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下面这篇文章并非新作,事实上,它足够老了:刊载于 2007 年 7 月的《纽约》杂志, iPhone 正式发售不久后。由于明天是 iPhone 发售十周年纪念日,特重新拿来供大家阅读。
这是一篇「传统的」新闻作品,以阶段性总结的方式穿插多方观点,成一时之言。在互联网报道泛滥的今日,高度总结性、时间尺度较长、多方声音汇集的文章越来越难得。它有很强的「时效性」,多年之后任何读者均可知,这篇文章中很多疑虑均已被现实无情击碎,但这恰好是它的价值——如果人们不想在五年、十年后回忆起 2007 年前后苹果发布 iPhone 后就一帆风顺,应该记住此时乔布斯面临的诸多压力:iTunes 腹背受敌、iPod 的增长似乎遇到障碍、期权倒签案……iPhone 并非毫无阻力的凭空诞生,事实上,有太多事让乔布斯分散精力,幸好他以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推进了一切。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本文作者 John Heilemann,当属当今硅谷最资深的记者之一,他曾在 Google 上市后撰写了一篇深度报道,无愧于迄今最佳相关题材作品。而具体到乔布斯这篇文章,我们并不能说他做到了绝佳,但信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试举几例:
「他一直坚信,有朝一日他定会成为人类的引路人。」——沃兹尼亚克
「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无敌的人。 他有那种能扯开你的胸腔、把手指捅进你身体里的力量。」——Jean-Louis Gassée
「我以为他们不过只是小打小闹的小众市场玩家——我对他不屑一顾。而从那时候起,在乔布斯眼里,英特尔便一文不值,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安迪·格鲁夫
攒集这些与乔布斯有过交往的人的肺腑之语,堪称本文对于外界的最大贡献。
本文译者为 chaos sphinx,他曾独力翻译过《史蒂夫·乔布斯与无形世界之门》,在诸多事务中拨冗完成这篇长逾万字的作品,令人感佩。
因全文过长,我将文章附录于延伸阅读,请有兴趣的各位由此开始。
1
乔布斯慢步踱上讲台,一丝感慨瞬间涌上你的心头:岁月不饶人,乔布斯老了。而后,你转念一想:不对,他并非老了,只是时光终于在乔布斯身上烙下了岁月的印记。在他的不惑之年,乔布斯仿佛施展了道连·格雷的魔法(详见王尔德名著《道连·格雷的画像》——编者著),暂缓了青春的脚步;而现在,当时间在乔布斯的生命中圈下第 52 道年轮时,他的头发已寥寥可数,身躯似已羸弱不堪,行走吃力,步履蹒跚。他那鲜明的面部特征——鹰钩鼻、深酒窝,布满了淡灰色的斑斑胡茬。倘若落在漫画家的笔下,他将会是安德烈·阿加西和萨曼·拉什代的结合体。这苍老的一幕看似突兀,但其实却再贴切不过。作为一个肆无忌惮的异类,经历了对硅谷三十载的统治后,恍惚间,乔布斯仿佛已然抽身,开始退居幕后指点江山。
在五月的那个下午,乔布斯前往加州卡尔斯巴,参加《华尔街日报》的「D日:万物皆数码」会议,并在四季酒店接受了采访。身着那身经典的服饰——黑半高圆领 T 恤、里维斯 faded 501s 牛仔裤和纽百伦跑鞋,乔布斯与日报科技专栏作家 Walt Mossberg 相对而坐,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了这次访谈:「在近期将公司由苹果电脑公司更名为苹果有限公司后,苹果实际涉足的是何种行业?」
「我们即将参与到三个行业及一个爱好之中。」乔布斯尽力收敛着自己所散发的气场,淡淡回应。然而观众却依然膛目结舌,仿佛 U2 主唱 Bono 正置身现场。
当然,将乔布斯比作摇滚巨星的修辞早已成了陈词滥调。从他投身商界的那一刻始——亦即乔布斯的整个成年期,他便一直在辐射自己那仿佛催眠般的气场:他的「现实扭曲场」。但当乔布斯对此不再做过多的掩饰时,苹果的现状已不需要太多的扭曲和夸大。在他提及的前两个行业中,凭借 Mac 与 iPod-iTunes 组合,苹果在近 1 年狂揽 216 亿美元销售额,获利 28 亿。其股票价格在去年翻了一番,并在上月跻身 S&P 100,成为名副其实的绩优股。而凭借 Apple TV——即乔布斯所谓的「爱好」,苹果已开始向起居室娱乐的圣地发起进攻。而那个可能你早已耳闻的第三波攻势也近在眼前——那个裹着一圈华丽镶边的令人脱口称赞的掌上电脑:iPhone。
十年前,当乔布斯重拾苹果时,倘若有人预言苹果将会开创今天这番天地,定会被当做痴人说梦——甚至仅仅权当笑料。在鼎盛时期,苹果也曾资金无限、天赋无限、创意无限;其笔记本销售状况也曾势如破竹;它与微软的战争一度演变成一场同根相煎的乱局。而在今天,Mac 正在缓缓地蚕食着 Windows 的领地,而 iPod 在六年内超过 1 亿部的销量,使微软不得不望尘莫及。
Mossberg 提到了这个令人赞叹的成就并借此问及 iTunes 的下载量——至少 3 个亿,乔布斯答道。「这个规模是否让你感到惊讶?」Mossberg 又问。
乔布斯深沉地点点头:「我们所做的许多事的规模都让我感到惊讶。」
2
乔布斯的传奇是美国最经典的商业传奇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它的构成及其严密传统而匀称:每十年开启一个新的篇章,纵横三十年——
第一章「兴起」(1975–1985):乔布斯与其同伴沃兹尼亚克初涉商业,在其父母于硅谷的车库中创立了苹果公司;凭借苹果 II 从根本上创立了个人电脑产业;将苹果推向大众,并在 25 岁之时富甲一方;之后又凭麦金塔改变了科技的面貌。
第二章「沦落」(1985–1996):乔布斯被苹果放逐,于在野之时同消沉鏖战;手握 NeXT 和皮克斯在浮沉间挣扎。
第三章「复兴」(1997–2007):乔布斯重返苹果并将其修葺一新;皮克斯终成硕果并被迪斯尼收购;跻身百亿富翁之列;直至被神化为设计之神和多媒体前路的先知。
而乔布斯那特立独行的性格,始终贯穿于这三个章节。他的救世主思想从一开始便显露无疑。沃兹尼亚克曾说:「他一直坚信,有朝一日他定会成为人类的引路人。」然而,乔布斯的朋友、对手甚至是他本人对其最普遍的描述却是:混蛋(紧随其后的是天才和反社会分子)。他对人情的漠视及其传奇并无所不在。一位《连线》作者曾问道:「假如你可以回到过去,你会给25岁时的自己什么忠告?」乔布斯脱口而出:「别理那些脑残采访——我没时间扯那些淡!」在仅仅走马观花过赛格威的 HT 系列随意车后,他便不屑道:「什么破玩意儿」,之后又将赛格威的创始人及 CEO 贬为「榆木脑袋」,并蔑称其市场部主管「应该去爱达荷州的小卖部卖纸巾」。为了让政府参与到联邦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中,他曾向美国司法部长助理 Joel Klein 挑唆:「你是想干点大事儿呢,还是就这么混着?」
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依然崇拜着乔布斯,他曾公然恶言相向的员工后来承认,是他激发了自己精彩的作品;他曾取笑过的行业巨头事后坦白,真理始终掌握在他的手里。3Com 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曾对乔布斯不近人情的本性评价道:「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高标准的索求……他对那些无法与之共持或履行这一标准的家伙毫无耐性。」而乔布斯在其本性驱使下勃然大怒的场面,在其商业生涯的三个篇章中屡屡上演。人们对其业已司空见惯。
但在今天,乔布斯正在背离那个经典的架构,翻开了苹果的第四章。因为 iPhone,他将苹果带入了未知的领域。他的动机并非难以捉摸:在全球,每年都有上十亿的手机在各地出售,不论是在规模、普及程度还是关联程度上,手机都是所有电子产品市场的基础。而一个可以将该领域颠倒乾坤、由其翻云覆雨的机会,对乔布斯而言,几乎无可抗拒。
与之相反的是,苹果的竞争对手却认为,iPhone 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一位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的 CEO 认为,「整个他大爷的西方世界都在期望它会成为一个帝国扩展其疆域的典范,但其实每个人都在默念,我们……真的想买一部500美元的手机吗?我们……真的想要一个近乎全能的设备吗?这玩意……真的能像它所标榜的那样吗?天啊,这可能吗?」(编者注:毫无疑问,这是诺基亚的 CEO。)
而舆论则一致认为,这些业内人士的忧虑不过是杞人忧天。在大众看来,乔布斯定会再次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发布又一款势不可挡的产品,以之宣泄自己意图重塑意识、改变文化的渴望。而苹果的过去,仅仅是这一统治扩张和转移的序曲。
但是,如果这些舆论错了呢?如果乔布斯和苹果已经江郎才尽了呢?如果苹果的权势和影响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呢?这些假设成真的可能性看似微乎其微,但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科技历史却一直在暗示着这个不详。那段历史在低吟着物盛而衰、乐极则悲的往事。若有质疑,只需去问问索尼的人们,或者去问问比尔·盖茨,或者,就此而言,只需问问乔布斯自己——尽管在这一刻,他的脑海可能会对这段往昔选择性失忆。
3
时光倒回十年前。1997 年 8 月的一个早晨,我在旧金山登机前往波士顿,乔布斯将在那里的夏季 MacWorld 大会上向世人表明,他已重新执掌苹果。当时,我正在做一篇关于他的专题并接连几周辛勤地请求与之会面,却最终徒劳无功。那天,我慢步走进机舱,坐定,然后——哇,乔布斯竟然正坐在我的对面,接受《时代》记者 6 小时不间断地采访。当飞机刚刚触到洛根的地面,我便上前自我介绍并询问他是否有空聊聊接下来的几天。
乔布斯:「不好意思伙计,我现在不接受采访。」
我并没指望他会多在乎我最终写出的那篇专题,并非因为它对乔布斯过于刺耳——绝非如此——只不过,那篇报道对乔布斯重建苹果的前景及其悲观。我写道:「经过多年严重的管理不善、内部纠纷以及亏损积压,苹果曾经的传奇几乎已被涂抹得一干二净。不出意外,苹果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成为一个仅仅收支平衡的公司。」
必须说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非少数,即使一些乔布斯的崇拜者也不例外。Jean-Louis Gassée,一个在乔布斯怂恿下来到苹果,并出任产品开发部经理的声名狼藉的法国人,曾对我说乔布斯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无敌的人。 他有那种能扯开你的胸腔、把手指捅进你身体里的力量。」(同时,Gassée 还说起过早年他和乔布斯在巴黎,为波姬小丝在爱马仕挑礼物时的一个段子:「他问我能不能告诉他怎样才能保住自己脑门上的头发。」)但当我问及Gassée是否相信乔布斯可以拯救苹果时,他郁闷地说:「没门。」
通过事后分析,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错误并非是因为高估了苹果所面临的困境——乔布斯曾对朋友说,当时的苹果距离破产只有 90 天;我们的错误是,我们低估了乔布斯本人。但应当指出,乔布斯对美国大众消费文化脉络的熟稔,在之前的十年间并未太多流露。离开苹果后,乔布斯在 NeXT 打造了一台高端至极的电脑,其设计及其乔布斯化:一个如雨花石般光滑的高贵方盒。但因 NeXT 「方盒」却太过昂贵,以至于它的销售量可以用算盘计算(有些夸张,但并非太过)。
事实上,我们对乔布斯的质疑理所当然。事实上,他也确实失败过。借 NeXT 之手,乔布斯向无数批评家竖起了自己倔强的中指——那些批评家说,乔布斯不过只是个推销员,一个巧舌如簧的商人,为此,NeXT 「方盒」将做成世上最先进的电脑;在评论家眼里,乔布斯的骄傲——Mac,并未征服世界,因为大型公司对之毫无需求,为此,NeXT 将目标瞄准了大型公司。乔布斯抛弃了自己对消费者的直觉,而取而代之采用的新策略,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
但当乔布斯回到苹果后,他立即寻回了自己的直觉。回归之后,他的第一项行动是发起了「不同凡想」的广告宣传,罗列出一系列标志性的面孔:约翰·列侬、甘地、毕加索、默罕默德·阿里。这是一场及其自恋的宣传——选择这些人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乔布斯的偶像,但这并未使这一广告系列有丝毫逊色。而且,为了精心策划这场广告战,乔布斯甚至作出了一些以其自身标准看来都属胆大妄为的举动。一位参加过 1997 年在旧金山为比尔·克林顿筹备资金晚宴的人告诉我,那天晚上,乔布斯曾将总统拉到一边向其求助:能否致电汤姆·汉克斯并劝说他为自己的广告配音?(Richard Dreyfuss 对此评论道:这一次,克林顿多少表现出了一点判断力)(编者注:似乎有理由怀疑这则逸事的真实性,毕竟 1995 年皮克斯出品的《玩具总动员》已经起用了汉克斯,并为双方都带来很多好处。)
但乔布斯的直觉已远远扩展到销售领域之外。他对简约的追求使他即刻缩减了苹果的产品线——此时,苹果的产品线已经臃肿至近 12 种类型的电脑,而且还有牛顿之类的其他设备。「在他回来不久后我们见过面,他走到白板前说,『你看,我们公司的结构太复杂了。』」EarthLink 创始人 Sky Dayton 回忆道,「他说,『我们只需要专注四件事,』然后他画下表格: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用户、交易。这就够了。而我,不禁惊呼,『绝了!』」
当乔布斯准备发布第一代 iMac 时,他遭到了许多认为其已走火入魔的下属的反对:每一份市场调查的边边角角在都表明,消费者并不会购买一台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电脑。乔布斯怒吼回应道:「只要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就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真理站在了他这一边。而他也预感到,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倘若再将电脑看做人类追求艺术人生的工具,只会成为一个矫情的愿景;随着网络的兴起,使用电脑不再是为了处理文档、整理数据之类正经严肃之事,而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收发邮件、即时通讯、下载非法音乐、欣赏在线成人爱情动作片。而一旦个人电脑踏入娱乐的领域,它便隶属时尚的管辖之内。
然而,Mac 的力挽狂澜不仅取决于其设计与革新。它需要一个与乔布斯本性截然相反的决定因素:冰释前嫌。与微软签订的和平条约是最明显的例子,而与微处理器巨头因特尔关系的重修也至关重要。二者之间的旧仇起源于 1977 年乔布斯与安迪·格鲁夫的一次会面。在那次谈判中,乔布斯要求与因特尔的最大客户享受同样的价格——而此时,苹果仅与因特尔合作了一年。格鲁夫愤然拒绝。「我以为他们不过只是小打小闹的小众市场玩家——我对他不屑一顾,」格鲁夫后来说。「而从那时候起,在乔布斯眼里,英特尔便一文不值,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 2005 年,直到苹果宣布从那时起,所有 Mac 电脑都将采用因特尔处理器。今天,Mac 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是 PC 的三倍,乔布斯倾注在苹果上的心血最终使因特尔获益匪浅。这场在乔布斯脑海中淤积了近 30 年的极其琐碎而私人化的纷争,流露了太多乔布斯的本性;但是,乔布斯最终对其付之一笑,也同样意味深长。
4
Mac 的涅槃重生自然使苹果的信徒们欢呼雀跃(需要说明,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所有信徒都笃信,重生的 Mac 绝非乔布斯的巅峰之作,而有朝一日,苹果必会登峰造极。而 iPod,正是推动苹果再凌绝顶的关键。
无需多言,自 2001 年 10 月诞生一刻起,iPod 已注定是一款精巧绝伦的机械杰作。在加州库柏堤诺的苹果总部发布现场——那天的请柬上戏谑地写着「友情提示:这次不是 Mac」——乔布斯施展了他最为奇妙的腾云驾雾般的魔力。「这款神奇的设备可以容纳成千上万首歌曲,并且可以安放在我的口袋里,」他说,「这真是一次巨大的,巨大的突破。」
然而,并非人人都对此惊叹不已。随着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以及 9·11 事件,经济的前路摇摆不定 。先前所有 MP3 播放器——其数量极为庞大——无一例外全军覆没。而苹果曾经在小型设备上的涉足均以失败告终。多数业界保守派都持有同一观点,如同《科技市场调查》一名分析师所言:「这些产品能赚到什么钱呢?现在不是向市场推广新产品的时候。」
即使在苹果内部,人们也没有在一开始就对 iPod 寄予过高期望。它仅仅被看做苹果公司「数字中心」计划的一部分:与 iMovie,iDVD,iPhoto 等一系列配件结合,将 Mac 打造成用户的多媒体中心。为此,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曾暗示,iPod 具有移动存储的功能。而将苹果由此从一家电脑业的落败者转型为一家消费电子设备巨头的构想未曾向任何人明示。
而这个构想也因乔布斯的一个果断决定更加深藏不露:从最初起,他即拒绝使iPod 与基于 Windows 的 PC 相兼容。以此,乔布斯将 iPod 的潜在市场限制在 1500 万 Mac 用户之内,而完全不顾 5 亿 PC 用户的世界。根据《iPod史记:完美之物》作者 Steven Levy 所述,这项决定在 iPod 团队曾产生过争议。但当他们为此争论时,乔布斯怒了。「我还记得那天,」一位苹果主管告诉Levy,「他咆哮道,『我绝不会让iPod和PC扯上关系!』
但当 iPod 的销售量一飞冲天时,乔布斯妥协了:在 2002 年中期,iPod 步入了 Windows 的世界。这个逆天转变不仅意味着乔布斯将 iPod 与苹果的市场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它也暗示着乔布斯的野心即将怒放——他看到了重塑整个音乐市场的机会。
5
在音乐市场改革先锋 Napster 横空出世后,针对发展迅速的文件共享起义,唱片公司发起了一场猛烈的反击。而乔布斯,凭借皮克斯在好莱坞赢得的声望,使人们相信他可以将唱片的价格标签贴到网络音乐的销售上。乔布斯与音乐公司一一接触,欺骗,劝哄,承诺苹果将会贯彻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以此限制音乐被随意的复制。但唱片公司却顽固不化。「他们担心这会使音乐在 P2P 相助之下进入自己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在线音乐公司MusicNet 的 CEO Alan McGlade 解释道,「他们过了好一阵才缓过来。」
但最终他们同意了——讽刺的是,竟还是完全同意。因为苹果提到了其微不足道的电脑市场占有率。乔布斯告诉 Levy:「一开始我们只说服他们放我们在 Mac 上动手。我们说,『这个……其实,你看,如果这个事出问题了,它也只会折腾掉百分之五的市场。』」
iTunes 音乐商店在 2003 年 4 月面世,收录了二十万首歌曲,每首售价 99 美分。六个月后,乔布斯劝说唱片公司允许自己向在 Windows 上使用的 iPod 出售音乐。唱片公司对人们终于在网络上为音乐买单兴高采烈。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他们可以在每首 iTunes 上售出的音乐中获益三分之二。
现在,iTunes 商店已经售出了 25 亿首歌曲——但基本没给苹果带来多少利润。乔布斯从未打算靠零售音乐大赚一笔,iTunes 商店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卖出更多的 iPod。因此,在 iTunes 上购买的音乐无法在微软的 Zune 或者索尼的数码随身听之类外来音乐播放器上播放。而从 Rhapsody 或 Sony Connect 等外来服务上下载的音乐也同样不能通过 iPod 欣赏。
乔布斯对此毫不后悔。他在「万物皆数码」会议上辩解:「看看iPod的销量,再看看我们在 iTunes 上的音乐销量,平均每台 iPod 上还不到 25 首。而每台 iPod 差不多都有上百首歌曲。所以 iTunes 显然不是用户获取音乐的主要来源,甚至根本就没通过 iTunes 买过多少音乐。所以那些不知为何认为……iTunes 迫使人们购买 iPod 的理论真是荒谬。」
真的荒谬吗?诚然,乔布斯认为「人们购买iPod的理由是因为它是最棒的音乐播放器」这一点确实不假,但 iPod 与 iTunes 的联系也确实为竞争者的加入造成了阻碍。它的设计限制了用户的选择,使想要将在 iTunes 上购买的音乐复制到其它设备上的用户怨声一片。亦促使欧洲政府对此向欧洲委员会提起诉讼——虽然该投诉到目前为止未取得任何进展。
尽管如此,对 iTunes 提供 DRM 保护的不满仍在增长。在一些音乐界人士眼里,苹果已经渐渐从一位促进者转变为一个保守派。在一些用户眼中——包括我自己,iTunes 音乐只能被复制到限定电脑上、并且低于 CD 音质的做法,已经破坏了协议。综合无数经济以及技术因素,这些积怨正在激励着第二场线上音乐革命——这对 iTunes 与 iPod 而言,绝非什么好兆头。
6
两年前,在西南音乐节时,当我和 Shawn Fanning,Napster 的创始人和变节者在德州奥斯丁大嚼特咽我最喜欢的墨西哥卷,谈论他的下一项事业——Snocap 时,他说:「苹果扭转了乾坤,乔布斯向唱片公司表明,其实人们愿意为音乐付钱,即使他们可以从别的地方免费得到。这使唱片业对消费者寻觅免费音乐之处的敌对态度因此得以改变。」Fanning 向后一仰,正了正他的红袜棒球帽,「但音乐界并不想让一两个零售商控制整个市场。而在菜单上,『99美分』模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两年后,Snocap 全权掌控着线上音乐世界的主力军之一、默多克的新闻公司旗下的社交网络巨人 MySpace 的技术。该公司所设计的系统允许乐队在其 MySpace 页面上直接出售自己的音乐作品。不同于 iTunes 的是,这些作品的售价由乐队自己决定,而且他们提供无 DRM 保护 MP3 格式音乐的下载,这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播放器上聆听这些音乐,当然,也包括 iPod。
MySpace 和 Snocap 并非单枪匹马。上月,亚马逊公司终于宣布,他们将进入音乐零售市场,并将在年末开放提供无 DRM 保护 MP3 的下载商店。起初,亚马逊的商店将只提供来自独立唱片公司以及一家大公司——EMI 的音乐,但不出意外,其他的大型唱片公司将会迅速跟进。比如说,无 DRM 保护音乐的试行已经在欧洲广泛推广,而据报道所说,亚马逊正在与 Google 协商 MP3 的出售协议。
任何明显如此的趋向都不会逃过乔布斯的眼睛。看到这场浩浩汤汤的行动正在将自己忽略而过,他迅速冲到阵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命为最高指挥——先是致信音乐产业要求终止 DRM 保护以作为铺垫,之后又在上月发布了一项叫做 iTunes Plus的服务,以 1.28 美元出售每首无 DRM 保护的音乐。
但取消 DRM 仅仅是数字音乐发展潮流猛烈攻势中的一记狠拳。Rhapsody、Yahoo Music 以及重生的 Napster 等基于网络的订阅服务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服务允许用户在缴纳月费后任意收听成千上万首歌曲(同时也提供下载业务,只是不再需要通过 iPod)。之后又掀起了一波「音乐发掘网站」的浪潮,包括Pandora(个人化网络电台)、Hype Machine(音乐播客搜索及试听),还有刚刚被 CBS 以 2.8 亿收购的 Last.fm(音乐社交网络)。
「所有这些都是苹果的盲点,」身为狂热音乐爱好者的纽约风投家 Fred Wilson (编者注:此君正是著名博客 A VC)认为。「现在,下载模式仍极其重要,因为我想带着这些音乐到车里或健身房欣赏。但一旦我们真正拥有了移动宽带,流媒体模式必将取而代之,然后,人们便不需要拥有这些文件。只要这些音乐飘在云端就好。」至于「音乐发掘」,Wilson说:「我从未在iTunes上找到我喜欢的什么歌手或歌曲……这只不过是Tower Records音乐商店的网络版……甚至更糟。」
作为 iTunes 的竞争对手,MusicNet 的 McGlade 也持相同意见:「下载购买的缺陷是,每当你想听一首歌的时候,你都得做一次购买决定。我想说的是,一旦你让人们感受到订阅服务的优势,他们就不会回头了。」
这一切对 iTunes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其统治的结束近在眼前。iTunes 的成功建立在傻瓜模式之上,但 iTunes 正在褪尽铅华,泯然庸常,直至在时代的车轮中沦为腐朽。在 Last.fm 创始人之一 Martin Stiksel 看来,「苹果已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们填补了这一阶段的空白。为此,我们对史蒂夫报以诚挚的谢意。不过现在,我们不需要你了。」
这个结局对 iPod 而言并非惨不忍睹,但却依旧无情。在一个物质富余的世界, iTunes 的筹码,无保护的 MP3 的作用已渐渐式微,iPod 将会遭遇更为惨烈的竞争局面。一位自称是乔布斯朋友的硅谷要人认为:「他们依旧是这片天地最强大的玩家,但他们可能已无法再做太多扩展。这是经济学的常识:当某一行业的进入没有任何阻碍时,其商品价格将跌至供求平衡的层面。但史蒂夫不会对这个层面感兴趣。MP3播放器终会沦为CD播放器——一个廉价货。」
此人还说:「我想在六个月前,iPod的销售高峰便已经过去了。我注意到它利润在一路走低。这就是为什么,iPhone对苹果而言至关重要。」
7
在乔布斯揭开他那星光闪耀的新玩物后,仅仅半小时内,iPhone 便被无数博客冠为手机之神。这是我们渴望多年的一项创造:音乐播放器、照相机、电邮收发工具、网络浏览器、以及手机——所有一切功能汇聚在一个不可思议而诱惑四射魔盒中。目睹乔布斯活力充沛地秀出那惊艳一刻后,即使连尖酸刻薄的观察家也呆若木鸡。「昨晚我一夜无眠,」《商业 2.0》编辑Josh Quittner评论道,「这个星期二怎么这么他大爷的诡异,就好像我们身处一场心甘情愿被催眠的幻觉之中……所有那些本来冷若磐石的技术专栏记者平生第一次目光迷离,就跟到了高潮似的。」
由「手机之神」所引发的呼吸骤停一定让乔布斯无限满足:他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看做是承载信仰的圣物,一个能够激励无数蠢蠢欲动内心中的原始渴望的圣物。此后数月,喘息声愈加沉重。在发布会上,乔布斯保守地预估了销售量:在 2008 年末售出 1000 万部左右,占领全球市场的百分之一。但产业分析家们却对 iPhone 信心百倍。Piper Jaffray 的 Gene Munster 认为在08年末其销量将达到 1560 万,而到 09 年,这个数字将是 4500 万。伦敦电信投资者认为:「通过 Mac 和 iPod,苹果表现出了自己在元素混搭方面的出色能力,而他们应该也会将此技艺体现在 iPhone 之上。Nokia 和其他手机制造商此时此刻一定自愧不如。」
乔布斯并不想使人们从眩晕和慌乱中归于冷静。他对 iPhone 评价到:「这是我们所做的最完美的 iPod。这真是一部精美绝伦的手机……这是因特网第一次真真正正坠入你的口袋之中。如果有什么能做到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那便已经极其成功……但我们全做到了!」
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场几乎曾未施放过如此强劲的波动,以至于淡化了 iPhone 的种种弊端。首先便是价格:根据存储量的不同分别为 499 美元或 599 美元。「五百美元买部手机?」微软CEO鲍尔默近期对一帮高中生说,「我肯定不会买这么个玩意让我孩子带着。难道现场除了我以外再没人丢过手机?」
其二是 iPhone 金玉其外的特征之一:触摸式键盘。当有人在卡尔斯巴问及乔布斯,关于摒弃实体键盘在苹果内部引起多少争论时,他回答:「呃,没有。」没有?「我们都认为这是一款更棒的键盘。它需要花上几天时间来习惯……而一旦你学会如何使用,你就会‘键’步如飞。」
但对频繁使用电邮的用户——那些不会为 iPhone 的价格脸色大变的商业人士而言,没有实体键盘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在近期成立了 Helio、并正在销售另一款智能手机 Ocean 的 Sky Dayton 指出,触摸屏在电子产品上曾有过一段凄惨的历史。设计者曾考虑过在 Ocean 上采用触摸键盘,但最终舍弃了。在 Dayton 看来,那是因为「当你输入时,触觉反馈是一项基本需求。好比说,『既然我长了大拇指,那么我就想要利用它。』」
Dayton 还列举了 iPhone 其他的缺陷:「没有可拆卸的电池。不可使用储存卡。没有 GPS。它有一块大屏幕,所以用 iPhone 来看电影本来会是很棒的享受——但是因为没有可拆卸的电池,所以你不会在把它当做手机使用的同时再用来看电影。因此你遇到了一个船房难题:它不是一座房子也不是一艘船,他二者皆能,却无一精通。」
8
不得不说,在对 iPhone 的诸多质疑里,大多数都是诞生在苹果竞争对手的想象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批评毫无价值——当然毫无疑问,乔布斯一定会对这些异见作出积极反击。而他对其对手无尽的蔑视也着实尖刻而深远:「通常他们会尝试模仿iPhone的硬件,这得让他们花上些时间,而且他们还不一定有那个能力模仿地出。」而且乔布斯坚持认为:「只是,iPhone的软件领先全世界至少五年,它的设计难度令人望而却步。」
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否认,手机软件和无线电邮装置确实如乔布斯所说的那样糟糕到令人发指。但也许不会永远如此。过去两周,在洛杉矶 Helio 的办公室见过 Dayton 后,我就一直在试用一部 Ocean。它的设计不如 iPhone 那样华丽,但也十分酷——甚至可能更实用些。它采用了双向滑盖技术:纵向推开屏幕,会出现一块手机键盘;侧向推开,则是 QWERTY 键盘。而且 Ocean 的软件也非常智能且易于上手,而它那顽皮的图案则有一种动漫的美感。
这并不是说 Ocean 对 iPhone 构成了强劲的威胁。Dayton 的公司到目前仅有不到 10 万用户。关键是,苹果踏入了一个好手如云且变换莫测的领域——一个不仅遍布着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这样的大公司,而且还有许多极富革新精神的新贵的领域。
而所有这些公司,都拥有苹果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他们早已了解并适应了手机业最难以回避的那个负担:手机运营商。对 iPhone 更不利的是,乔布斯所选择在至少未来五年中的独占运营商——「新」AT&T, 是几大巨头中众所周知的网度最慢、技术最差的公司(不难猜测,AT&T 所给出的价格是最吸引人的)。
一些评论家十分诧异为何苹果不直接发行「解锁版」iPhone,使其可以摆脱运营商的桎梏。对此,一位精通手机业的风投家解释道:「这不可能。手机业是全球最发达的行业,操纵者不会允许任何手机制造商越俎代庖。诺基亚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尝试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到现在还没什么进展。你别无选择,只能和那些吸血鬼合作。你也知道这对乔布斯来说是多么憋屈的事儿。」
毫无疑问,过去三十年来,乔布斯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苹果的优势在于,这家公司在贯彻着「一网打尽」的理念——硬件、软件,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切。这虽是苹果在 PC 市场大败给 Windows 的主要原因,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iPod 会令所有人一霎间如醍醐灌顶。但不论其利弊,「一网打尽」始终是乔布斯思想的试金石。但现在,他已进入了一个将成败建立在效率之上的行业,而且与之同行的不是别人,却是 AT&T。真是不巧。
但「一网打尽」并不是乔布斯寄托在 iPhone 上的唯一思想。还有苹果的始终不移的一个目标——一个把 iPhone 和 Apple TV 双双供奉在祭坛上的目标——乔布斯意图带领公司走向网络与电视交叉处的宏愿。在「万物皆数码」会议上,乔布斯公布了苹果与 YouTube 达成了通过 Apple TV 上播放其视频的协议,他同时透露,尽管在最初他将 Apple TV 视为第二代机顶盒,但现在他的策略发生了变化:「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慢着,这个世界上的DVD播放器比机顶盒多得多……我们要做这个网络新时代的DVD播放器。」而这,就是他们的爱好。
不难看出,因为同时进入了两个市场,这场冒险已经使苹果扩张到极限。多年来,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改进着 Mac 操作系统是苹果最出色的优点之一。但在四月,苹果不得不将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更新时间推迟到六月到十月——因为它需要将工程师调到 iPhone 项目中。
「他对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困难毫不知情,依旧努力去做得又多又快。」一家一直为过度扩张而困扰的大型公司CEO说道。那么,他会给乔布斯什么忠告呢?
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会给他忠告,反正他肯定听不进去。」
9
与 Walt Mossberg 的访谈结束几小时后,观众开始排队等候,等待着一场注定将会载入史册的相逢:在经历了多少萧瑟秋风后,乔布斯与比尔·盖茨将第一次同台亮相。自然,人们期望着他们会在台上狂风暴雨般唇枪舌剑,纵然这种针锋相对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者却有理由相信,他们很有可能满载而归。几天前,当乔布斯被问及关于 iTunes 在 Windows 系统上广受欢迎的问题时,他俏皮地回答:「这就像给一个蹲在冰箱里的人一杯冰水。」
当然,盖茨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玩笑。而且不出意外,这个玩笑触碰到了一根自 1996 年就在隐隐作痛的神经。那时,乔布斯曾在PBS的纪录片《书呆子的胜利》中对微软口无遮拦地大肆评论。乔布斯说道:「微软的唯一缺陷是没品位。他们完全没有品位,我不是说小的方面,我指的是在整体上而言——他们从不考虑原创的思想,也不会将自己的文化注入到产品之中。」
乔布斯-盖茨的对台戏持续了近 90 分钟,大多时候几乎都是轻柔而温馨的点到即止。但是,在最后一刻,一个观众的提问引出了一丝怒火的明灭:两位各自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什么?
盖茨久久地抚摸着下巴,坏坏地一笑。「噢,如果可以学到乔布斯的品味,我愿意付出很多。」
乔布斯死盯着地板,仿佛给地板穿了孔。当轮到他回答这个问题时,他面无血色地说:「由于我和沃兹尼亚克将苹果建立在『一网打尽』的基础上,我们不怎么善于与他人合作……而比尔和微软在这方面倒很擅长。」
与此同时,这场联合访谈也揭露了一些意味深长的心绪。不同于盖茨的闲庭信步、款款而谈,乔布斯如同一只蜷缩的弹簧般矜持少语;不同于盖茨谈及那些他能留给世界的成就、技术及慈善事业时的欢快,乔布斯对暗示着命运终结的遗产问题表现得局促不安。乔布斯说:「我没怎么考虑过遗产问题,我只想在新的一天到来时能睁开眼,和那些伟大的人聚在一起,然后满怀信心地去创造一些使我们和他人所喜爱的事物。」
也许是胰腺癌带来的创伤造成了乔布斯对遗产事宜的回避,而且这种避讳还会持续几年。也可能是因为另一件与终结擦边的事件使他隐约不安——苹果职工优先认股权倒填日期的丑闻在近期将其本人卷入其中,使他不得不寻求自保。在他的朋友看来,这些潜伏的压力使乔布斯日渐走向成熟。「我见到他和邻居们走得很近,他看起来和几年前判若两人。我想,他可能想做点别的事了。」
别的什么事?「我认为 Google 将会收购苹果,对苹果而言,这是一场胜利。他们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同伴、资金以及人才。这对乔布斯而言也是一次胜利——一次巨大的胜利,从此他可以安然隐退。」
这个预测似乎有些道理。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已经入股苹果,两公司的工程师因 iPhone 版 Google Map 而开始合作,而 YouTube 又与 Apple TV 达成了协议。但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乔布斯会在合并后放弃 CEO——至少是董事长的位置?
没有,毫无理由。在我看来,乔布斯那爆满的野心和全能的思维只会因近期的成功和创伤而愈加强烈。他同时击退了现实和隐喻世界中的死亡;他回到了初恋身边,重圆了那段破裂的关系,而且比以往更加亲密:乔布斯和苹果合为一体,无法分割。现在,随着盖茨离开微软的一刻日益临近,随着格鲁夫以及那一个时代的大批硅谷统治者渐渐退场,乔布斯孤身一人,站到了科技大潮的风口浪尖。这是他渴求终生的王座。而乔布斯自愿放弃这个位置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毫无疑问,如果 iPhone 会带来一次大胜,那么乔布斯不会放弃一切——而这极有可能变为现实。不到两周前,当 iPhone 开始销货时,那些藐视 iPhone 的用户至上主义者如歇斯底里般狂乱。乔布斯再一次重塑了一项能够引领文化潮流的图腾——同时增大了竞争对手 CEO 心脏病突发的可能。在历史上,没有人如乔布斯一般,凭借四款形式各异的产品,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功:苹果 II,Mac,iPod,电脑动画电影。倘若有人将赌注压在这场辉煌的对立面,将会陷入一个希望渺茫的冒险。特别当你在某一刻恍然发觉,其实,你也想要一部 iPhone。很想。
但乔布斯也曾有过过错。而一旦 iPhone 令人败兴而归,他的声望将会一落千丈:从一个手握真理的预言家,沦落为一个徒有野心的失败者。这场冒险的成败并不会对乔布斯的金钱和权力造成太多影响——无论 iPhone 命运如何,他依然钱权在握。iPhone 所决定的,是如今的乔布斯最为珍视的一笔:为自己的传奇写下一个怎样的结局。
【编译组出品】编辑:杨志芳