布斯的朋友、对手甚至是他本人对其最普遍的描述却是:混蛋(紧随其后的是天才和反社会分子)。他对人情的漠视及其传奇并无所不在。一位《连线》作者曾问道:「假如你可以回到过去,你会给25岁时的自己什么忠告?」乔布斯脱口而出:「别理那些脑残采访——我没时间扯那些淡!」在仅仅走马观花过赛格威的 HT 系列随意车后,他便不屑道:「什么破玩意儿」,之后又将赛格威的创始人及 CEO 贬为「榆木脑袋」,并蔑称其市场部主管「应该去爱达荷州的小卖部卖纸巾」。为了让政府参与到联邦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中,他曾向美国司法部长助理 Joel Klein 挑唆:「你是想干点大事儿呢,还是就这么混着?」

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依然崇拜着乔布斯,他曾公然恶言相向的员工后来承认,是他激发了自己精彩的作品;他曾取笑过的行业巨头事后坦白,真理始终掌握在他的手里。3Com 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曾对乔布斯不近人情的本性评价道:「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高标准的索求……他对那些无法与之共持或履行这一标准的家伙毫无耐性。」而乔布斯在其本性驱使下勃然大怒的场面,在其商业生涯的三个篇章中屡屡上演。人们对其业已司空见惯。 

但在今天,乔布斯正在背离那个经典的架构,翻开了苹果的第四章。因为 iPhone,他将苹果带入了未知的领域。他的动机并非难以捉摸:在全球,每年都有上十亿的手机在各地出售,不论是在规模、普及程度还是关联程度上,手机都是所有电子产品市场的基础。而一个可以将该领域颠倒乾坤、由其翻云覆雨的机会,对乔布斯而言,几乎无可抗拒。 

与之相反的是,苹果的竞争对手却认为,iPhone 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一位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的 CEO 认为,「整个他大爷的西方世界都在期望它会成为一个帝国扩展其疆域的典范,但其实每个人都在默念,我们……真的想买一部500美元的手机吗?我们……真的想要一个近乎全能的设备吗?这玩意……真的能像它所标榜的那样吗?天啊,这可能吗?」(编者注:毫无疑问,这是诺基亚的 CEO。)

而舆论则一致认为,这些业内人士的忧虑不过是杞人忧天。在大众看来,乔布斯定会再次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发布又一款势不可挡的产品,以之宣泄自己意图重塑意识、改变文化的渴望。而苹果的过去,仅仅是这一统治扩张和转移的序曲。 

但是,如果这些舆论错了呢?如果乔布斯和苹果已经江郎才尽了呢?如果苹果的权势和影响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呢?这些假设成真的可能性看似微乎其微,但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科技历史却一直在暗示着这个不详。那段历史在低吟着物盛而衰、乐极则悲的往事。若有质疑,只需去问问索尼的人们,或者去问问比尔·盖茨,或者,就此而言,只需问问乔布斯自己——尽管在这一刻,他的脑海可能会对这段往昔选择性失忆。

3

时光倒回十年前。1997 年 8 月的一个早晨,我在旧金山登机前往波士顿,乔布斯将在那里的夏季 MacWorld 大会上向世人表明,他已重新执掌苹果。当时,我正在做一篇关于他的专题并接连几周辛勤地请求与之会面,却最终徒劳无功。那天,我慢步走进机舱,坐定,然后——哇,乔布斯竟然正坐在我的对面,接受《时代》记者 6 小时不间断地采访。当飞机刚刚触到洛根的地面,我便上前自我介绍并询问他是否有空聊聊接下来的几天。 

乔布斯:「不好意思伙计,我现在不接受采访。」

我并没指望他会多在乎我最终写出的那篇专题,并非因为它对乔布斯过于刺耳——绝非如此——只不过,那篇报道对乔布斯重建苹果的前景及其悲观。我写道:「经过多年严重的管理不善、内部纠纷以及亏损积压,苹果曾经的传奇几乎已被涂抹得一干二净。不出意外,苹果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成为一个仅仅收支平衡的公司。」

必须说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非少数,即使一些乔布斯的崇拜者也不例外。Jean-Louis Gassée,一个在乔布斯怂恿下来到苹果,并出任产品开发部经理的声名狼藉的法国人,曾对我说乔布斯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无敌的人。 他有那种能扯开你的胸腔、把手指捅进你身体里的力量。」(同时,Gassée 还说起过早年他和乔布斯在巴黎,为波姬小丝在爱马仕挑礼物时的一个段子:「他问我能不能告诉他怎样才能保住自己脑门上的头发。」)但当我问及Gassée是否相信乔布斯可以拯救苹果时,他郁闷地说:「没门。」

通过事后分析,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错误并非是因为高估了苹果所面临的困境——乔布斯曾对朋友说,当时的苹果距离破产只有 90 天;我们的错误是,我们低估了乔布斯本人。但应当指出,乔布斯对美国大众消费文化脉络的熟稔,在之前的十年间并未太多流露。离开苹果后,乔布斯在 NeXT 打造了一台高端至极的电脑,其设计及其乔布斯化:一个如雨花石般光滑的高贵方盒。但因 NeXT 「方盒」却太过昂贵,以至于它的销售量可以用算盘计算(有些夸张,但并非太过)。 

事实上,我们对乔布斯的质疑理所当然。事实上,他也确实失败过。借 NeXT 之手,乔布斯向无数批评家竖起了自己倔强的中指——那些批评家说,乔布斯不过只是个推销员,一个巧舌如簧的商人,为此,NeXT 「方盒」将做成世上最先进的电脑;在评论家眼里,乔布斯的骄傲——Mac,并未征服世界,因为大型公司对之毫无需求,为此,NeXT 将目标瞄准了大型公司。乔布斯抛弃了自己对消费者的直觉,而取而代之采用的新策略,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

但当乔布斯回到苹果后,他立即寻回了自己的直觉。回归之后,他的第一项行动是发起了「不同凡想」的广告宣传,罗列出一系列标志性的面孔:约翰·列侬、甘地、毕加索、默罕默德·阿里。这是一场及其自恋的宣传——选择这些人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乔布斯的偶像,但这并未使这一广告系列有丝毫逊色。而且,为了精心策划这场广告战,乔布斯甚至作出了一些以其自身标准看来都属胆大妄为的举动。一位参加过 1997 年在旧金山为比尔·克林顿筹备资金晚宴的人告诉我,那天晚上,乔布斯曾将总统拉到一边向其求助:能否致电汤姆·汉克斯并劝说他为自己的广告配音?(Richard Dreyfuss 对此评论道:这一次,克林顿多少表现出了一点判断力)(编者注:似乎有理由怀疑这则逸事的真实性,毕竟 1995 年皮克斯出品的《玩具总动员》已经起用了汉克斯,并为双方都带来很多好处。) 

但乔布斯的直觉已远远扩展到销售领域之外。他对简约的追求使他即刻缩减了苹果的产品线——此时,苹果的产品线已经臃肿至近 12 种类型的电脑,而且还有牛顿之类的其他设备。「在他回来不久后我们见过面,他走到白板前说,『你看,我们公司的结构太复杂了。』」EarthLink 创始人 Sky Dayton 回忆道,「他说,『我们只需要专注四件事,』然后他画下表格: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用户、交易。这就够了。而我,不禁惊呼,『绝了!』」

当乔布斯准备发布第一代 iMac 时,他遭到了许多认为其已走火入魔的下属的反对:每一份市场调查的边边角角在都表明,消费者并不会购买一台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电脑。乔布斯怒吼回应道:「只要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就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真理站在了他这一边。而他也预感到,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倘若再将电脑看做人类追求艺术人生的工具,只会成为一个矫情的愿景;随着网络的兴起,使用电脑不再是为了处理文档、整理数据之类正经严肃之事,而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收发邮件、即时通讯、下载非法音乐、欣赏在线成人爱情动作片。而一旦个人电脑踏入娱乐的领域,它便隶属时尚的管辖之内。 

然而,Mac 的力挽狂澜不仅取决于其设计与革新。它需要一个与乔布斯本性截然相反的决定因素:冰释前嫌。与微软签订的和平条约是最明显的例子,而与微处理器巨头因特尔关系的重修也至关重要。二者之间的旧仇起源于 1977 年乔布斯与安迪·格鲁夫的一次会面。在那次谈判中,乔布斯要求与因特尔的最大客户享受同样的价格——而此时,苹果仅与因特尔合作了一年。格鲁夫愤然拒绝。「我以为他们不过只是小打小闹的小众市场玩家——我对他不屑一顾,」格鲁夫后来说。「而从那时候起,在乔布斯眼里,英特尔便一文不值,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 2005 年,直到苹果宣布从那时起,所有 Mac 电脑都将采用因特尔处理器。今天,Mac 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是 PC 的三倍,乔布斯倾注在苹果上的心血最终使因特尔获益匪浅。这场在乔布斯脑海中淤积了近 30 年的极其琐碎而私人化的纷争,流露了太多乔布斯的本性;但是,乔布斯最终对其付之一笑,也同样意味深长。 

4

Mac 的涅槃重生自然使苹果的信徒们欢呼雀跃(需要说明,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所有信徒都笃信,重生的 Mac 绝非乔布斯的巅峰之作,而有朝一日,苹果必会登峰造极。而 iPod,正是推动苹果再凌绝顶的关键。 

无需多言,自 2001 年 10 月诞生一刻起,iPod 已注定是一款精巧绝伦的机械杰作。在加州库柏堤诺的苹果总部发布现场——那天的请柬上戏谑地写着「友情提示:这次不是 Mac」——乔布斯施展了他最为奇妙的腾云驾雾般的魔力。「这款神奇的设备可以容纳成千上万首歌曲,并且可以安放在我的口袋里,」他说,「这真是一次巨大的,巨大的突破。」 

然而,并非人人都对此惊叹不已。随着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以及 9·11 事件,经济的前路摇摆不定 。先前所有 MP3 播放器——其数量极为庞大——无一例外全军覆没。而苹果曾经在小型设备上的涉足均以失败告终。多数业界保守派都持有同一观点,如同《科技市场调查》一名分析师所言:「这些产品能赚到什么钱呢?现在不是向市场推广新产品的时候。」

即使在苹果内部,人们也没有在一开始就对 iPod 寄予过高期望。它仅仅被看做苹果公司「数字中心」计划的一部分:与 iMovie,iDVD,iPhoto 等一系列配件结合,将 Mac 打造成用户的多媒体中心。为此,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曾暗示,iPod 具有移动存储的功能。而将苹果由此从一家电脑业的落败者转型为一家消费电子设备巨头的构想未曾向任何人明示。

而这个构想也因乔布斯的一个果断决定更加深藏不露:从最初起,他即拒绝使iPod 与基于 Windows 的 PC 相兼容。以此,乔布斯将 iPod 的潜在市场限制在 1500 万 Mac 用户之内,而完全不顾 5 亿 PC 用户的世界。根据《iPod史记:完美之物》作者 Steven Levy 所述,这项决定在 iPod 团队曾产生过争议。但当他们为此争论时,乔布斯怒了。「我还记得那天,」一位苹果主管告诉Levy,「他咆哮道,『我绝不会让iPod和PC扯上关系!』 

但当 iPod 的销售量一飞冲天时,乔布斯妥协了:在 2002 年中期,iPod 步入了 Windows 的世界。这个逆天转变不仅意味着乔布斯将 iPod 与苹果的市场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它也暗示着乔布斯的野心即将怒放——他看到了重塑整个音乐市场的机会。

5

在音乐市场改革先锋 Napster 横空出世后,针对发展迅速的文件共享起义,唱片公司发起了一场猛烈的反击。而乔布斯,凭借皮克斯在好莱坞赢得的声望,使人们相信他可以将唱片的价格标签贴到网络音乐的销售上。乔布斯与音乐公司一一接触,欺骗,劝哄,承诺苹果将会贯彻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以此限制音乐被随意的复制。但唱片公司却顽固不化。「他们担心这会使音乐在 P2P 相助之下进入自己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在线音乐公司MusicNet 的 CEO Alan McGlade 解释道,「他们过了好一阵才缓过来。」

但最终他们同意了——讽刺的是,竟还是完全同意。因为苹果提到了其微不足道的电脑市场占有率。乔布斯告诉 Levy:「一开始我们只说服他们放我们在 Mac 上动手。我们说,『这个……其实,你看,如果这个事出问题了,它也只会折腾掉百分之五的市场。』」

iTunes 音乐商店在 2003 年 4 月面世,收录了二十万首歌曲,每首售价 99 美分。六个月后,乔布斯劝说唱片公司允许自己向在 Windows 上使用的 iPod 出售音乐。唱片公司对人们终于在网络上为音乐买单兴高采烈。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他们可以在每首 iTunes 上售出的音乐中获益三分之二。

现在,iTunes 商店已经售出了 25 亿首歌曲——但基本没给苹果带来多少利润。乔布斯从未打算靠零售音乐大赚一笔,iTunes 商店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卖出更多的 iPod。因此,在 iTunes 上购买的音乐无法在微软的 Zune 或者索尼的数码随身听之类外来音乐播放器上播放。而从 Rhapsody 或 Sony Connect 等外来服务上下载的音乐也同样不能通过 iPod 欣赏。 

乔布斯对此毫不后悔。他在「万物皆数码」会议上辩解:「看看iPod的销量,再看看我们在 iTunes 上的音乐销量,平均每台 iPod 上还不到 25 首。而每台 iPod 差不多都有上百首歌曲。所以 iTunes 显然不是用户获取音乐的主要来源,甚至根本就没通过 iTunes 买过多少音乐。所以那些不知为何认为……iTunes 迫使人们购买 iPod 的理论真是荒谬。」

真的荒谬吗?诚然,乔布斯认为「人们购买iPod的理由是因为它是最棒的音乐播放器」这一点确实不假,但 iPod 与 iTunes 的联系也确实为竞争者的加入造成了阻碍。它的设计限制了用户的选择,使想要将在 iTunes 上购买的音乐复制到其它设备上的用户怨声一片。亦促使欧洲政府对此向欧洲委员会提起诉讼——虽然该投诉到目前为止未取得任何进展。

尽管如此,对 iTunes 提供 DRM 保护的不满仍在增长。在一些音乐界人士眼里,苹果已经渐渐从一位促进者转变为一个保守派。在一些用户眼中——包括我自己,iTunes 音乐只能被复制到限定电脑上、并且低于 CD 音质的做法,已经破坏了协议。综合无数经济以及技术因素,这些积怨正在激励着第二场线上音乐革命——这对 iTunes 与 iPod 而言,绝非什么好兆头。

6

两年前,在西南音乐节时,当我和 Shawn Fanning,Napster 的创始人和变节者在德州奥斯丁大嚼特咽我最喜欢的墨西哥卷,谈论他的下一项事业——Snocap 时,他说:「苹果扭转了乾坤,乔布斯向唱片公司表明,其实人们愿意为音乐付钱,即使他们可以从别的地方免费得到。这使唱片业对消费者寻觅免费音乐之处的敌对态度因此得以改变。」Fanning 向后一仰,正了正他的红袜棒球帽,「但音乐界并不想让一两个零售商控制整个市场。而在菜单上,『99美分』模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两年后,Snocap 全权掌控着线上音乐世界的主力军之一、默多克的新闻公司旗下的社交网络巨人 MySpace 的技术。该公司所设计的系统允许乐队在其 MySpace 页面上直接出售自己的音乐作品。不同于 iTunes 的是,这些作品的售价由乐队自己决定,而且他们提供无 DRM 保护 MP3 格式音乐的下载,这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播放器上聆听这些音乐,当然,也包括 iPod。

MySpace 和 Snocap 并非单枪匹马。上月,亚马逊公司终于宣布,他们将进入音乐零售市场,并将在年末开放提供无 DRM 保护 MP3 的下载商店。起初,亚马逊的商店将只提供来自独立唱片公司以及一家大公司——EMI 的音乐,但不出意外,其他的大型唱片公司将会迅速跟进。比如说,无 DRM 保护音乐的试行已经在欧洲广泛推广,而据报道所说,亚马逊正在与 Google 协商 MP3 的出售协议。 

任何明显如此的趋向都不会逃过乔布斯的眼睛。看到这场浩浩汤汤的行动正在将自己忽略而过,他迅速冲到阵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命为最高指挥——先是致信音乐产业要求终止 DRM 保护以作为铺垫,之后又在上月发布了一项叫做 iTunes Plus的服务,以 1.28 美元出售每首无 DRM 保护的音乐。 

但取消 DRM 仅仅是数字音乐发展潮流猛烈攻势中的一记狠拳。Rhapsody、Yahoo Music 以及重生的 Napster 等基于网络的订阅服务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服务允许用户在缴纳月费后任意收听成千上万首歌曲(同时也提供下载业务,只是不再需要通过 iPod)。之后又掀起了一波「音乐发掘网站」的浪潮,包括Pandora(个人化网络电台)、Hype Machine(音乐播客搜索及试听),还有刚刚被 CBS 以 2.8 亿收购的 Last.fm(音乐社交网络)。

「所有这些都是苹果的盲点,」身为狂热音乐爱好者的纽约风投家 Fred Wilson (编者注:此君正是著名博客 A VC)认为。「现在,下载模式仍极其重要,因为我想带着这些音乐到车里或健身房欣赏。但一旦我们真正拥有了移动宽带,流媒体模式必将取而代之,然后,人们便不需要拥有这些文件。只要这些音乐飘在云端就好。」至于「音乐发掘」,Wilson说:「我从未在iTunes上找到我喜欢的什么歌手或歌曲……这只不过是Tower Records音乐商店的网络版……甚至更糟。」

作为 iTunes 的竞争对手,MusicNet 的 McGlade 也持相同意见:「下载购买的缺陷是,每当你想听一首歌的时候,你都得做一次购买决定。我想说的是,一旦你让人们感受到订阅服务的优势,他们就不会回头了。」

这一切对 iTunes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其统治的结束近在眼前。iTunes 的成功建立在傻瓜模式之上,但 iTunes 正在褪尽铅华,泯然庸常,直至在时代的车轮中沦为腐朽。在 Last.fm 创始人之一 Martin Stiksel 看来,「苹果已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们填补了这一阶段的空白。为此,我们对史蒂夫报以诚挚的谢意。不过现在,我们不需要你了。」 

这个结局对 iPod 而言并非惨不忍睹,但却依旧无情。在一个物质富余的世界, iTunes 的筹码,无保护的 MP3 的作用已渐渐式微,iPod 将会遭遇更为惨烈的竞争局面。一位自称是乔布斯朋友的硅谷要人认为:「他们依旧是这片天地最强大的玩家,但他们可能已无法再做太多扩展。这是经济学的常识:当某一行业的进入没有任何阻碍时,其商品价格将跌至供求平衡的层面。但史蒂夫不会对这个层面感兴趣。MP3播放器终会沦为CD播放器——一个廉价货。」

此人还说:「我想在六个月前,iPod的销售高峰便已经过去了。我注意到它利润在一路走低。这就是为什么,iPhone对苹果而言至关重要。」 

7

在乔布斯揭开他那星光闪耀的新玩物后,仅仅半小时内,iPhone 便被无数博客冠为手机之神。这是我们渴望多年的一项创造:音乐播放器、照相机、电邮收发工具、网络浏览器、以及手机——所有一切功能汇聚在一个不可思议而诱惑四射魔盒中。目睹乔布斯活力充沛地秀出那惊艳一刻后,即使连尖酸刻薄的观察家也呆若木鸡。「昨晚我一夜无眠,」《商业 2.0》编辑Josh Quittner评论道,「这个星期二怎么这么他大爷的诡异,就好像我们身处一场心甘情愿被催眠的幻觉之中……所有那些本来冷若磐石的技术专栏记者平生第一次目光迷离,就跟到了高潮似的。」

由「手机之神」所引发的呼吸骤停一定让乔布斯无限满足:他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看做是承载信仰的圣物,一个能够激励无数蠢蠢欲动内心中的原始渴望的圣物。此后数月,喘息声愈加沉重。在发布会上,乔布斯保守地预估了销售量:在 2008 年末售出 1000 万部左右,占领全球市场的百分之一。但产业分析家们却对 iPhone 信心百倍。Piper Jaffray 的 Gene Munster 认为在08年末其销量将达到 1560 万,而到 09 年,这个数字将是 4500 万。伦敦电信投资者认为:「通过 Mac 和 iPod,苹果表现出了自己在元素混搭方面的出色能力,而他们应该也会将此技艺体现在 iPhone 之上。Nokia 和其他手机制造商此时此刻一定自愧不如。」

乔布斯并不想使人们从眩晕和慌乱中归于冷静。他对 iPhone 评价到:「这是我们所做的最完美的 iPod。这真是一部精美绝伦的手机……这是因特网第一次真真正正坠入你的口袋之中。如果有什么能做到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那便已经极其成功……但我们全做到了!」

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场几乎曾未施放过如此强劲的波动,以至于淡化了 iPhone 的种种弊端。首先便是价格:根据存储量的不同分别为 499 美元或 599 美元。「五百美元买部手机?」微软CEO鲍尔默近期对一帮高中生说,「我肯定不会买这么个玩意让我孩子带着。难道现场除了我以外再没人丢过手机?」

其二是 iPhone 金玉其外的特征之一:触摸式键盘。当有人在卡尔斯巴问及乔布斯,关于摒弃实体键盘在苹果内部引起多少争论时,他回答:「呃,没有。」没有?「我们都认为这是一款更棒的键盘。它需要花上几天时间来习惯……而一旦你学会如何使用,你就会‘键’步如飞。」

但对频繁使用电邮的用户——那些不会为 iPhone 的价格脸色大变的商业人士而言,没有实体键盘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在近期成立了 Helio、并正在销售另一款智能手机 Ocean 的 Sky Dayton 指出,触摸屏在电子产品上曾有过一段凄惨的历史。设计者曾考虑过在 Ocean 上采用触摸键盘,但最终舍弃了。在 Dayton 看来,那是因为「当你输入时,触觉反馈是一项基本需求。好比说,『既然我长了大拇指,那么我就想要利用它。』」

Dayton 还列举了 iPhone 其他的缺陷:「没有可拆卸的电池。不可使用储存卡。没有 GPS。它有一块大屏幕,所以用 iPhone 来看电影本来会是很棒的享受——但是因为没有可拆卸的电池,所以你不会在把它当做手机使用的同时再用来看电影。因此你遇到了一个船房难题:它不是一座房子也不是一艘船,他二者皆能,却无一精通。」

不得不说,在对 iPhone 的诸多质疑里,大多数都是诞生在苹果竞争对手的想象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批评毫无价值——当然毫无疑问,乔布斯一定会对这些异见作出积极反击。而他对其对手无尽的蔑视也着实尖刻而深远:「通常他们会尝试模仿iPhone的硬件,这得让他们花上些时间,而且他们还不一定有那个能力模仿地出。」而且乔布斯坚持认为:「只是,iPhone的软件领先全世界至少五年,它的设计难度令人望而却步。」

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否认,手机软件和无线电邮装置确实如乔布斯所说的那样糟糕到令人发指。但也许不会永远如此。过去两周,在洛杉矶 Helio 的办公室见过 Dayton 后,我就一直在试用一部 Ocean。它的设计不如 iPhone 那样华丽,但也十分酷——甚至可能更实用些。它采用了双向滑盖技术:纵向推开屏幕,会出现一块手机键盘;侧向推开,则是 QWERTY 键盘。而且 Ocean 的软件也非常智能且易于上手,而它那顽皮的图案则有一种动漫的美感。

这并不是说 Ocean 对 iPhone 构成了强劲的威胁。Dayton 的公司到目前仅有不到 10 万用户。关键是,苹果踏入了一个好手如云且变换莫测的领域——一个不仅遍布着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这样的大公司,而且还有许多极富革新精神的新贵的领域。 

而所有这些公司,都拥有苹果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他们早已了解并适应了手机业最难以回避的那个负担:手机运营商。对 iPhone 更不利的是,乔布斯所选择在至少未来五年中的独占运营商——「新」AT&T, 是几大巨头中众所周知的网度最慢、技术最差的公司(不难猜测,AT&T 所给出的价格是最吸引人的)。 

一些评论家十分诧异为何苹果不直接发行「解锁版」iPhone,使其可以摆脱运营商的桎梏。对此,一位精通手机业的风投家解释道:「这不可能。手机业是全球最发达的行业,操纵者不会允许任何手机制造商越俎代庖。诺基亚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尝试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到现在还没什么进展。你别无选择,只能和那些吸血鬼合作。你也知道这对乔布斯来说是多么憋屈的事儿。」

毫无疑问,过去三十年来,乔布斯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苹果的优势在于,这家公司在贯彻着「一网打尽」的理念——硬件、软件,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切。这虽是苹果在 PC 市场大败给 Windows 的主要原因,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iPod 会令所有人一霎间如醍醐灌顶。但不论其利弊,「一网打尽」始终是乔布斯思想的试金石。但现在,他已进入了一个将成败建立在效率之上的行业,而且与之同行的不是别人,却是 AT&T。真是不巧。

但「一网打尽」并不是乔布斯寄托在 iPhone 上的唯一思想。还有苹果的始终不移的一个目标——一个把 iPhone 和 Apple TV 双双供奉在祭坛上的目标——乔布斯意图带领公司走向网络与电视交叉处的宏愿。在「万物皆数码」会议上,乔布斯公布了苹果与 YouTube 达成了通过 Apple TV 上播放其视频的协议,他同时透露,尽管在最初他将 Apple TV 视为第二代机顶盒,但现在他的策略发生了变化:「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慢着,这个世界上的DVD播放器比机顶盒多得多……我们要做这个网络新时代的DVD播放器。」而这,就是他们的爱好。 

不难看出,因为同时进入了两个市场,这场冒险已经使苹果扩张到极限。多年来,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改进着 Mac 操作系统是苹果最出色的优点之一。但在四月,苹果不得不将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更新时间推迟到六月到十月——因为它需要将工程师调到 iPhone 项目中。 

「他对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困难毫不知情,依旧努力去做得又多又快。」一家一直为过度扩张而困扰的大型公司CEO说道。那么,他会给乔布斯什么忠告呢?

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会给他忠告,反正他肯定听不进去。」 

9

与 Walt Mossberg 的访谈结束几小时后,观众开始排队等候,等待着一场注定将会载入史册的相逢:在经历了多少萧瑟秋风后,乔布斯与比尔·盖茨将第一次同台亮相。自然,人们期望着他们会在台上狂风暴雨般唇枪舌剑,纵然这种针锋相对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者却有理由相信,他们很有可能满载而归。几天前,当乔布斯被问及关于 iTunes 在 Windows 系统上广受欢迎的问题时,他俏皮地回答:「这就像给一个蹲在冰箱里的人一杯冰水。」

当然,盖茨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玩笑。而且不出意外,这个玩笑触碰到了一根自 1996 年就在隐隐作痛的神经。那时,乔布斯曾在PBS的纪录片《书呆子的胜利》中对微软口无遮拦地大肆评论。乔布斯说道:「微软的唯一缺陷是没品位。他们完全没有品位,我不是说小的方面,我指的是在整体上而言——他们从不考虑原创的思想,也不会将自己的文化注入到产品之中。」

乔布斯-盖茨的对台戏持续了近 90 分钟,大多时候几乎都是轻柔而温馨的点到即止。但是,在最后一刻,一个观众的提问引出了一丝怒火的明灭:两位各自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什么? 

盖茨久久地抚摸着下巴,坏坏地一笑。「噢,如果可以学到乔布斯的品味,我愿意付出很多。」

乔布斯死盯着地板,仿佛给地板穿了孔。当轮到他回答这个问题时,他面无血色地说:「由于我和沃兹尼亚克将苹果建立在『一网打尽』的基础上,我们不怎么善于与他人合作……而比尔和微软在这方面倒很擅长。」 

与此同时,这场联合访谈也揭露了一些意味深长的心绪。不同于盖茨的闲庭信步、款款而谈,乔布斯如同一只蜷缩的弹簧般矜持少语;不同于盖茨谈及那些他能留给世界的成就、技术及慈善事业时的欢快,乔布斯对暗示着命运终结的遗产问题表现得局促不安。乔布斯说:「我没怎么考虑过遗产问题,我只想在新的一天到来时能睁开眼,和那些伟大的人聚在一起,然后满怀信心地去创造一些使我们和他人所喜爱的事物。」 

也许是胰腺癌带来的创伤造成了乔布斯对遗产事宜的回避,而且这种避讳还会持续几年。也可能是因为另一件与终结擦边的事件使他隐约不安——苹果职工优先认股权倒填日期的丑闻在近期将其本人卷入其中,使他不得不寻求自保。在他的朋友看来,这些潜伏的压力使乔布斯日渐走向成熟。「我见到他和邻居们走得很近,他看起来和几年前判若两人。我想,他可能想做点别的事了。」

别的什么事?「我认为 Google 将会收购苹果,对苹果而言,这是一场胜利。他们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同伴、资金以及人才。这对乔布斯而言也是一次胜利——一次巨大的胜利,从此他可以安然隐退。」 

这个预测似乎有些道理。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已经入股苹果,两公司的工程师因 iPhone 版 Google Map 而开始合作,而 YouTube 又与 Apple TV 达成了协议。但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乔布斯会在合并后放弃 CEO——至少是董事长的位置?

没有,毫无理由。在我看来,乔布斯那爆满的野心和全能的思维只会因近期的成功和创伤而愈加强烈。他同时击退了现实和隐喻世界中的死亡;他回到了初恋身边,重圆了那段破裂的关系,而且比以往更加亲密:乔布斯和苹果合为一体,无法分割。现在,随着盖茨离开微软的一刻日益临近,随着格鲁夫以及那一个时代的大批硅谷统治者渐渐退场,乔布斯孤身一人,站到了科技大潮的风口浪尖。这是他渴求终生的王座。而乔布斯自愿放弃这个位置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毫无疑问,如果 iPhone 会带来一次大胜,那么乔布斯不会放弃一切——而这极有可能变为现实。不到两周前,当 iPhone 开始销货时,那些藐视 iPhone 的用户至上主义者如歇斯底里般狂乱。乔布斯再一次重塑了一项能够引领文化潮流的图腾——同时增大了竞争对手 CEO 心脏病突发的可能。在历史上,没有人如乔布斯一般,凭借四款形式各异的产品,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功:苹果 II,Mac,iPod,电脑动画电影。倘若有人将赌注压在这场辉煌的对立面,将会陷入一个希望渺茫的冒险。特别当你在某一刻恍然发觉,其实,你也想要一部 iPhone。很想。

但乔布斯也曾有过过错。而一旦 iPhone 令人败兴而归,他的声望将会一落千丈:从一个手握真理的预言家,沦落为一个徒有野心的失败者。这场冒险的成败并不会对乔布斯的金钱和权力造成太多影响——无论 iPhone 命运如何,他依然钱权在握。iPhone 所决定的,是如今的乔布斯最为珍视的一笔:为自己的传奇写下一个怎样的结局。

【编译组出品】编辑:杨志芳

阿里和Yoox Net-a-Porter合作,电商大佬们为什么那么心水奢侈品市场?

$
0
0

编辑/方园婧

京东高价入股FarFetch后,有些公司似乎也坐不住了。

据其他媒体6月26日报道,有匿名人士称阿里巴巴正与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电商Yoox Net-a-Porter(以下简称YNAP)接触寻求资本合作,不排除采取收购行动。截止到目前,双方都没有明确回应,资本市场倒是给出了迅捷的反应:当天YNAP在米兰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上涨近8%。

  • 售卖当季新品的女士电商Net-a-Porter和男士电商Mr Porter;

  • 处理折扣业务的Yoox和The Outnet;

  • 为奢侈品品牌Giorgio Armani和Lanvin等组建和运营官方电商平台。

考虑到京东在上周投资3.97亿美元给YNAP的竞争对手FarFetch,整体业绩良好的YNAP或许能帮助阿里撕开中国800亿美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一条口子。

2015年阿里就投资1亿美金给魅力惠,在天猫商城上线魅力惠奢品闪购频道。但是魅力惠属于奢侈品折扣网站,而且表现平平,阿里继续谋求着更加高端的市场。2017年以来,阿里相继请来Burberry、Calvin Klein、LAMER(海蓝之谜)、泰格豪雅、上下等等一大波时尚和奢侈品牌组团入驻天猫,还给实体零售商银泰添置了Burberry、Gucci和Michael Kors等大牌。

不论阿里和YNAP合作是否属实,从阿里和京东近一年花式吸引奢侈品的表现上看,它们都急于甩掉身上“实惠”“便宜”的标签,走向一条高大上的道路。

欧美奢侈品在国内售价高,很多中国消费者更愿意找代购或者去海外血拼,一万块的包算下来能省三四千。2016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连续5年超过70%的奢侈品购买发生在中国境外。

不过随着消费下行,人民币贬值,加上最近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调低服装、鞋、护肤品、化妆品、香水等多个品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各大奢侈品牌在内地的价格下降。往日的“购物天堂”香港、澳门、日韩等失去非本土品牌的价格优势。

奢侈品行业观察人士周婷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后发现,与2011年相比,2017年中国奢侈品国内外整体平均价差由2011年的68%缩小至16%,差幅整整缩小了52个百分点,这对动辄上万的奢侈品而言,在内地购买也才贵一千元左右,考虑到售后服务、来回车费等因素,这个价格能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2016年下半年,LVMH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额攀升,LVMH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诺特也指出中国人的消费将回归中国内地市场。

这些奢侈品消费者长期蹲伏在移动互联网上,给国内电商带来了机会。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针对3726位奢侈品核心消费者——资产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个人——的调查显示,他们花在移动APP上的平均时间是普通人的1.7倍,主要用于商务及社交,但是购物和生活方式的尝试已逐渐成为趋势。

麦肯锡的《奢侈品数位行销观察年度报告》预测,线上销售市场份额将在2020年翻倍至12%,并在2025年翻3倍到18%,电商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全球第3大奢侈品市场。

线上繁荣更衬托出线下奢侈品市场的寂寥。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再分析(RE Analytics)机构的数据显示,2016一季度全球奢侈品关店加剧,八大主流奢侈品品牌全球共计关闭门店数量接近40家,奢侈品牌都在收缩线下门店,只保留标志性的形象店。

开店就能挣钱的时代一去不返,奢侈品牌们转而求助于线上,不过问题是选择哪种电商?

奢侈品牌总体而言对电商的接受程度缓慢,综合性电商体量大,曝光率也高,反而降低了品牌价值。36氪曾报道,纽约数字营销机构L2认为目前能够得到奢侈品牌信任的多是垂直的第三方平台,如Farfetch、Net-a-porter

这些垂直电商更懂奢侈品消费者的心。今年4月,Farfetch与Gucci独家合作,在跨越全球4大洲的10座城市推出了下单后90分钟送达的配送服务。晚上你要参加一个重要晚宴,只需要提前两小时下单便可以收到礼服和配套首饰。Net-a-porter的服务更是让消费者做了一把“上帝”,这个名为“You Try,We Wait”的服务由私人导购员当天送货上门,直到消费者试穿结束导购才离开,如果不满意,消费者可以当场让导购把产品带回去。

然而中国电商喜欢打价格战,“买一送一”“9.9包邮”等大力度促销很难契合奢侈品牌一往的调性:匠人精心制作,独一无二,价格昂贵。这些不满横亘在奢侈品牌心中。

L2最近调查了87个奢侈品,发现只有24%在天猫上有官方店铺,与去年相比只涨了一个百分点,而京东上只有10%的高奢品牌有官方店。

阿里更是由于淘宝假货泛滥而不受奢侈品牌待见。双方对峙最激烈时,奢侈品牌MichaelKors、Gucci、蒂芙尼等以退会要求阿里退出国家反假联盟。虽然阿里先后组织了大数据打假联盟,天猫升级成为品质主导的电商,试图扭转刻板印象,但是仍然没法网罗所有奢侈品牌。“阿里现在在想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品牌不愿在天猫开店的问题,就是和其他零售商合作。”L2亚太地区研究编辑Liz Flora解读道。YNAP成立了17年、行业美誉度高,或许是个不错选择。

电商们把奢侈品牌玩得越来越溜,那些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牌可能会从“没钱你就别看”变成“来看看吧,攒攒钱你也买得起”了。


瞄准未来智能入口,零秒科技想用 "EchoCloud回声云" 打造智能对话交互平台

$
0
0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机器可以精准理解人类语言。而未来三到五年内,智能设备会逐渐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控制,自然对话也将作为未来的用户接口,成为众多巨头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

其中,来自北京的零秒科技,便是一家智能对话交互平台,致力于对话式交互AI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目前,公司业务包括语音交互AI云API接口服务、语音交互AI软硬件模组解决方案,以让企业生产的硬件产品获得语音交互AI能力。

事实上,零秒科技在成立之初的产品是面向C端市场的“零秒小助”,主要提供打车、点外卖、订机票等预约服务。但后续市场反馈一般,据创始人黄丽辉介绍,一方面在于C端用户的获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这种重推广运营模式并不符合公司技术驱动的基因属性;此外,从市场反馈来看,用户很难在类私人助理的平台上对大额的决策产生付费的意愿。

为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尝试之后,零秒科技在业务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主要面向儿童机器人生产厂商以及该领域的方案服务商,推出通用语音交互AI产品“EchoCloud回声云”,可为企业提供包括语音识别、文本解析、深度学习、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知识图谱搭建、云端记忆等智能对话交互所需要的所有AI技术,以赋予产品智能化。

从实际效果来看,EchoCloud回声云目前已覆盖包括天气、新闻、音乐等12个场景,可支持多轮对话,语音识别率约90%,单场景语义理解准确率约90%,响应速度0.4秒,只需要一个工程师一天的时间便可接入。

据黄丽辉介绍,目前EchoCloud回声云的服务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提供语音交互AI云API接口服务,其二是提供语音交互AI软硬件模组解决方案。在盈利上,一方面,通过云服务开放License授权费,合作不限芯片及方案执行方;另一方面,则通过Echocloud硬件模组销售,可应用于玩具、智能家居等领域。其中,API接口初期以免费形式开放,后期会收取少量调用费,硬件模组费用每个约100元。

至于如何推向市场,黄丽辉则表示,目前零秒科技主要通过自有团队进行拓展。据悉,目前公司3家儿童智能机器人厂商,为其提供全套语音交互AI软硬件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大唐电信在内的方案商提供EchoCloud回声云接口服务。

而论及市场竞争,鉴于自然语言交互普遍被认为是未来的智能入口,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参与者也很多。其中,典型的如以语音识别为核心技术的科大讯飞、思必驰、云知声等,其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投入相对有限;其次,提供语音对话交互的如图灵机器人、小i机器人、出门问问则等在公司定位上则差异较大;而互联网巨头百度、微软也多在泛领域方向,谷歌在退出中国后没有研发中文对话功能。与此同时,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件厂商,特长更多在于硬件产品本身,真正的自然语言对话多采用第三方服务对接。目前,跟零秒最为接近的薄言科技的语音对话平台,但其同时也生产自己的智能机器人。

相比之下,黄丽辉表示,零秒科技的定位是构建语音智能交互平台、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语音交互的快速响应速度,且以机器人为场景切入点,在垂直领域更为专注。此外,目前智能对话交互市场整体还不成熟,仍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短期内并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团队方面,创始人黄丽辉,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系本科、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曾任职于华为美国研究所、SAP美国,作为连续创业者,曾创立Shopsgram入选Stanford商学院学生研究项目。联合创始人宇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南加州理工大学,曾是Uber美国前5位华裔员工。

目前,公司正处于Pre-A轮融资阶段,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保守预计年底实现600玩的营收目标。



【update】博识医疗云获经纬中国数千万元A轮投资,已为超过两千个临床科室提供医疗数据服务

$
0
0

36氪获悉,近日,医疗大数据公司索闻博识已获得经纬中国的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

索闻博识自主研发的博识医疗云产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超过400家三甲医院的涵盖肿瘤,血液,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超过2700个临床科室,为国内超过20000名临床医生提供临床数据服务。


——以下是此前报道正文——

在中国,虽然有着海量的患者和相应产生的海量医疗数据,但是由于这些医疗大数据往往只存在纸质病历中,且缺少对患者的院外随访管理,造成了数据的大量浪费。

尽管医院有HIS系统,但仅仅解决的是院内人流、物流、财流和各类临床数据的集成等医院整体管理问题,而在单一病种的垂直领域中,临床科室往往缺少针对具体疾病的专业信息化工具,将患者的多源头医疗数据、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信息全面整合起来。医生想要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整理相关医疗数据、进行临床研究并不容易。

基于这一痛点,成立于2014年的索闻博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深度开发各类疾病专业信息化工具,打造医疗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管理为一体的专业化平台,为医生们提供“疾病专业化、数据结构化”服务,满足其科研与临床的需求。

据了解,索闻博识自主研发的博识医疗云产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超过400家三甲医院的涵盖肿瘤,血液,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超过2700个临床科室,为国内超过20000名临床医生提供临床数据服务。

博识医疗云创始人兼CEO刘溪表示,一套完善的疾病专业化数据库的开发需要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随着每一个疾病领域的发展速度都突飞猛进,数据库需要不断调整和演进以跟上学科发展速度;第二是同一个疾病领域内各个医院的临床专家的研究方向都各具特色,数据库需要能够在专业化和个性化之间做出有效平衡。这些都给传统的SaaS类公司带来了巨大挑战,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而边际收益却有限。博识医疗云创立之初就立足于这两大难题,自主开发了底层数据架构和核心技术,产品功能完全以医生需求为导向,最初通过结构化电子表单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入手,进而不断加入了随访、查房、会诊、手术质控、多中心合作等多种功能。目前的博识医疗云平台已经涵盖临床学术研究、科室运营分析、病患整合管理等多个模块,为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患者管理、科室管理、学术交流提供支持,极大缩短了医生的工作时间,让医生获益。

其实,近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概念的日渐火热,国内外都已有不少公司入场。比如美国的肿瘤大数据公司Flatiron Health已然成为医疗行业中的独角兽,国内也有思派网络新屿信息零氪科技等公司切入了医疗数据服务市场。

相比于国内同类公司,博识医疗云在技术上有着其独特之处。博识医疗云在面向底层数据库架构的开发上,将开发过程全部实现模块化,开发成本和周期较传统技术路线成千倍的下降。数据库和功能场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整,以适应复杂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刘溪表示,尤其是针对前沿的医学研究上,快速而个性化的系统订制功能有效的支持了还未形成临床标准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研究领域,而在单一病种上积累的更大维度的信息字段也为今后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提供了更丰富的样本。

据介绍,未来,博识医疗云还将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进行辅助治疗、提供精准治疗方案。近日,公司已经与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将由各疾病领域的临床专家牵头,通过索闻博识公司与中科院的联合实验室,建立精准模型,支持临床科学的智能化发展。不过,刘溪也坦言,目前积累的数据量还远远不够,在单一病种上至少需要积累百万既数据才能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在商业模式上,公司有着短中长期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SaaS服务的适当收费、单一疾病领域的商业合作、合法合规开发数据价值、探索智能化系统工具的商业化应用等。

目前博识医疗云团队规模近200人。创始人刘溪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拥有十年以上医药销售经验,曾就职于包括罗氏、默沙东、礼来等多家全球前十名的制药公司。CTO杜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有着超过十年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和数据架构开发经验,连续多年作为微软在数据结构和综合开发领域的最有价值技术专家(MVP)。

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破20亿,占近乎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
0
0

如果单看用户月活,Facebook当之无愧是老大。

小扎最新宣布,这家社交网络巨头月活用户数已达20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体量,较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一半还多。

(来源:techcrunch)

这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之前还未有互联网公司突破20亿的关口。根据目前公布的月活用户数,截至6月,YouTube凭借15亿位列第二。其他公司数据相对较滞后,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除YouTube外,只有Facebook的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有超10亿月活用户,两者均为12亿。

其次是微信去年12月达到的8.89亿;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更是冲劲十足,4月时已超7亿月活。Twitter月活为3.28亿人,Snapchat估算数为2.55亿(按2015年12月的比例推算,彼时日活为1.1亿,月活1.7亿)。

回看过去十几年的历程,Facebook获得第二个十亿月活用户仅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这快速增长与其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助力不无关系:一方面Facebook正不断优化其应用,使之更适用廉价安卓智能手机;另一方面,无人机与通讯卫星寄托了Facebook连接世界的愿景,为特殊场景用户,如偏远地区、灾区,提供上网服务。

最新数据显示,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增长7.46亿用户,达10亿用户,其中印度是 Facebook 增长最快的市场,用户已达 1.84 亿。同时,美国、加拿大只增加4100万。

同时在移动端,Facebook去年树立了两大用户数里程碑:2016年7月,Facebook 达到10亿移动日活跃用户。2016年11月,仅通过手机登陆Facebook的用户突破10亿

按照小扎2月份的构想,Facebook未来是要成为全球化社区。所以我们看到,Facebook社交应用仅是初始模样,之后便是对原有社交内容形态不断丰富。Facebook收购了Whatsapp、Instagram,没收成受千禧一代欢迎的Snapchat,便开启“模仿”的道路,包括近期Whatsapp里增添的阅后即焚的玩法;将相机视为第一个增强现实(AR)平台,往现有社交里加些叠加、滤镜、3D效果的元素。

不过也许是发现想自然而然达成全球化社区,并非仅提供发声渠道便能达成,因此几天前小扎将他下个十年新愿景的目标调整至注重赋予用户建立社群的能力,目前使用群组功能的用户为1亿,这些人都是因特定兴趣爱好或关心的议题走到一起。

小扎希望未来群组功能的用户规模达到10亿,无论是线上社区与社区间,或是线上与线下社区间的联动与联系都能更紧密。在他看来,这是Facebook承载如此大体量用户的责任,但实现起来不见得很顺畅,为社会和谐提供底层支撑时,恐怖主义、割裂社会等因素或也将借此获得滋养,繁衍,这些都是Facebook将面临的挑战。

以医院就诊流程模拟投保咨询,蜗牛保险医院希望用AI做第三方智能投保顾问

$
0
0

保险条款复杂,产品抽象,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用户保险意识未觉醒时,人际服务是完成用户教育和销售转化最有效的方式,销售渠道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具有强议价权,而且也是产业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环节。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销售从中抽取利润,直接结果就是保险行业的强销售导向。

中国居民投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保监会《2016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266.17亿元,同比增长10.0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1692.81亿元,同比增长36.78%,市场增速明显。

随着越来越多用户需要购买保险,两个痛点愈加明显:从用户立场出发而非销售导向出发的投保顾问需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投保顾问服务效率优先,服务半径短。

今天介绍的蜗牛保险医院,是一家第三方保险测评和投保顾问技术公司。

蜗牛保险医院的创始人兼CEO尚萌萌同时也是保险科普领域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据介绍,尚萌萌在各个渠道累计发布的保险原创内容超过10万字。保险用户教育原创内容是蜗牛保险医院吸引用户、留存和转化用户的主要方式。

蜗牛保险医院订阅号“Dr蜗牛保险”粉丝接近10万,创始人个人订阅号“Dr大萌萌”粉丝约4万,其他服务窗口还包括蜗牛保险医院App。

蜗牛保险医院App中包含保险咨询、保单诊断、保险产品分析、保险产品测评与推荐等板块

蜗牛保险医院将用户咨询的过程模拟为医院就诊过程:用户从咨询到投保,就像在虚拟医院进行挂号、诊断和开方。

有投保疑问的用户可以选择在蜗牛医院“挂号”,获得免费的人工智能诊断方案以及付费的线上咨询方案。其中付费咨询方案又分为69元/次、99元/次、200元/次以及500元/次的咨询方案。

蜗牛保险医院希望训练出投保咨询机器人,用聊天机器人提高保险咨询环节的效率,为用户提供客观、准确的投保建议。

尚萌萌表示,咨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并不取决于底层技术,更重要的是知识图谱和大量的语料。蜗牛保险医院经过三年多的积累,为2万多真实用户提供投保咨询服务,已经积累了300多万条聊天记录,这是蜗牛保险医院做咨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其咨询机器人的底层技术则采用谷歌的开源深度学习系统。

从咨询到投保,蜗牛保险医院的用户转化率约10%。

产品方面,蜗牛保险医院目前与超过30家保险公司合作,可以覆盖市场上大部分寿险和产险产品,内部还设置产品测评小组,由北美精算师带队测评。

蜗牛保险医院的盈利点主要来自两方面:① 保险咨询费;② 为保险公司引流的服务费。蜗牛保险医院平均客户家庭购买量为1.5万元,已经实现盈利。

创始人兼CEO尚萌萌毕业于中山大学保险专业,具有长江商学院金融MBA学位,曾供职于新华人寿,从事保险营销培训工作,蜗牛保险医院的首席精算师毕业于中山大学金融学硕士,北美精算师,具有10年保险产品设计经验;首席营销官具有14年保险公司工作经验。蜗牛保险医院目前工超过50人。

蜗牛保险医院此前曾获得个人投资者累计750万投资,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

同赛道的项目,36氪还曾报道过灵智优诺,2016年8月获得真格基金和IDG的1900万天使轮投资。

切入投资机构内部管理需求,轻投提供了募投管退环节和协同办公服务

$
0
0

目前,专注一级市场投资的机构有12000家,其中低于10人的机构占70%,10人~15人占25%,50人以上的机构仅占5%。与投资机构成长态势不同的是,机构内部的信息化水平低、上下游沟通成本大,不同角色之间内部沟通不畅。此外投资领域需要捕获信息,信息也需要整理和归结,以挖掘潜藏的价值,而机构内部的传统工具效率低,知识管理混乱,无法及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针对投资机构以上痛点,轻投开发了一个面向股权投资机构的SaaS云平台,为投资机构提供行业研究、外部新闻报道、运营数据、法人信息等服务,以及具备投前信息管理、投中流程智能提醒、投后数据管理、协同办公等功能。

CEO 马一骉曾投资并参与运作了某 FOF 基金,在与 GP(普通合伙人)的接触中,他发现自己每天很大部分的精力并不在核心业务上。很多工作都是靠通讯软件、邮箱、Excel 等完成,50%的精力都花在了沟通、会议上。虽然过去投资机构规模小,协同诉求较弱,但是随着投资机构在国内慢慢壮大,在马一骉看来,投资机构应该用合适的管理软件协调、促进工作效率,让投资经理回到业务本身。

具体来看,轻投产品在投前可以帮助投资机构捕获项目信息,包括法人信息、竞品信息等;投中驱动工作,用户可以自定义工作流引擎,将任务对接给合适人选;投后上,轻投做了一个文件系统和 LP 管理系统,有后台管理工具、报表工具和计算工具等,投资机构关联 LP 后,LP 可查看投资机构的项目数据变化情况。此外,被投企业也可通过系统填报投后数据,通过数据状况进行风险预警。

此外轻投也支持对 FA 业务的管理,比如管理机构间合作事宜、CRM 管理等。在团队协作方面,轻投将行政审批信息化,目前开发了90多个功能模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关于数据,马一骉告知,轻投现在主要有抓取工商平台公开数据,也与 FellowPlus、企名片等达成了合作。未来轻投也会给一些第三放开放 API 接口。

轻投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专业版本,一个是轻量化的免费版本;盈利模式上,专业版本分为私有云的部署费用和公有云的年费,费用较高。这也是轻投和一些 SaaS 平台不同的地方,一般国内的厂商为了占领市场会采用比较低的价格,马一骉认为,一款产品应该有相应的定价。

其实,现在有能力进行投资的机构一共有大概1万家,从市场体量来看并不算大,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轻投的考虑是什么呢?马一骉告知,轻投看重的是信息价值和规模价值,前期通过产品切入机构管理和协同,相当于伴随机构、企业成长和升级。在连接之后轻投也可以后续提供升级服务,比如轻投由企业端进入企业服务平台,给 GP 带来业务价值等。

关于行业门槛,马一骉认为是产品和行业,当然,这两者是相连的,好的产品需要行业沉淀。一款好的产品是对用户使用场景的精准还原,所以轻投想做的是和机构建立连接的能力,以及转化率,虽然市场体量不大,但是保持用户一直有对轻投的稳定需求。

目前,产品已有1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使用,其中有8家付费客户,客户类型有天使、VC、PE、FOF、Family Office、政府引导基金、企业股权投资等投资机构。

今年2月,轻投获得了松禾资本及个人天使的500万元天使投资。

比“想哭”传播速度快、攻击力更强的Petya病毒,是个什么鬼?

$
0
0

曾席卷全球150多个国家的WannaCry勒索病毒带来的恐慌刚刚平息,一种新的似乎更为猛烈的病毒又悄然而至了。

6月28日早间,多家外媒报道,一种新的类似于WannaCry的勒索病毒——被称为Petya的病毒正在欧洲、美国和南美洲地区大肆传播。

这一病毒不仅袭击了纽约、鹿特丹和阿根廷的港口运营系统,而且也破坏了基辅的政府系统。另外,该病毒也让媒体公司WPP、石油公司Rosneft以及核设施公司Maersk的运营系统瘫痪。

据莫斯科网络安全公司Group-IB透露,目前为止,已经有2000多名用户被攻击。其中,仅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就有80多家公司被Petya病毒感染,而且许多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商也遭到了此新病毒的攻击。

乌克兰内政部部长顾问安东-格拉斯申科(Anton Gerashchenko)通过Facebook称,此次病毒入侵堪称“乌克兰史上最大规模的病毒攻击”。他还称,黑客此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扰乱乌克兰的经济形势和公民意识,尽管此攻击伪装成敲诈阴谋”。

另外,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也通过声明称,该公司由于顺利转换到“管理生产流程的备份系统”而避免了此次黑客 攻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据知情人士透露,英国媒体公司 WPP 已经直接将公司网站关闭,而且员工被告知关闭电脑并且不要使用WiFi。

此外,腾讯电脑管家和360安全中心也都确认目前国内企业也有中招。事实上,在27号18点左右,腾讯安全云鼎实验室发现相关样本在国内出现,而腾讯电脑管家也第一时间发出技术分析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案拦截查杀。

Petya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勒索病毒?

据介绍,Petya勒索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今年5月爆发的WannaCry病毒非常相似。

根据腾讯安全云鼎实验室确认,这是一种类似于“WannaCry”的勒索病毒新变种,传播方式与“WannaCry”类似,其利用EternalBlue(永恒之蓝)和OFFICE OLE机制漏洞(CVE-2017-0199)进行传播,同时还具备局域网传播手法。

言外之意,Petya勒索病毒变种的传播速度更快,它不仅使用了NSA“永恒之蓝”等黑客武器攻击系统漏洞,还会利用“管理员共享”功能在内网自动渗透。

云鼎实验室还发现病毒采用多种感染方式,其中通过邮件投毒的方式有定向攻击的特性,在目标中毒后会在内网横向渗透,通过下载更多载体进行内网探测。

在欧洲国家重灾区,新病毒变种的传播速度达到每10分钟感染5000余台电脑,多家运营商、石油公司、零售商、机场、ATM机等企业和公共设施已大量沦陷,甚至乌克兰副总理的电脑也遭到感染。

对此,360首席安全工程师郑文彬告诉36氪:“Petya勒索病毒最早出现在2016年初,以前主要利用电子邮件传播。最新爆发的类似Petya的病毒变种则具备了全自动化的攻击能力,即使电脑打齐补丁”。

他还表示,该病毒会加密磁盘主引导记录(MBR),导致系统被锁死无法正常启动,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勒索提示。如果未能成功破坏MBR,病毒会进一步加密文档、视频等磁盘文件。

与WannaCry类似,解锁Petya病毒也需要支付加密的数字货币。据莫斯科网络安全公司Group-IB介绍,这种病毒锁住电脑后,要求用户支付300美元的加密数字货币才能解锁。根据比特币交易市场的公开数据显示,病毒爆发最初一小时就有10笔赎金付款,其“吸金”速度完全超越了Wannacry。

但最新消息显示,由于病毒作者的勒索邮箱已经被封,现在交赎金也无法恢复系统。

另外,36氪此前曾报道,即便受害用户支付了赎金,被锁定的文件等内容也不一定能恢复。这是因为:

赎回流程中存在漏洞,黑客可能并不知道是谁付的赎金以及到底该给谁解密。另外,难上加难的是,赎金返回时可能已经被另一个黑客劫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黑吃黑”。

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勒索病毒的感染范围还将继续扩大。而且很不幸的是,被感染的系统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

上次的WannaCry勒索病毒已经拉响网络安全的警报

今年5月12日,WannaCry勒索病毒爆发,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数10万台电脑被感染。

而且该病毒选择的对象大多是一些公司和机构,包括英国医疗系统、快递公司FedEx、俄罗斯电信公司Megafon、中国校园网、多家能源企业、政府机构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大机构,有人认为是因为这些机构比较有支付能力。在电脑被感染后,如果想要恢复被锁定的文件,则需要支付300美元的加密数字货币,3天后不交赎金就涨价到600美元,7天后不交赎金就撕票,被锁的重要文件将被永久销毁。

来自腾讯反病毒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截止5月18日,已有约200个受害者付款,价值37万元的比特币被转到黑客账户。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网络带来了便利性,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低估。来自Verizon Communications的数据显示,勒索病毒事件在不断上升,2016年增长50%。

勒索病毒为什么越来越多?正如郑文彬此前告诉36氪的,“勒索病毒并非是一种病毒,而是一种商业模式,只要网络环境中有财产可被获取,就会出现无尽的变种”。而且目前对勒索病毒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解决的方法,只能提前防御。

阿里云吴翰清曾表示,其实阿里云在去年下半年,通过云上数据监控,就已经预测勒索软件会在今年大规模爆发。如今,勒索软件盛行碰上高危漏洞,两个事件凑在一起,就导致该起事件爆发。

他预计,未来出现类似大规模事件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绝对不是第一次,这只是刚刚开始,我预计今年还会有还会有三到四次类似规模的事件。

根据多家官方权威介绍,WannaCry勒索病毒发行者是利用了去年被盗的NSA自主设计的Windows系统黑客工具永恒之蓝(Eternal Blue),将今年2月的一款病毒升级所致。

而且这也并非勒索病毒首次爆发,2013年勒索病毒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是通过邮件、挂马传播,2015年开始进入爆发期,目前已经有超过100种勒索病毒家族存在。

WannaCry、Petya两大勒索病毒已经敲响安全警钟,各大企业和机构以及个人需要尽快“亡羊补牢”了。

Viewing all 11500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